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宋朝对天雄军守将进行了调整,让河阳(今河南孟州)三城节度使王显知天雄军府兼驻泊都部署。王显到岗之后,便给朝廷上书,提出在天雄军设防的一些想法。同时,他希望朝廷在文武群臣中选择几个对边境之事通晓之人为宣徽使,与他一起负责天雄军的布防。王显对朝廷选任之人还提出了建议。他表示,位高的人必然威名远播,有远见的人才会有功勋。(40)王显还说,那些之前因为触犯律法被贬谪之人,若没有太大的罪过,不妨重新起用,这样一来,他们必能效死。
另外,王显充分分析了当前的局势,并且提出了对监军宠臣的任用之策:“临敌之际,事当责成,监军宠臣,不须多任,十羊九牧,古人所讥。”(41)宋朝素来会给前线守将派出监军,以分化前线守将的权力。王显的上书,无疑切中要害。当年王侁和潘美之事,导致杨业深陷辽军包围,就是王侁之过。王显这么说,自然是希望朝廷给前线的将领更多的军事调动权,能随机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
王显还对目前天雄军的防备工作提出了建议:每年秋天,精兵分成三路进行防御。但这些分开的精兵经常会延误联合作战的时机,导致集团军作战无法发挥优势,希望对这些将领进行约束,让他们服从调度。同时还要形成掎角之势,到时候自然会军威大振,勇气倍增。(42)
王显的提议,得到了朝廷的许可。朝廷让他在天雄军处做好防御工作,可以机动调动军队。这也是宋辽战乱二十几年来,宋朝给前线将领为数不多的几次随机应变的权限。从赵光义时代开始,宋朝很多战略部署都必须遵从朝廷的旨意,甚至皇帝会将布防图发放给前线将领,让他们必须按照布防图设防。
四月,朝廷对威虏军的守将进行了再度调整。这次,朝廷下诏,让威虏军守将魏能带领部众到顺安军设防,防止辽军入境。(43)
不久,朝廷又给高阳关都部署周莹下了一道圣旨,让他带着大军在边境上会师,以防辽军再次侵扰边境。(44)
辛酉日,朝廷继续下诏,命北边诸路巡检魏愿等人前往高阳关东路驻扎,以防辽军入境。又命李致忠等在乾宁军驻扎,命荆嗣、刘汉凝率部到莫州驻扎,命田思明等将领率部到顺安军驻扎。(45)
这一连串的部署,可以看出宋朝对辽国的动向早有防御。宋真宗时代,还没有一次战略部署能有这么紧密的布防。
然而不久,王超派出的斥候发现了辽军的动态,了解到辽军或许会袭击高阳关的宋军。王超得知消息之后,便给朝廷上书汇报此事。
鉴于此前周莹在望都之战中没有及时救援,导致宋军失败,这次王超汲取了上次的教训,不想依靠别人来帮助自己,只想自己带人去追击。朝廷对王超的申请表示许可,还让王超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并让压阵的使臣听从王超的指挥,不能再出现上次望都之战的情况。(46)
这次,辽军也仅仅是试探,并不想与王超决一死战。随即,王超击退了辽军。
不久,雄州知州何承矩又给朝廷上书称,乾宁军的西北方向有一条古河,可以直通雄州,不过这条古河因为年久失修,淤泥甚多,河床也较窄,不易通行。他需要一批劳力疏通河道,让宋军的船舰可以行驶其上,一旦辽宋发生战争,也可以通过这条河及时为前线输送物资。何承矩还列出了所需人工数目两千万,希望朝廷准许。
但宋真宗认为此举不妥,因为动用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势必会耗时费力,也会花钱,因此没有同意。不过宋真宗也给何承矩提供了一条意见,让何承矩借鉴契丹的做法,在雄州修建古狼城寨,防御辽军。
何承矩只能按照朝廷的指示,开始修建防御工事。
随着宋朝不断在天雄军驻地、乾宁军驻地以及定州、镇州等地的布防加强,辽军暂时消停了下来。宋辽的边境上,百姓们又开始恢复了往日安定时期的活动。
这时候,王超给朝廷上书,说如今边关比较平静安定,他想回到汴京给朝廷汇报一下当前的部署工作,顺便看看家人。(47)
