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北宋景德元宝 > 瀛州攻防战(第1页)

瀛州攻防战(第1页)

瀛州攻防战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十一月,天有异象:太白昼见。

什么是太白昼见呢?就是天上出现了两个太阳。太白就是太白星,也就是金星,被古人视为最亮的星星。早上太白星升起,恰巧这时候太阳也升起,就给人造成了天上有两个太阳的假象。

这是个不好的预兆。在古代史籍资料里,但凡太白昼见,必有大事发生。当年太祖在陈桥驿驻兵时,军队里的一个小军官就看到了这一现象,并声称天下将会出现一个新天子。后来赵匡胤果然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了宋朝。

此时太白昼见,让那些天文学家浮想联翩。宋代政治家王十朋就写过一首叫《太白昼见》的诗,说的就是天文之事。

若有此现象,天下必然会有大事发生。那么,是否意味着辽军会选择一个重要市镇进行猛烈攻击呢?没有人给出解释,但不久辽军攻打瀛州便是最好的解释。

在定州没有讨到便宜的辽军选择绕过定州城,继续南下。这次,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瀛州。

辽军为什么选择了瀛州?

正如上文所述,辽军此时一个重要的据点都没打下来,势必会全力攻打某个据点,以提振士气。

辽军原先计划攻打的定州,因为有王超率领大军驻扎,只能放弃。这也是辽国高层的决定。若与王超部死磕到底,定州附近的田敏、杨延朗等人势必会回救定州。即使到时候拿下了定州,辽军也没有多少兵力可以继续与宋军周旋。

而且,此时辽军似乎已经看到了宋朝的重要部署全部都在定州,王超率领的大军在定州摆开大阵,其实就是为了吸引辽军主力,希望能够与辽军在定州对决,到时候,定州周围的各路兵马定会驰援定州,对辽军进行围攻。

尽管宋朝的定州大军是步兵和骑兵组成的大集团军,可也有十五万之众,所以对于辽军而言,舍弃定州是最明智的选择。

辽国高层一直在寻找着最佳攻打方案。毕竟开战这么久,除了在遂城和顺安军两个小地方有小胜外,辽军几乎是逢攻城必受挫。细数这些年与宋军的较量,辽军还没有遭受过如此大的失败。

辽国的智囊们甚至怀疑这次出兵的时机不合适,才导致辽军进退两难,但这已经是事后诸葛亮的做法。而且,此时的辽军只能进,不能退。若这次退回去,辽军这些年来给宋朝树立的常胜形象也会轰然坍塌。宋军会以此为战略转折点,改变对辽国的态度。况且辽国普遍贫穷,已经不起战争的折腾了。

于是,辽军主力把目光从定州转移到了瀛州。

首先,瀛州的驻兵不多,这是辽军攻打瀛州的主要条件。其次,瀛州并没有定州那么大,城墙也不如定州高,攻打瀛州应该比攻打定州容易得多。加上当时辽军斥候探听到驻守在瀛州的宋将是李延渥,这个人不是多么厉害的人物,之前也没有多少战绩,想必宋朝也是因为瀛州地理位置特殊,才派出了李延渥这样的守将。

在充分掌握了瀛州的情况后,萧太后和辽圣宗准备对瀛州实施猛烈攻击。此前派出的两路大军,已经将宋朝在关南之地的守军成功牵制住了,王超肯定不会轻易来援助瀛州,因为王超会害怕这是辽军的声东击西之计,只能驻守在定州,不敢轻易出动,否则阵形一乱,定州大阵也就乱了。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辽军攻打瀛州已成了定势。如此,驻守在高阳淀(也就是阳城淀)的辽军主力在辽圣宗和萧太后的带领下,直接迂回到了定州后面,向瀛州开拔。

不过,这个时候王继忠又开始对萧太后灌输讲和的意见。王继忠在充分考量了当前辽宋两军对垒的现实基础上,建议萧太后与宋朝讲和。

对于王继忠的具体分析意见,这位长于行政的女政治家萧太后还是非常认可的。王继忠说,二十五年来,辽宋双方为了边界问题一直战斗不休,其实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辽宋各自的长治久安。然而,这二十五年间,辽宋各有胜负,可战争带给双方的灾难显而易见。不说宋朝,就说辽国,总是担心宋朝会北伐,夺回幽云地区。这次战争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双方一直相持不下,辽宋之间的战斗没有任何一次像这次一样,扑朔迷离。所以,必须清楚认识到此时的辽国吃不了宋朝,宋朝也奈何不了辽国。两国关系已经成了对峙之势,若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讲和。

王继忠还指出了一个致命问题:辽军一路南下,整个补给线供应不上。若前期能够占得几座城池作为根据地,与宋军展开长期对峙,也不用担忧供给。但此时辽军的粮草辎重在整条战线上往前线运输充满危险,因为周围都是宋军,这让辽军的供给线备受考验。

萧太后觉得,讲和是一开始就确定的大策,可是辽军举国南下,一座像样的城池都没打下来,这时候讲和,在谈判桌上就没有底气。再说,这时候宋军士气正旺,此时谈判恐难以获得一点点利益。

萧太后认为,最次也要将瀛州打下来,再考虑谈判的问题。若辽军攻下了瀛州,等于在宋朝边境之上钉上了一枚钉子,任宋朝再怎么强势,都不敢轻举妄动,到时候谈判就有了主动权。瀛州可以还给宋朝,但辽也不会白白还给宋朝一座城池。说白了,这次攻打瀛州,不过是想增加谈判的筹码而已。

王继忠作为降臣,不敢再多说话,只能同意辽军攻打瀛州。不过,王继忠也为瀛州暗暗担心。萧太后对瀛州志在必得,瀛州还能守得住吗?王继忠没有答案,只能等战争进行到一定程度,再做计较。

于是,萧太后组织辽军主力,开始围困瀛州。

按照正常的部署,此时的瀛州兵微将寡,只要派出萧挞凛一个先锋队,基本上就可以攻打下来。可是,辽国上下都很清楚,这一仗关系到辽军的士气,关系到辽军此次南下的成败。所以,将重兵都集中在了瀛州。

驻扎在瀛州的守将们,早就看到了辽军源源不断地向瀛州周围驻扎。这也让所有人都意识到,瀛州势必会迎来一场惨烈的攻防战。

这一战,对辽军很重要,对宋军也很重要。瀛州若失,会让本身就惧怕辽军的宋军陷入继续惧怕的氛围中。况且,此时辽军由最高统治者带领,在瀛州城外虎视眈眈,而宋朝皇帝的亲征似乎还没有做出最终决定。这种心理上的依靠,让宋军多少有些垂头丧气。

宋真宗没有亲临前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士气。若宋真宗也到达前线,这就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辽宋双方的最高统治者亲临一线,战争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然而,宋真宗还在犹豫不决。

但宋真宗来不来前线,瀛州还是要守住,这是使命所在、职责所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李延渥在城墙上给守城将士们训话,同时又派出人去召集瀛州所有人咬紧牙关打一仗。

辽军在瀛州城外围驻扎大军,对瀛州实行了包围之势。随即,战斗就打响了。已经将瀛州团团围住的辽军,在辽圣宗和萧太后的命令下,冲向了瀛州。(16)

辽军骑兵首先对瀛州各个城门进行了冲击。一大群辽军推着四辆大型冲车,向瀛州的四个城门逼近。那些步兵也扛着云梯往前冲,想要登上瀛州城墙。而辽军骑兵更是冲在最前面,为步兵们做掩护。

瀛州上空,厮杀声震彻天宇。不远处的定州守军、保州守军,都得到了辽军攻打瀛州的消息。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