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景德镇在宋元期间异军突起的原因 > 防御一刻也没有放松(第1页)

防御一刻也没有放松(第1页)

防御一刻也没有放松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二月始,宋辽边境上总有辽军在巡视。这些辽军一路行进,时常踏上宋朝边境,似乎在有意挑衅边境上宋朝守将的底线。

辽军将领带着一部分人在边境线上转一圈,掠夺一些生活生产物资,然后快速地离开。

对此,宋朝各处的守将们都给巡视的将领下了命令:忍。只要辽军没有进攻宋的边境,就要忍。当然,每次辽军渗入宋朝边境线,宋朝也会派出将士去巡视,用进攻的架势来威吓靠近边境的辽军。辽军一看到有宋军靠近,便撤出宋边境线。这看似相对和平的表象之下,其实是辽宋之间的再度较量。

然而,这也让宋朝边境的守将们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谁能保证辽军不是故意为之,进而达到麻痹宋军的目的?

这种形势长期存在下去,最后较量的就是耐力了。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赢家。当年,五代十国时期,郭威正是用这样的方法击败了李守贞。

这时候,宋北面三路都部署王超等人坐不住了,觉得与其让辽军总是这样有完没完地骚扰,不如主动出击先挫一挫辽军的锐气。如果顺利,还能报望都之战的一箭之仇。

于是,王超给朝廷上书,陈述了前高阳关及定、镇地区的防守,详述了这些地方民风彪悍的情况,请求招募关南之地的壮丁进行训练,然后发兵攻打辽国边境。(32)

王超的札子转交到了宋真宗手中,但宋真宗并不同意王超这样做。

宋真宗对王超的上书进行了批复:无缘无故向辽发兵,不但不能挫伤辽军锐气,反而只会徒增事端。如今宋辽边境安定,就不要做那些打破和平局面的事情,凡事要以大局为重。既然辽军没有攻打我大宋的边境,我军只需做好防御即可。至于说辽军总在边境上巡视,偶尔还会进入宋朝领地,只要将其驱逐出去即可,不得与辽军深入作战。(33)

看到朝廷的决定,王超只能作罢。尽管他在前线镇守边关,可所有行军事宜必须朝廷说了算。宋朝自建国以来,便对手握重兵的武将不放心,王超非常明白自己的处境。

这便是武将身处的现实。多少人因为认不清这一现实,自认统兵有方,最终遭到朝廷的流放。

王超继续驻守定州,对辽军保持高度警惕。

不久,便从麟府路传来消息称,言泥族首领拔黄太尉率三百余帐归附契丹。拔黄太尉在当地是大族,常年居住于黄河北古丰州,也经常到辽宋边境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34)契丹见他们善战,便与其结盟,还给他加封了太尉一职。他们依附于契丹,屡屡侵犯宋朝边境。

宋真宗认为,这些边境少数民族与契丹结盟,不过是为了财物而已,宋朝也完全可以将他们拉拢过来。于是宋真宗对边境上的武将下达命令,让他们给拔黄太尉赐予茶叶、布匹、田产等,安抚他们。只要让拔黄太尉驻守在边境上,不再侵扰边境即可。边境上的官员们便按照宋真宗的意思,给了拔黄太尉一些物资。拔黄太尉见宋朝也有拉拢之意,便派出儿子鄂云到宋朝面见宋真宗。宋真宗便赏赐了鄂云,并给其加封了官职。这才扼制住了拔黄太尉不断骚扰宋朝边境的形势。(35)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三月,一直在边境上巡视的辽军再一次集结,准备进犯宋朝。不过这次辽军并没有直接攻打定州,而是选择了围困威虏军。

此时,担任威虏军长官的将领是魏能。

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威虏军。威虏军驻地的治所,在河北徐水县西二十五里。当时宋朝考虑到此地距离雄州还有一段距离,最靠近长城口前线,是辽军南下攻宋的必经之地,所以在此地设置了威虏军,阻截辽军从长城口进入宋朝的关南之地。

辽军多次攻打过这个地方,与宋朝进行过多次拉锯战。辽宋双方在威虏军驻地互有输赢,不过威虏军的驻地并没有被辽军攻取。先前宋军在此驻扎着步兵,但步兵与辽军骑兵相比,没有任何优势。辽军骑兵直扑而来时,宋军的步兵就成了马下的冤魂。后来,宋朝在一次次失败的教训中,看到了骑兵的重要性,便开始在此地设置骑兵。如此一来,辽军的骑兵便不会轻易从长城口入境,围攻宋朝边境。

