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北宋景德元宝 > 宰相李沆意外去世(第1页)

宰相李沆意外去世(第1页)

宰相李沆意外去世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七月,宰相李沆去世了。此事,震动了朝野。

几个月前,李沆就上书说自己身体不适,已经不适合继续担任宰相一职,请求辞去宰相职务,但宋真宗不允,还派去了御医,专门会诊李沆的病情。(32)

御医回来后,只报告说李沆之病是长年累月劳累所致,需要长期休息,慢慢调理或许会好。宋真宗便给了李沆特权,让他多休息,没有重大事情可以不上朝。但宰相职务还不能辞,毕竟这时候到了宋朝最关键的一年,很多事情还得仰仗李沆。而且此时朝廷只有李沆一个宰相,没有其他人。如果李沆辞职不干,整个中央部门就空了。

于是,李沆只能继续担任宰相,处理相关政务。一个国家,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需要宰相处理,李沆决不能待在家里做甩手掌柜。而且,但凡上报到宰相手中的事情,一般都是紧急之事,不能拖延,也不能敷衍塞责。皇帝把那么大的担子压在他身上,他哪怕只能干一天,也得好好干,以报皇帝的知遇之恩。

李沆便继续干着工作,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而且这种呕心沥血,只能凭借毅力支撑。

可到了七月初,李沆再一次病倒了。症状和上一次一样,病因也如上一次。但这次,李沆的病似乎比上一次重得多。(33)

宋真宗亲自去看望了李沆,君臣间说了一阵体己话。宋真宗对李沆好生安慰,让他好生休息,保重身体要紧。但李沆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很多话也都是交代性质的劝告。(34)

宋真宗还试探性地问李沆,该由谁来担任李沆的职务比较合适。李沆说出了两个人的名字:一个是毕士安,另一个是王旦。毕士安处事稳重,长于行政,是宰相的不二人选。王旦也是老成持重,又跟随李沆多年,对宰相的事务也颇为熟悉。宋真宗若有所思,但没有表态。

等到了七月中旬,李沆的病就越发严重了,甚至出现不能言语的状态,整天都昏昏沉沉,甚至不能下床。宋真宗又去看望了李沆。但这次,宋真宗明白,李沆已经病入膏肓。李沆快速消瘦的躯体、痛苦扭曲的面容,无不在预示着他大限将至。宋真宗继续宽慰李沆,还问李沆对家人是否有交代事宜,比如,孩子们出仕为官,家里是否需要人照顾等诸如此类的话。但李沆总是摇头,他没有任何事给国家添麻烦。他在宰相之位上兢兢业业,这就够了。家人的生活,虽然不算太富贵,日子也绝不会过不下去。但宋真宗似乎动了恻隐之心,赏赐了李沆白金五千两,让李沆继续好好养病。李沆感恩戴德,但不肯接受皇帝的赏赐。最终,宋真宗以“君无戏言”加以劝说,李沆这才收下了皇帝的赏赐。(35)

但这次,成了君臣之间的诀别。宋真宗回去后不久,李沆就去世了。

听说李沆去世的消息,宋真宗万分悲痛,亲自到李沆家里吊唁。面对李沆的灵位,宋真宗恸哭不已。这种痛哭,不是给外人看的,而是出自一个君王真诚的内心。(36)从此,李沆这位亦师亦友的人,将与宋真宗再无瓜葛。李沆生前说的那些话,全都在宋真宗的脑海里闪现。宋真宗的恸哭,既是哭自己痛失臂膀,也是哭世道之不公,这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37)

毫无疑问,李沆的去世也让宋真宗陷入某种恐慌状态。虽然他已经预料到李沆可能熬不过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可当李沆真正去世后,他还是难以接受这个现实。

李沆是宋真宗的老师,又是他从太子向皇帝转变的领路人,李沆用一生履行了一位老师的职责。

李沆与宋真宗两人携手共治天下,让宋朝走向了第一个繁荣时期。大凡盛世,君臣和谐,统治者对他手底下重要的岗位人员深信不疑。尤其是统治者对首辅之臣的信任和重用,无不造就强大国力、太平盛世。古有秦孝公与商鞅,秦惠文王与张仪,汉高祖刘邦与萧何,唐太宗与魏徵……这种君臣之间的相互信任,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在宋真宗时代,皇帝赵恒与宰相李沆之间,也是这种相互信任。当然,宋真宗时期的五位宰相,均与宋真宗建立了某种深厚的亦师亦友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宋王朝的兴盛铺好了第一段路基。

宋真宗时代,因为李沆的勤政、宋真宗的信赖,两人共治天下,形成了“咸平之治”,让后世津津乐道。宋真宗与李沆的关系,也超出了一般君主与宰相的关系,成为宋朝后世延续的楷模。宋仁宗时期,正是充分汲取了这一做法,让国家走向了另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

然而,正当宋真宗对李沆越来越依赖时,他却撒手人寰,把整个天下交给了宋真宗。这让宋朝第三位君主的大国之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李沆的一生。