对于王超的这一请求,朝廷也是体谅的,马上就批准了。王超不是一般人,他是宋朝崛起的第三代军事将领,为朝廷在前线立下了汗马功劳,回汴京住一段时间有何不可?随即,王超就回到了汴京。他首先进宫面见了宋真宗,汇报了当前高阳关、定州、镇州等地的布防情况,还分析了当前的局势。
宋真宗对王超赏赐了一番,王超便回去和家人一起小住了二十二天,又赶往了前线。
时隔不久,朝廷便对整个北方的主要将领进行了调整,重新建立布防图。朝廷以济州防御使王能为邢(48)洺(49)路部署,冀州防御使石普为冀州路部署,郑州防御使魏能为宁边军路部署,宁州防御使张凝为定州路部署。
这时候,镇州路副部署、深州团练使杨嗣已经年迈,不能继续主持军政。杨嗣给朝廷上书,表示自己愿意做一个幕后工作者,希望腾出岗位给那些年轻的将领。朝廷准了杨嗣的上书。不久,宋朝便命保州团练使郑诚接替杨嗣之位,改命杨嗣为赵州驻泊部署,同压大阵。
其实,从今天的视角看待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朝对整个北方的部署,还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很多历史资料中,只是取一点而评论这一年宋朝整个的防备工作,未免过于片面。
也就是说,自始至终,宋朝都没有放松对辽国的防御。虽然宋真宗不如他的伯父赵匡胤,有开国之伟业;也不如他的父亲赵光义,能够领着宋军两次围攻幽州,但宋真宗也绝非不作为的皇帝。只是宋辽二十多年的战争,早就让宋朝形成了一种以防御为主的政策,加上宋真宗自身的一些缺点,便导致宋真宗时代,在辽宋战争中宋总是败多胜少。
(1) 余秋雨:《山居笔记》,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
(2) 《宋史·宗室一》:“太祖兄弟五人:兄光济,早亡,宋兴,追封邕王,改曹王;弟光义,即太宗;次廷美;次光赞,幼亡,追封夔王,改岐王。”
(3) 《宋史·本纪第六》:“幼英睿,姿表特异。”
(4) 《宋史·列传第四》:“少聪警,貌类太宗,帝钟爱之。”
(5) 《宋史·列传第四》:“年十三,从猎近郊,兔走乘舆前,太宗使元佐射,一发而中,契丹使在侧,惊异之。”
(6) 《宋史·列传第四》:“太平兴国中,出居内东门别第,拜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卫王,赴上中书。后徙居东宫,改赐今名,加检校太尉,进封楚王。”
(7) 《宋史·宗室一》:“太宗从容谓宰相曰:‘廷美母陈国夫人耿氏,朕乳母也,后出嫁赵氏,生廷俊。朕以廷美故,令廷俊属鞬左右,而廷俊泄禁中事于廷美。’”
(8) 《宋史·后妃上》:“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药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噎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9) 《宋史·宗室一》:“五月,贬西京留守判官阎矩为涪州司户参军,前开封推官孙屿为融州司户参军,皆秦王廷美官属,坐辅导无状也。”
(10) 《宋史·宗室一》:“廷美不悔过,怨望,乞徙远郡,以防他变。”
(11) 《宋史·列传第四》:“初,秦王廷美迁涪陵,元佐独申救之。”
(12) 《宋史·列传第四》:“廷美死,元佐遂发狂,至以小过操挺刃伤侍人。”
(13) 《宋史·列传第四》:“雍熙二年,疾少间,帝喜,为赦天下。”
(14) 《宋史·列传第四》:“重阳日内宴,元佐疾新愈不与,诸王宴归,暮过元佐第。曰:‘若等侍上宴,我独不与,是弃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