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景德镇在宋元期间异军突起的原因 > 自序 一场被推到时代最前沿的终极对决(第2页)

自序 一场被推到时代最前沿的终极对决(第2页)

面对祖先的陵墓,赵匡胤感慨万千,从二十多岁出门远行,便与故乡长期分离。父亲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就告别了人世,母亲也是在他建立宋朝后不久便与世长辞。

赵匡胤在永安陵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向父母禀告自己的业绩,也诉说了自己在统治国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祭拜完祖先后,赵匡胤便登上了阙台,亲自向西北方向射箭,大有今天放礼炮的意思。(4)

赵匡胤为什么偏偏选择了西北方向?因为西北方向有两个劲敌——北汉和辽国。这是他没有拿下的两个政权。

举行了这些仪式后,赵匡胤才对众人说,等我百年之后,也将我埋葬于此。(5)

赵匡胤为何这样说,不得而知。他是否已经感觉大限将至,亦不得而知。只是在这一年的十月,他便在烛影斧声中去世了。(6)这是后话。

祭祀完毕,赵匡胤并未急着回东京汴梁,而是到了洛阳南郊。(7)随即,他又开始祭祀(8),祭祀完毕,赵匡胤便住在了洛阳,这一住就是一个月。

赵匡胤成为皇帝以来,一直兢兢业业,从未有过片刻懈怠。此时,他却住在洛阳不走了,这让随行的文武一头雾水。

赵匡胤住在洛阳不回汴京,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此时的赵匡胤有自己的打算——他正在考虑迁都。

自从宋朝建国以来,由于幽云十六州在辽国手中,汴梁地处平原之上,无险可守,不是国都的最佳之地。而他既然没办法夺回或者赎回幽云十六州,只好选择了退一步:迁都。

赵匡胤此次到洛阳,就是要考虑迁都洛阳,依靠洛阳的地理优势,为宋朝建立新的都城。当然,迁都洛阳只是赵匡胤的第一步。他把真正的国都目标定在了长安,那里有关中盆地,周围有群山环绕,易守难攻,是建都的绝佳之地。

可当赵匡胤将迁都洛阳的想法表达出来时,却遭到了满朝文武的强烈反对。大家认为洛阳已饱经战乱,要想迁都就需要重建,而重建势必会耗资巨大,劳民伤财。而反观汴京,在经历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不断扩建后,已然成了大都市,定都汴京比定都洛阳要划算。况且大家已经在汴京生活多年,在汴京扎下了根,迁都洛阳势必会影响整个家族的发展。(9)

赵匡胤没想到迁都的打算竟然会遭到群臣的强烈劝阻。晋王赵光义则以“在德不在险”反对赵匡胤的迁都之举。赵匡胤的迁都想法,就此胎死腹中。

尽管赵光义劝阻了赵匡胤迁都,但赵光义很清醒,汴京确实有它致命的弱点:无险可守。若北方的辽国大兵压境,汴京就危险了。

为此,赵光义即位后,首先采取了稳定国内的策略,随即利用高压政策,征服了南方的吴越和盘踞在漳、泉二州的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

此时,宋朝的右文政策凸显出了优势,让宋朝的国力有了长足发展。赵光义认为,收回幽云十六州的时机到了,便率部北上,首先灭了北汉。

灭亡北汉给了赵光义极大的信心,从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开始,他发动了两次大规模北伐,意图从契丹手中夺回幽云十六州。然而,两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

宋辽之间,为了幽云十六州和关南地区进行了多次惨烈的战斗。多少英雄儿女命殒疆场,多少文臣武将裹挟其中,多少历史留下了唏嘘之语,以致多年积攒的国库,为了应付战事,被消耗殆尽。

这两次北伐的失败,也让宋在对辽的战略部署上,从先期的主动出击,变成后来的被动防御。赵光义最终因为北伐的箭伤复发,一命呜呼。

然而,随着宋朝的北伐频频失利,辽国却看到了宋朝的虚弱。于是,辽国铁骑经常骚扰宋辽边境。在辽国眼里,当年周世宗夺取的关南之地,经由陈桥兵变落入宋朝手中,可这关南之地,本属幽云十六州外围,也就是契丹的土地。契丹土地落入宋朝手中,让他们很有挫败感,甚至视其为一种耻辱:不夺回关南之地,辽国就永远不完整。

时间继续往前推移。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被历史推给了宋代第三位皇帝宋真宗。他无可回避地接过了这份担子。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父辈们的未竟事业。幽云十六州在他的手里能否夺回,宋辽疆域问题能否最终解决,都有待时间来检验。

宋真宗即位之初,选择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他起用李沆、毕士安、寇准、王旦等人,利用几年时间发展农业、工商业,宋朝出现了一段繁盛时期。但这种繁盛是短暂的,宋辽都不想就这么耗下去。尤其是已经高龄的萧太后,更加迫切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从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开始,辽国发动了多次战争,意图拿下关南之地。

到了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宋关系日趋紧张,宋真宗及其同时代的人不得不去面对。

只是,公元1004年辽宋之间的战争,并没有马上变得剑拔弩张,一切都如喷发前的火山,正在积蓄着力量。

(1) 泛指五代至宋朝时期河北、山西北部的一大片地域,包括幽州(今北京市)、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州)、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新州(今河北涿鹿县)、妫州(今河北怀来县)、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云州)。

(2) 又叫关南十县,是后周世宗柴荣于公元959年亲征辽国时收回的十个地方,包括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以南的所有地区。

(3) 《续资治通鉴·卷八》:“庚辰,帝谒安陵,奠献号恸,左右皆泣。”

(4) 《续资治通鉴·卷八》:“既而登阙台,西北向发鸣镝。”

(5) 《续资治通鉴·卷八》:“指其所曰:‘我后当葬此。’”

(6) 《宋史·本纪第三》:“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7) 《续资治通鉴·卷八》:“辛未,帝至西京,见洛阳宫室壮丽,甚悦。”

(8) 《续资治通鉴·卷八》:“夏,四月,庚子,合祭天地于南郊。”

(9) 《续资治通鉴·卷八》。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