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景德镇在宋元期间异军突起的原因 > 南迁还是北征(第2页)

南迁还是北征(第2页)

寇准觉得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他就是要让宋真宗紧张起来,然后建议宋真宗亲征,否则宋真宗就会像上一次听到亲征的建议一样,再次置之不理。

宋真宗让群臣发表意见,到底该如何应对此事,毕竟过了澶州就是汴京。尽管辽军一路南下没有占得几座像样的城池,可辽军铁骑的速度惊人,宋朝已经处在危险中了。

大臣们的意见出现了两种:一种是放弃汴京,南迁;另一种恰恰相反,动员宋真宗御驾亲征,亲临前线。而且,支持南迁的人明显占多数。

一时间,宋真宗难以抉择,到底是南迁还是亲征。

这是一道没有其他选项的选择题,在非甲必乙的抉择中,宋真宗希望出现丙和丁,很显然不现实。

宋真宗一时难以下决定。毕竟这两种选择,不管哪一种,都将影响国家的走向。一旦选择错了,他将要承担所有由此带来的后果。一向谨慎的宋真宗想要放弃抉择,但他做不到。

此时,整个朝堂之上似乎只有寇准一人喜形于色。自从上一次被宋真宗拒绝之后,寇准就一直在寻找动员宋真宗亲征的理由。这次,连续五封战报,成了最好的催化剂。这将为他说服宋真宗亲征打下基础。

这时候,宋真宗开始询问两位宰相。

毕士安是宋真宗钦点的首相,他的意见非常重要。可让宋真宗没有料到的是,毕士安虽仁德,竟然也站在了主战派的阵营当中。毕士安的话让宋真宗多少有些失望。就连枢密使王继英,都建议他亲征。

宋真宗摇摆不定,便将目光转到了寇准身上。这时候,寇准动员宋真宗亲征的想法已经成熟,一直在等着宋真宗征求他的意见。

当宋真宗问及寇准时,寇准反问宋真宗:官家您是希望战争早点儿结束,还是晚点儿结束?

这一问,让宋真宗僵在了龙椅上。这么大规模的战争,还可以预测结束时限吗?宋真宗不明白寇准的言外之意。寇准接着说,这件事处理起来也不难,只要官家您亲临澶州,五日便可解决此事。(6)

一听寇准又让他亲临澶州,宋真宗害怕了。这时候,宋真宗便想离开,择日再议。宋真宗对寇准这个人非常了解,他如果认准的事情,八头牛都拉不回来。当年寇准为了向赵光义进言,就做过拉扯赵光义的衣服不让其离开之事。当然,寇准的话一出,便震惊了朝堂上所有人。因为没有人敢如此大胆表态,五日便可结束战争。

宋真宗有些下不了台,他对众臣说,既然此事一时半刻难以抉择,那便隔日再议。这时候,寇准竟然故技重施,又拉住了宋真宗的衣服,阻止他离开。

寇准对宋真宗说,官家您先别走,若您今天就此离去,国家大事也就完了,还是请您听听臣的意见,您再做决定。宋真宗无奈,只能继续坐下来听寇准说。(7)

寇准便陈述了皇帝亲征的好处。对宋真宗而言,他是不愿意亲征的。诚如大家所说,辽是虎狼之师,他如果深入前线,危险系数极高。寇准这仅仅是一面之词,宋真宗决定广开言论,让群臣建言献策,公议亲征之事。(8)

面对寇准的强势,没有人敢说话了。宋真宗看着大臣们,心里五味杂陈。这时候,寇准明显占了优势,而寇准身边还有毕士安和王继英两人,其他大臣敢说话吗?

