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宋朝景德元宝 > 班师回朝(第2页)

班师回朝(第2页)

宋真宗急切地想要早点儿回到汴京,便派人去前线打探辽军撤退的消息。

在这段时间,宋朝对威虏军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调整,让供备库使、带御器械綦政敏为威虏军钤辖。因为此前有人说魏能这个人比较圆滑,所以不能让魏能独自担任威虏军主要长官,以免造成一人独大的局面。宋真宗对武将独大之事极为忌讳,这才派了綦政敏为威虏军钤辖,目的是牵制住魏能。不久,宋真宗便收到前线张凝的奏报,称他们率领部众到达贝、冀等地查看北撤的情况,得知辽军各部都已经北撤,不敢在宋朝境内掳掠百姓。而且辽圣宗和萧太后带领的先头部队已经过了定远军(50)所在地。

刚刚收到辽军北撤队伍已经经过定远军的消息后,朝廷又收到了在边境线上巡视的宋军将领的奏报,称辽军在北撤的时候骚扰了相州,当时相州通判、太常丞杨自牧率部击退了辽军,安抚了百姓。宋真宗听说这件事后,便将杨自牧提拔为相州的知州,让其全权负责相州的防务工作。(51)

此时,虽然辽军已经北撤,但因为这次战事造成边境上的很多百姓成了流民,一些甚至落草为寇,给边境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宋真宗便命天雄军附近的那些将领,对流民草寇进行收编。(52)

不久,一个叫华斌的人从辽国返回宋朝。他回来的时候,带着王继忠的书信,称辽国已经禁止樵采(砍柴),请宋朝不要袭击北返的辽军。(53)

宋真宗对那些大臣说,我们之前派出了很多人去追击辽军,纵然可以打击辽军,但不一定会将辽军全部狙杀,这样只会让河朔之地的百姓又陷入战争的旋涡,如今辽宋已经停战,就不要再继续追击了。若辽军再度骚扰宋朝边境,再对其进行打击也不迟。(54)

此时,杨延朗上书说,如今辽军虽然驻军澶州,但澶州距离辽国的国都有千里之远。辽军一路南下,人马俱乏,人虽然多,可也极容易被击败。而且此时,辽军将抢掠的财物都放在马上,这样一来,他们的战马就不够用了。这个时候,只要官家您下令,让河北之地的宋军堵住要塞,就可以将南下的辽军全部歼灭。到那时,幽云地区就可以一举拿下。(55)

但宋真宗并未采纳杨延朗的意见,原因还是要以大局为重。

此时,被派去出使辽国的李继昌到达了辽国,被萧太后和辽圣宗以厚礼相待。(56)李继昌拿着宋朝拟定的盟书,与辽国进行了沟通,交换了信息。随即,萧太后命西上(外门内合)门使丁振带着辽国的盟书出使宋朝。(57)

不久,李继昌和丁振一行便到达了澶州,将辽国的盟书交给了宋真宗。辽国国书内容如下:

维统和二十二年,岁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十二日辛卯,大契丹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宋皇帝阙下:共议戢兵,复论通好,兼承惠顾,特示誓书,云“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至于陇亩稼穑,南北勿纵惊骚。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献,慎守封陲,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监,当共殛之”。孤虽不才,敢遵此约,谨当告于天地,誓之子孙,苟渝此盟,神明是殛。专具谘述,不宣,谨白。(58)

宋真宗大喜,设宴款待了丁振。

至此,澶渊之盟完美收官。

辽宋双方都得到了各自需要的国书,以后两国将以此国书为凭,互保和平。交涉完最后的事宜,丁振便踏上了归途。宋真宗让曹利用护送丁振到边境,保证其顺利回国。(59)

李继昌回来之后,宋真宗便询问了许多契丹的制度和文化等“内核”的东西。宋真宗希望可以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改变辽国尚武的制度,逐渐与宋朝建立起长久的合盟关系。

李继昌告诉宋真宗,辽国这些年来已开始学习汉族礼仪,很多规章制度也都效仿中原之法,可辽国毕竟是草原上的民族,有他们自己的很多习俗,我们要想改变这些,短时间内没办法做到。(60)

宋真宗对李继昌说,慢慢来吧,一切都得有个过程。

此时,宋真宗在澶州已经有些焦急。他急着回京,但辽军是否出了宋境还不确定。

不久,宋真宗收到了跟随辽国大军的张凝等人的上书:辽军已经全部撤出宋朝境内,他们这些守将也都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去了。(61)