宋辽在威虏军驻地进行的最近一次战役,是景德元年的威虏军骑兵与辽军骑兵大会战。那一次,威虏军的主要将领是王显,也就是即将被调到天雄军的王显。当时,虽然威虏军骑兵人数少于辽军,但王显等人预先设置了伏兵,王显自己带领大部队攻打辽军骑兵,而杨延昭、杨嗣等人则从侧翼杀出,两面夹击之下,辽军骑兵大败。这也让辽军在短时间内再也不敢攻打威虏军。

以后,鉴于此前威虏军吃过亏,宋朝便在此驻扎了一支强大骑兵,防止辽军偷袭。而且威虏军若没有紧急任务,不得调动到其他地方去救援,必须死死守住这个地方。

此后三年多的时间里,辽军多次从其他地方入境攻宋,但经过威虏军驻地时都选择绕道。

可谁能想到,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的三月,辽军又企图攻破威虏军,入侵宋朝。

魏能作为威虏军主将,自然不能让辽军轻易进入宋朝境内。他迅速组织了威虏军开展防御工作。这次战役规模很小,辽对宋的整个战斗过程也不是为了拿下威虏军。

辽军与威虏军只是象征性地交手了一番,因为宋军早有防御,戒备森严,辽军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胜利。当辽军遇到顽强抵抗的宋军时,便撤退了。如此纠缠下去,辽军讨不到任何便宜。

整个战争也草草结束,以至于史籍资料中并没有记载整个战斗的过程,只记载了一个结果。《辽史》里的记载,只有短短十几个字:“春三月,契丹侵宋,为魏能败于长城口。”(36)

《宋史》和《辽史》里的记载不一样。《宋史》里如此记载魏能击败了辽军的进攻:“三月乙酉朔,知威虏军魏能言破契丹于长城口,追北过阳山,斩级、获戎器甚众。诏奖之,赐锦袍、金带,将士缗钱有差。”(37)这是说,宋军击败了入侵的辽军,甚至追过了阳山,斩获了很多战利品。

辽宋两国的记载中,都没有详细地记载辽军的将领名字,想必是因为这场战役规模小,持续时间不长,辽军出动的人数也非常有限,因此记载简略。

这两种说法相差无几,但有一点无疑是肯定的,那就是景德元年三月,辽军的确攻打过威虏军,而且被魏能所败。至于整个失败的过程,《辽史》里记载少,是因为他们吃了败仗,是一种耻辱,因此只是简单记载了被魏能所败。而《宋史》里的记载略微详细,是因为宋军打了胜仗,因此才多提了几笔。从这些记载的文字中,可以窥见当时战争并不激烈。但总归是发生在这一年的事情,所以需要记载,不过也不需要大书特书。这便有了两种略记又不一样的结果。

甚至我们可以大致预测到,这一仗应该是辽军试探宋军虚实的举动,因为战争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或许只是辽军在边境上的一小股力量来骚扰了一下,便撤军了。魏能在此驻扎着大军,辽军没有占到多少便宜,也没有损失多少人马。

不过这一仗倒是给宋朝提了一个醒,以后宋朝便在整个北方沿线加强了防备。

不久,河北之地的许多地方,原先召集的一些士兵多有逃亡。地方守将向朝廷上报了此事,希望能重新招募兵丁,以防事态有变。宋朝的地方守将如果要招募士兵须得到朝廷的准许,不得擅自招兵买马,否则就有反叛之嫌。所以,他们这才上书申请。(38)

申请招募壮丁的札子传到了枢密院,枢密使王继英便带着札子去找宋真宗,对此事进行了上报。

宋真宗询问王继英:河北之地的百姓历来饱受战争之苦,现在为何要无故再招募壮丁?这不是扰民行为吗?王继英一看宋真宗不明白其中缘由,就解释了壮丁逃亡导致军队里有很多空缺需要补充,因此河北地方守将才申请重新招募兵丁。但是宋真宗认为不应该打扰百姓的生活,所以不予许可。(39)

尽管如此,前线的防备工作一直都在进行着。因为辽军并没有停止在宋辽边境上巡视,而整个长城防线又太长,边防守将们根本顾不过来。辽军依靠幽云十六州,想从什么地方入境,就能从什么地方入境。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