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北宋景德元宝 > 震动朝野的消息(第1页)

震动朝野的消息(第1页)

震动朝野的消息

就在毕士安和寇准担任宰相不久,前方便传来消息称,有边关守将发现经常有一小股一小股的辽军,穿过辽宋边界,在宋朝境内大肆抢掠。但当宋军追击时,他们又无心恋战,很快便消失了。

当收到这些消息后,寇准对眼前的形势有了几分警惕。于是,寇准便给宋真宗上书:辽军如此做,是故意挑衅侮辱我们,希望官家您挑选一些有才能的将领,让他们分别在关南各处要塞布防,以防辽军突然袭击。(1)

对于寇准的进言,宋真宗持赞成态度,但没有立即采取行动。因为朝廷之前已经对整个关南地区的布防重新做了调整,况且此时的辽军只是小部分在骚扰边境,大军并没有动静。宋真宗觉得,当务之急是继续密切关注辽国大军动向,小部众就任其骚扰,只要边境守将们做好防备即可。

但是在寇准看来,辽军这样骚扰宋朝边境,绝不仅仅是为了骚扰,一定有更大的目的,只是这个目的,宋朝并未发现罢了。宋真宗觉得寇准神经过敏,但寇准还是忧心忡忡。

寇准当即就让北方前线的守将们加紧巡逻,及时收集情报,将最新最准确的消息上报给朝廷,让朝廷随时都能调整前线的部署。

宋朝边境的守将接到命令后,便派出更多斥候在辽宋边境巡视辽国的动静。

但他们并未收集到辽国出兵的消息,不知是辽国严格保密,还是辽国本身就无出兵的打算。宋朝派出的斥候,多日之内竟然没有探听到任何消息。

这时候,寿州(2)受灾,颗粒无收,到处都是灾民。朝廷接到地方上报的灾情后,开始想办法救灾。此时,寿州知州陈尧佐(3)便将自己囤的粮食用来煮粥施饭,那些寿州的官员富豪也都纷纷效仿,救活了数万人。此事被上报朝廷后,朝廷对陈尧佐进行了一番奖赏。(4)

然而,此事过去不久,一拨蝗虫便袭击了宋朝北方的陕、滨、棣等州(5),毕士安和寇准马上组织人员进行抗虫救灾活动。

然后,在全国各处都有各种事情发生,中书门下时常会收到各处地方官的奏折,需要解决各种问题。朝廷也就把此前契丹小股兵力入侵边境的事情忘了。

但满朝文武都只看到眼前的灾情,似乎只有寇准一个人在密切注视着北方的辽国,他让那些边境守将继续密切关注辽国动静,一有消息迅速上报。

宋朝守将们只能继续派出斥候打探消息。这次,他们派出了更多人去打探,一些斥候甚至乔装打扮渗入辽国边境以内,了解辽国的动静。

这次大面积撒网,还真探听到了消息:辽国正在秘密训练部队,也重新起用了一些将领,准备大举南侵,欲夺回关南之地。

前线的战将们迅速对消息的真伪展开分析。经过商量,他们一致认为辽国此时南侵应该是真的。望都之战后,辽宋两国都没有再次发动战争,按照辽国这几年的攻势,每隔一段时间必然会率部南侵。从公元999年到公元1003年,几乎年年都要打仗。现在辽军已经休整了近一年,他们有理由也有实力再度南下(6)。

于是,边境守将们迅速将这件事上报给了朝廷。

接到前线战报,朝廷火速召集群臣商议此事。朝堂之上气氛很凝重,大家都在窃窃私语。

宋真宗将事实摆出来,想听听群臣的意见。尽管他知道这会让大臣吵成一锅粥,可也要让他们说一说。或许就在这种争论当中,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

于是,大臣们开始各抒己见。很多人都对辽国南侵的行为先来一通斥责。可斥责并不能阻挡辽军南侵,宋真宗不想听这些抱怨之声,抱怨根本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他让大家多提意见,最好能提出有效的防御之策。

有些人想标新立异,发表一些另类意见;也有些人根本不表态,站在群臣当中,静观其变。

朝廷内部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意见,这也是在宋真宗意料之中的。每次遇到大事都需要讨论很多次,才能达成一致意见。

主战派以寇准为主,建议主动出击,截杀辽军。若能主动出击,胜负尚未可知;若能实施斩首行动,更能彰显国威。狭路相逢勇者胜,不能总是被动防御。

保守派鉴于多年与辽军周旋,并未取得实质性胜利,反而让宋朝因战争无休无止致使国库空虚,所以不建议主动出击,只做好防御即可。他们甚至列举出这二十多年来辽宋每次战役的结果,用来警示那些主战派不要轻举妄动。

然而,宋真宗毕竟是在深宫庭院长大的皇帝,对战争非常陌生。之前那次亲征,他还没有到达最前线,战争就结束了,他很快就回到了汴京。真正意义上,宋真宗并没有参与过战争。尽管朝廷每年都会在金明池举行军事演习,但那也仅仅是演习而已。

所以,当意见分成两派时,宋真宗更倾向于保守派这一边。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