李沆的政治生涯,应该以至道二年(公元996年)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段。至道二年之前,李沆是进士及第的政坛新秀,一步步从地方官做起,最终进入中央,深得赵光义的赏识与喜爱。这也让李沆的仕途一路平步青云。基本上,他每年都要晋升一个级别。至道二年以后,他成为太子宾客,常年扶持太子,这为他当上宰相奠定了基石。(38)

应该说,李沆的人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一生。在他幼年时,其父就称赞他有宰辅之才。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他进士及第,成为宋朝年轻官员里的新秀,他和王旦、寇准等人,为宋朝的官场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39)

随即,宋朝便派遣他们到地方任职——这是宋朝锻炼初入仕途的进士的常规做法。但进入地方任职后,能力是否出众,是需要国家考核后才能定性的。

李沆在地方任职时,结识了赵昌言与何承矩两人,他们对李沆的地方工作大为赞扬,最终给朝廷推荐了这个三十几岁的年轻人。赵昌言曾称赞李沆“有台辅之量,表闻于朝”(40)。而当时李沆的上级长官、长沙知府何承矩也“厚待之,以为有公辅器”(41)。

加上李沆才气不凡,在干好工作的同时,还能写一手好文章。这在士大夫阶层中,成为美谈。这种士大夫阶层的赞誉,就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到了朝廷中央。一定程度上讲,李沆的成功之处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为自己造足了势头。当然,这并非有意贬低李沆,他本身颇有才干,这毋庸置疑。在文人主政的宋代,一个官员如果没有各种关系网或者舆论褒扬,只是一味埋头苦干,是没有人看得见的。自古以来,老黄牛式的干部普遍干不到高级官员。人往高处走,但高处也是苦寒之地。

如此,朝廷便把目光投向了这个年轻人身上。自此,李沆的仕途顺风顺水。在地方上仅仅干了短短三年,便被调到了中央机关任职。

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朝廷重要部门让他拟写约束边将的诏书。李沆正值青年,大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壮志,便为朝廷写了诏书,最终相府将这份诏书上报给了赵光义。看到李沆写的诏书,赵光义大为赞赏,让李沆以原职在弘文馆当值,还给李沆赏赐了五品官服。(42)

李沆德才兼备的品性被赵光义发现后,便有了初期的顺利仕途。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王化基上书自荐,希望担任要职。赵光义接受了王化基的自荐,随即对王化基、李沆、宋湜等三人进行了召试。

这里捎带解释一下召试。这是宋朝特殊人才选拔的方式,召试的主考官是皇帝,可见其规格之高。三人参加了召试,对赵光义出的各种题目都应对自如。赵光义便起用了他们三人。据说第二天,赵光义就让一向低调的李沆为右补阙、知制诰,并赏赐每人金钱百万。得知李沆一直固守清贫后,赵光义还额外给李沆赏赐了三十万贯的钱财,让他打理家用。(43)

次年,也就是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赵光义又让李沆与翰林学士宋白知贡举,也就是主持进士考试。因为前一年宋朝举行北伐,史称“雍熙北伐”,科举之事也就没有进行。到了次年,国家自然把科举考试当成一件重要事情来做。宋白与李沆在主持考试结束后,对那些士子上交的试题答案进行了审阅,极尽努力为国家选拔人才,其审题之严谨,为宋代以来所未有。当然,此举也让很多人落了榜。很多士子不服气,对朝廷公布的榜单不满意。(44)

一时间流言四起,有人声称这是李沆与宋白两人背后操纵,故意不让士子们入仕为官。科考这种事,对整个朝野都会造成重大影响。宋初就因为考试中有舞弊行为,处理了一大批人。这时候,这帮士子对考试结果不满意,自然也是担心其中有人做手脚。还有朝中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大臣,也都借机发挥,想对李沆等人进行弹劾。

赵光义过问了此事,李沆据实以答,甚至用宁缺毋滥的说法来解释。没想到赵光义不但没有处罚李沆等人,还对他们这样秉公考试的行为大为称赞。

端拱元年(公元988年),赵光义任命李沆为翰林学士。自从担任翰林学士,李沆与赵光义见面的机会就多了,这为李沆与赵光义建立亲近的关系创造了机会。一个人如果总是在皇帝眼前晃悠,皇帝注意他的时间自然就多一些。当然,在任职翰林学士期间,李沆并未想方设法往上爬,而是尽一个士大夫之责,不断劝谏赵光义。只是李沆的劝谏水平很高,他巧妙地将一些见解灌输给了赵光义,而不让赵光义有排斥之心。

正是因为李沆在政治上的成熟,才让赵光义对他格外青睐,这也为李沆后来不断迁升打下了基础。史籍记载:“天子知其才可以缉熙帝载,察其德可以镇厚风俗,乃有意于大用也。”(45)

不久,赵光义又让李沆兼任同判吏部流内铨。这个官职听起来有点儿复杂,其实就是吏部负责考察提拔官员的职位,应该与今天的组织部部长有些相似。这样一来,李沆实际上就进入了宋朝官场的核心。选拔人才之职,可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在宋朝官场,要想做到不被各种外在因素影响,又要为朝廷选拔出有用之才,没有高洁的品格是行不通的。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李沆再次被赵光义提拔为给事中、参知政事。这个参知政事在宋朝初期是没有的,后来赵宋王朝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防止宰相大权独揽,这才设置了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46)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