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王旦便默认了宋真宗封禅泰山的决定,以后宋真宗东封西祀,王旦因为受了这一壶珍珠,不敢再行劝谏。(49)这也成为王旦此生的憾事。这壶珍珠,成了宋真宗对王旦的封口费。
宋真宗担心宰相王旦阻止封禅的顾虑解决掉之后,剩下的事情便是如何伪造天书了。
于是,王钦若等人便开始准备天书。
没过几天,宋真宗在一次廷议时对群臣说,他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个老神仙告诉他,近期上天会给他们降下天书。果然不久,就有人在提前设好的道场里发现了《大中祥符》三篇天书。天书的外面,赫然闪耀着二十一个字:“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慎,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50)随即,大家就将天书迎进了道场。
不久,便有宦官再次发现了天降祥书。
为了表示对天书的重视,宋真宗改元大中祥符。这种人为的制造天书,将封禅泰山事宜推向了一个新**。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随即,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祥瑞。一时间,祥瑞成了大中祥符的代表。太仆少卿、直秘阁钱惟演第一个站了出来,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祥符颂》上交给朝廷,这让宋真宗非常高兴。不久,钱惟演便被朝廷提拔为知制诰。
还有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各种祥瑞。当时陕西的地方官给朝廷奏报说“黄河清”了,还分析了黄河清的原因;还有人在开封行走时,抬头便看见“龙见于云中”。
那些解释不清楚的事都被看成祥瑞,结果宋朝这一时期就出现了这样一番景象:满朝上下都在自我欺骗。
当这一切准备工作进行得差不多时,泰山附近的各级大臣便派人请宋真宗祭祀泰山。这种事,还是得有人在幕后做推手,鼓动起一伙人来做,最为妥当。
当时泰山附近的地方官们,便选择了这样的办法。当年三月,兖州(泰山所在地)父老吕良等一千多人入朝,跪在崇政殿门外,请求宋真宗封禅。(51)
此时宋真宗还处在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中,尽管天降祥书之事就是他让王钦若等人操纵的,可真正要付诸实际行动时,他还是选择了谨慎应对。
兖州地区集结那么多人请求宋真宗去封禅泰山时,宋真宗的内心应该是高兴的,但是他拒绝了这么做。当外面的守卫人员将此事报告给宋真宗时,宋真宗便让曹利用去传达自己的意思,不去泰山封禅。
这种拒绝,或许今天的人们不得其解。但如果对宋真宗这个人稍微有所了解,便知道宋真宗做任何事都需要人进行再三劝进。
宋真宗让曹利用给那些百姓赏赐一些物品,命他们回到兖州去。
可吕良等人从山东走到了河南,没有达到目的,怎么会轻易回去呢?
没过几天,吕良等人再次上书,请求宋真宗封禅泰山。宋真宗继续派出曹利用与吕良等人交涉,坚决不去封禅泰山。
但不管吕良等人如何苦苦相劝,宋真宗就是不答应去泰山封禅。似乎百姓的请求,还没有到让宋真宗非去封禅泰山不可的地步。
这时候,在幕后操纵此事的兖州地方官们坐不住了,他们看到山东地区百姓的请求没有起作用,心有不甘。于是,地方官邵晔等人便率领一部分兖州官员集体上书,请求宋真宗到泰山封禅。
这种事,似乎早在宋真宗的意料之中。他依然没有答应兖州地方官们的请求。
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远远超出了预想。既然如此,便可以继续扩大这件事情的影响力,毕竟举国上下都在关心宋真宗封禅泰山这件事。
此时,正值科考前夕,京城汇聚了全国各地的考生。这件事本来与他们没有关系,可这些还未进入官场的士子却坐不住了。他们都是天子门生,对于天子封禅这件事,他们有资格也有权利劝谏。于是,近一千名考生集体入朝,表达了他们的迫切意见。即使如此,宋真宗依然没有答应封禅之事。(52)
宋真宗和各种上书劝谏他封禅泰山的人打着太极拳。此时,举国上下都知道天降祥书,皇帝应该封禅,可皇帝却因为资历不够,不想封禅。
