课文《狐假虎威》是中国古代寓言的经典之作。在这个故事里,一只狐狸狡猾地骗过了老虎,不仅使自己逃脱危险,还借着老虎的威风把其他动物吓跑了。狐狸是怎样蒙骗老虎的呢?首先,他摆出一副很神气的样子,用反问的语气说道:“你敢吃我?”这让老虎觉得非常奇怪。接下来,狐狸借“老天爷”来吓唬老虎,此时它的谎言已经奏效,老虎松开了爪子。狐狸乘势而上,让老虎跟在自己后面,看到百兽纷纷逃跑的样子。结果,老虎从之前的半信半疑,到现在完全信以为真。
《公鸡、狗和狐狸》中也出现了一只狡猾的狐狸,他想要吃掉公鸡,企图通过赞美的话语,让公鸡自己飞下树来。而公鸡听到狐狸的这些夸奖后,并没有轻易相信,因为他知道这些赞美只是假象,狐狸真正的想法是要吃掉自己!看来,这只公鸡比《狐假虎威》故事里的那只老虎聪明得多。他不仅看清了狐狸的骗局,还巧妙地化解了危险。公鸡让狐狸去叫醒树洞里的朋友(狗),在狗的大叫中,狐狸放弃了计划,赶紧逃跑了。
在《驴蒙虎皮》这个故事中,披着虎皮的驴欺骗了看不清真相的百兽,同时也欺骗了自己,误认为自己威风凛凛,像真的老虎一样。可是,就算蒙上虎皮也不是老虎啊!当真正的老虎出现时,驴只能疯狂逃跑,你说可笑不可笑?
点读
◆《战国策》
《狐假虎威》这个故事是根据《战国策·楚策一》改写的。《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为君王出谋划策或相互辩论的杰作。据统计,《战国策》中的寓言有约70则,取材丰富,涉及面也非常广泛,这大大增加了《战国策》的艺术魅力。
◆文学作品中的“狐狸”
狐狸这一意象有着机智、狡猾、聪慧的特征。在文学作品中,狐狸常常以一种反面的形象出现,如本节的《狐假虎威》。在西方的《伊索寓言》中,狐狸出现在《狐狸与葡萄》《狮子和狐狸》等三十多篇故事之中,大多也被描写成一种聪明、狡猾、虚伪、奸诈的形象。
◆课文中描写老虎、狐狸的四字词语:
老虎:
半信半疑: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东张西望:向四处张望,形容心神不安地到处看。
狐狸:
神气活现:形容自以为了不起而显示出来的得意、傲慢的样子。
摇头摆尾:形容摇头晃脑、轻浮得意的样子。
读后练
《战国策》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座宝库,我们在生活中用到的很多成语都出自《战国策》,这些成语背后往往都蕴藏着精彩的故事。请你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还有哪些成语出自这部书,并把它们写在下面吧。
我发现这些成语都出自《战国策》: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