这次,宋真宗采取了妥协的办法,表示愿意听从寇准的建议。不过这事还得从长计议,不能操之过急。当下,便退了朝。

正是因为看到宋真宗为难的情绪,有两个人“隐性”地站了出来。一个是王钦若,一个是陈尧叟。鉴于寇准在朝堂之上的霸道,他们不敢公开给宋真宗提供建议,不过他们已经用眼神给宋真宗传递了信息。

退朝之后,对王钦若和陈尧叟眼神心领神会的宋真宗,便将二人召到文德殿面谈,想听听他们对战局的看法。宋真宗非常清楚,在朝堂之上,王钦若、陈尧叟等人忌惮寇准强硬的态度,不敢表态,这时候他要听一听他们的想法。

王钦若是江南人,看到宋真宗犹豫不决,便建议宋真宗迁都金陵,也就是当年南唐的国都。王钦若还说,金陵有长江天堑,加上黄河天堑,辽军很难过江。依靠两道天堑,保证官家能高枕无忧。

陈尧叟是蜀人,建议宋真宗迁都到成都,因为成都历来都是天府之国,又有崇山峻岭作为天然屏障,只要宋军驻守各个要塞,不管辽军多么强大,都不会打到成都。(9)

王钦若和陈尧叟的话,在宋真宗心中激起了涟漪。这二人提出的意见正中他的下怀。对于这两个地方,宋真宗进行了充分考量,觉得江南和成都各有优势,都是非常适合南迁之地。宋真宗感慨万千,这两个人才是真正为他考虑的忠臣。

此时,宋真宗的内心已偏向南迁了。

可南迁是大事,万不能草率,要先征得文武大臣的一致同意。宋朝特殊的官僚机构,注定了皇帝不能独断专行。即使像宋太宗那么强势的皇帝,依然还是要听从士大夫的建议。

宋真宗虽然在行政手段上没有宋太宗强硬,但对宋朝这些官僚机构还是非常清楚的。犹豫不决的宋真宗,觉得还是应该再听一听寇准、毕士安、王继英等几个中央重要高官的建议。毕竟多听听意见也没什么不好,况且寇准虽然耿直强势,但也是为了赵家江山着想。于是,宋真宗火速让人把寇准等人召到御前。

传达圣谕的宦官,便去宣寇准、毕士安、王旦、王继英等人觐见。此时,寇准已经得知了皇帝面见陈尧叟和王钦若等人这件事,但装作不知道。(10)

当寇准走进皇宫时,宋真宗正在来回踱步,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宋真宗旁边,站着毕士安、王旦、陈尧叟、王钦若等人。

寇准和往常一样,参拜了宋真宗,拿出以往那种矜持,等待着宋真宗开口。

看到人都来齐后,宋真宗却并没有说亲征之事,而是直截了当地问众人:你们说,朕应该迁都金陵还是迁都成都?

听了皇帝的疑问,宰相和副宰相几人都面面相觑,不知道这话是何意。宋真宗给众人解释:有人给朕提议,让朕迁都金陵和成都,现在朕也难以下决定,不知道应该迁都金陵还是成都。

寇准洞悉了其中的奥秘。他并没有感到意外,这种做法很像宋真宗一贯的作风。正如宋真宗熟知寇准的脾性一样,寇准也熟知宋真宗的脾性。

如今,能给皇帝出主意的人无外乎陈尧叟、王钦若二人,除此谁还有能力对皇帝说这些话?

寇准对这种南逃的做法非常反感。之前廷议时,就有人说要南撤,放弃整个北方大片土地,寇准据理力争,坚称“祖宗之地,寸土不可与人”。最终,廷议也没有拿出具体意见。

可这两位江南官员,竟然在背后动员宋真宗南迁。寇准用眼睛扫视了他们一遍,非常痛心地对宋真宗说:这是谁出的主意?给官家出这样主意的人,就应该拉出去砍头。(11)

宋真宗陷入了艰难的抉择中。他当然不会杀王钦若和陈尧叟,但寇准的强势态度,让他很不舒服。寇准的话,也无疑得罪了王、陈二人,以后他们与寇准处处作对,联合寇准的政敌,对寇准进行陷害与打击,最终导致寇准被罢相。

宋真宗没有料到寇准会如此看待南迁之事。但寇准的话并未说完,此刻,考虑再三的寇准接着对宋真宗说:官家您英明神武,朝廷将臣也都相处和谐,您若亲征,辽国肯定会退兵。可如果您南迁,那么黄河以北的大片河山就会落入辽国之手,到时候天下将重新出现南北分治的局面,这难道就是您想看到的吗?这对于大宋的江山稳固而言,可是致命打击,想当年太祖太宗……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