这期间,不断有各种人继续上书请求宋真宗封禅泰山,宋真宗一律拒绝。
似乎,宋真宗在等待着什么。
一个多月之后,朝中那些官员也焦急了。王钦若等人更是私底下给每个朝中要员灌输封禅之事的重要性。先前,百姓和太学生集体上书,皇帝都不答应,那么就只剩下一条路可走了,那便是由宰相带领文武大臣们,上表请求官家封禅。
可要鼓动文武大臣们一起请求宋真宗封禅祭祀,这不是王钦若能干的事情,因为他不是百官之首。这时候,只有宰相出面,召集文武大臣,一同请求宋真宗封禅泰山,宋真宗或许会答应封禅之事。
王钦若等人便去找王旦。王旦尽管对这么一场兴师动众的封禅活动本就不看好,可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个地步,远超出了他的控制。天子封禅泰山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若不是“天降祥书”,若不是这么多人请求宋真宗封禅,王旦倒希望宋真宗不要这么干,可每每此时,皇帝送给他一壶珍珠那件事,就在王旦的脑海中萦绕。王旦已经被拉上了封禅这条贼船,因此,他必须带头对皇帝进行劝进。封禅泰山之事,本就是宋真宗愿意的。这时候宋真宗还没有答应,应该是心存顾虑。
于是,王旦便带着文武百官去向宋真宗进言,请宋真宗到泰山封禅。(53)
事情到了这一步,宋真宗便也不再推辞了。若再推辞,就显得不体恤人。当即,宋真宗便决定封禅泰山。此时,王旦觉得应该将泰山封禅之事通知辽国,一则可以表示我大宋对两国联盟的重视,大宋如此盛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辽国;再则也能避免引起辽国不必要的猜疑。宋真宗爽快地答应了王旦的请奏。
随即,朝廷便成立了一个封禅泰山工作领导小组,由王旦担任组长。(54)副组长有王钦若、陈尧叟等人,还有一些中央的高层担任本次领导小组成员,共同为封禅泰山之事出谋划策。
王钦若作为这件事的总策划,积极奔走于泰山和汴京之间,不断完善各种封禅准备工作。王旦也没闲着,一直在协调各种资源。但王旦还是隐隐有所担心,毕竟封禅祭祀之事耗资巨大。虽然国家财政收支相对平稳,但封禅祭祀之事一定会打开一个大窟窿。可这时候,丁谓却说,他会想办法找出一些钱,保证不影响国家的收入。
宋真宗此时对封禅已经非常热衷,王旦只能按照宋真宗的部署,负责好具体事宜。为了尽可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浪费,王旦还命人专门制订了一个方案。大致内容如下:
在朝廷准备封禅泰山这段时间内,禁止老百姓在泰山砍柴、开采等活动,封禅沿途不允许开展采捕活动;本次准备活动的人力资源不得征调民夫,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矛盾,人力资源一律从宋朝当地的军队里抽调,实在要使用民夫的,也要按照工作开展情况支付薪资;封禅活动需要修建的建筑物,不能破坏当地的古迹风貌,更不得侵占民田。当然,这次封禅活动,肯定会影响到当地人民的生活,因此,朝廷决定免除兖州今年的徭役及税赋,好让老百姓能够拥护朝廷的做法。对于进贡一事,方案里也进行了明确规定,为了这次封禅而进贡的东西,都通通拿到泰山。
这场准备工作持续了好几个月。
到了当年十月,一切准备工作才就绪。于是,宋真宗便率领着文武百官,到泰山封禅。到了泰山之后,宋真宗在泰山顶上斋戒三日,之后在王钦若等人的引导下,开始“封”祀天帝。这个封禅的过程异常隆重,满朝文武在宋真宗的带领下,叩拜了泰山山神,以及赵氏列祖列宗。
随即,宋真宗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第二天,宋真宗又以同样的方式,在社首山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封禅完毕,宋真宗命人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
整个泰山封禅活动结束,但宋真宗并没有急着回朝。下了泰山之后,宋真宗又带着文武大臣们去参拜了孔圣人,表达了朝廷尊崇儒学的诚意和态度,这一点也给了那些士大夫极大的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