宋真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辽军全部撤出,宋朝的北方也就安稳了。

紧接着,宋真宗便与群臣商议回京之事。但这时候,正好是懿德皇太后的忌日,宋真宗认为不能大搞班师回朝的仪式,以免招致非议,让人觉得他对懿德皇太后不敬。(62)

但澶渊之盟这么重要的事情,不欢庆也不合礼仪。宋真宗拿不定主意,只能求教那些懂礼仪的官员。宋朝此时研究相关礼仪的人是龙图阁待制杜镐,此人是大儒,对各种礼仪制度都很熟悉。但这个杜镐在几天前已经回到汴京,与王旦商议接待宋真宗班师回朝的事宜。(63)

于是,宋真宗命人快马加鞭去请教杜镐。面对宋真宗的疑惑,杜镐却不以为然。杜镐对宋真宗派来的人说,当年周武王伐纣,一路上前歌后舞。《春秋》中也有君王不以家事而失礼于国事的先例。如今官家凯旋,举办欢庆仪式,没有任何问题,完全符合礼仪制度。(64)

宋真宗还是拿不定主意,便召集群臣商议,大臣们也都建议,应该举行一些欢庆仪式,宋真宗才勉强答应了。(65)

为迎接皇帝班师事宜而跑腿的人,便穿梭于澶州和汴京之间。驿站之间,宋朝官员来往不绝。

可这时候,有一个人整日无所事事,便是次相寇准。

宋真宗亲征之事已经实现,宋辽的和平时代也已经到来,寇准的任务似乎也完成了。似乎上天早已注定,他是这次亲征的关键性人物。如今,澶渊之盟已经签订,所以在澶州的这段时间里,寇准就成了无事可干之人。

寇准便每天晚上与杨亿痛饮,不知是出于高兴,还是出于愤懑。总之,只有喝酒才能真正让精神处于麻痹之中,也只有酒才能做知己。

酒醉以后,寇准会说一些戏谑的话,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甘。当然,这仅仅是与杨亿聚在一起时,他才可以如此肆无忌惮。杨亿是人中君子,不会打小报告,只会把寇准的满腹牢骚当成一句句戏言罢了。

宋真宗此时似乎已经不需要寇准了。况且此时,毕士安已从汴京赶到了澶州,很多需要宰相去处理的事,自有毕士安去打理。

于是,寇准日日宴饮,日日沉醉。每每醉酒后,便不知今宵何处。喝醉后的寇准,喜欢大声发表意见,经常导致左邻右舍休息不好。(66)

这时候,有人将寇准如此不管不顾的喝酒吵闹行为告诉了宋真宗。宋真宗便派出侍从去看寇准如何酩酊大醉。侍从去看了之后,便回来给宋真宗汇报。宋真宗才知寇准自从宋辽讲和以后,每天都醉舞经阁半卷书。(67)

看到寇准都这样高兴,宋真宗自己也甚是喜悦。澶渊之盟,寇准出了大力。宋真宗对人夸赞寇准说,寇准都这样,朕还有什么忧愁的呢?(68)

寇准的这一做法,也被当时的那些大臣比作“当世谢安”(69)。

没过多久,宋真宗便命人将辽国与宋朝的盟书誊抄了多份,分发到前线的各个地方,在边境上颁布了这些重要的内容,要求边境上的守军和百姓都要遵守国书。(70)

其间,还有一件有趣的小事。辽宋刚开始交涉时,宋朝在颁布的盟书里,将辽国称为北国。但宋朝谋士王曾认为这么称呼不妥,这不就是说,天下有两个太阳吗?希望官家在国书里称呼辽国为契丹即可。但宋真宗觉得,辽宋两国已经结盟,也就不计较这些称呼了,没必要修改。(71)

宋真宗派出内殿崇班杨保用等四人,分别到河北东西路去安抚那些守将,并根据每个人的战功,对这些人进行赏赐。(72)随即,对北方的驻军进行了改编。(73)

不久,朝廷又废弃了石、隰两州部署,重新设置石、隰缘边都巡检使,让汝州防御使高文岯负责统领石、隰两州的将士。宋真宗又派出了西上(外门内合)门使张守恩为都监,配合高文岯做好防务巡查工作。(74)

部署完这一切之后,宋真宗便在众人的簇拥中回到了汴京。至此,整个澶渊之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