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时候,大家都很清楚,辽军由北而来,那就预示着大名府北门是最重要的地方,也是最难以防守的地方。
于是,众将挑选了东、西、南三门,唯独将北门留下。看到此情景,孙全照心里有了几分嘲讽:辽军虽是虎狼之师,但也没必要这么惧怕!
看着这些平日里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的官员,孙全照毫无犹豫地接受了北门。
这时候,王钦若也惧怕辽军。他对众人说,我要去南门镇守,北门就留给孙将军吧!但此举又遭到了孙全照的反对,这让王钦若万分郁闷。
孙全照对王钦若说,别人选择了其他门,无关紧要,可您是参知政事,是朝廷派来镇守大名府的人。这时候,您是不能到南城去的,众所周知,北城很重要,但也非常凶险,我也不敢让您到北门去冒险。如果您到了南城,南北相距二十多里,如果有紧急军情,不能及时传达,势必会影响战况。
这个孙全照真是个麻烦人,让王钦若面露难色。孙全照看到这个情形,便退让了一步。他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让王钦若坐镇城中,及时部署相关工作,照顾四周。(34)
听到孙全照这样说,王钦若心里有了一丝宽慰。到了大名府,看似王钦若是朝廷派来镇守大名府的长官,但王钦若并不能指挥一切,这让他内心很不舒服。
但这里是孙全照的大本营,王钦若也无计可施,只能与孙全照做好配合,共同守护好大名府。于是,王钦若就让其他将领到东西南三个城门防守,自己固守城中,而孙全照则带人到北门防守。
随即,孙全照便在北门开始布防。孙全照很清楚,辽军攻打大名府,宋军主要的抵御力量还是在他身上。那些选择其他城门的人,还没有看到辽军前来,就已经心怀畏惧。很显然,他们靠不住,等辽军进攻之时,这些人断然难以抵挡住辽军,很有可能还会弃城而逃。如此,他的北门防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主帅王钦若虽然是朝廷派来的人,但从骨子里来说,王钦若是个逃跑派。不让他上北门还好,若让他上了北门,等辽军压境,王钦若说不定还会命人撤退。这也是孙全照建议王钦若留守城中的原因。打仗这种事,对于文臣王钦若而言,既陌生又恐惧。
孙全照派出了斥候去打探辽军的消息。同时,他也抓紧时间训练亲兵。他命人收集战甲战衣,及时发放到士兵手中。(35)
这一切安排妥当之后,他命人将北城门打开,颇有点儿《三国演义》里摆空城计的意思,等辽军进入。(36)
不久,辽军便抵达了。
但是,辽军听说孙全照在北城驻守,而且城门大开,竟然不敢攻打北门。孙全照这一招,确实唬住了前来攻打大名府的辽军。(37)
不敢进北门,辽军又挥师到了大名府东门,大东门也有重兵把守。虽然东门紧闭,可要想攻打下东门也绝非易事。
于是,在夜晚时分,辽军又转而去南门查看虚实。(38)似乎对辽军来说,南门是宋军防守最薄弱的地方。他们攻打南门,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南门一样有重兵把守,根本不是辽军能轻易攻破的。
辽军围绕着大名府转了一圈,发现大名府的部署非常严密。况且只要大名府的宋军坚守不出,辽军就不会占到任何便宜。这一点,辽军已经在南下的途中吃尽了苦头。
这时候,辽军里便有智囊提出一条计策——“引蛇出洞”。否则,大名府就是第二个瀛州。辽军若想攻打下大名府,难上加难。瀛州尚且依靠城池,击败了辽军的全面攻击。大名府的城墙比瀛州还高,驻守的宋军也比瀛州的多,想要夺取大名府,更不容易。
可是如何才能将驻守在大名府的宋军引出城呢?
有人提出“声东击西”。于是,辽军在南门不远处的狄相庙埋伏下了一支伏兵,然后由萧太后和辽圣宗带领主力去攻打驻守在大名府不远处的德清军。德清军在上文中有交代,宋朝在对北方重镇进行布防时会临时抽调德清军,用以支援大名府的大军。
九月二十二日,辽军浩浩****扑向了德清军。辽军这一招,被站在城墙上的宋军看在了眼里。于是,有人火速将辽军攻打德清军的事情告诉给了王钦若。王钦若当即召集主要将领商议对策,众人都建议营救德清军。(39)
随即,王钦若派天雄军去追击攻打德清军的辽军主力。然而,等到宋军追击到不远处时,埋伏在狄相庙的辽军便杀将出来。而辽军主力也掉转马头,对天雄军发动猛烈攻击。一时间,这支本欲救援德清军的天雄军陷入了腹背受敌的险境中。
这样一来,天雄军不仅无法救援德清军,自己也陷入辽军的包围中,能否顺利回到大名府都尚未可知。此时,得知消息的孙全照火速找到王钦若商议对策。孙全照对王钦若说,刚刚派出去的这支队伍是大名府天雄军的主力部队,这支队伍若是被辽军包抄,天雄军就会全军覆没。我们必须保住天雄军,这样才会保住大名府。这时候,辽军的主力都在大名府南边,我想抽调大名府北门所有将士去援救城外的天雄军。
此时的王钦若已经方寸大乱,根本不知怎样去应付这种场面,一切只能按照孙全照的部署去完成。
于是,孙全照带领大名府北门的重要力量去援救城外的天雄军。如此一来,辽军就面临着腹背受敌的情况。
孙全照出了城门之后,便直击辽军伏兵,将其全部狙杀,天雄军便与孙全照的大军合兵一处。
但这时候的辽军主力却并未与孙全照率领的宋军继续纠缠,而是转攻德清军。这样一来,天雄军虽然有一部分被辽军消耗,但被孙全照援救成功,可孙全照已经没有能力去援救德清军了。这一仗,德清军主力基本上全部被消灭。德清军的主要长官知军、尚食使张旦及其子张利涉、虎翼都虞候胡福等十四人战死。
孙全照收集天雄军残部,回到了大名府,大名府依然固若金汤。因为大名府的守城将士没有被消耗掉多少,只是天雄军损失了一部分人马而已。此时的大名府,四个城门都紧紧关闭,等待着城外的辽军再次攻击。
很快,辽军对大名府展开了猛烈攻击。可孙全照早有防备,继续依靠大名府的有利地形,对辽军进行了反击。攻打大名府的辽军由辽圣宗和萧太后亲自率领。
大名府之战,宋军坚守不出,辽军被宋军一次次击退。不过,吃了上一次的亏后,辽军这次并没有孤注一掷。看到大名府久攻不下,萧太后似乎也失去了信心。宋辽两军在大名府形成了对峙之势。
这时候,辽军继续调整战略部署,准备对宋朝进行围攻。最终,辽军决定兵分两路继续南下,一路攻打祁州,另一路是辽军主力,由萧太后和辽圣宗率领,继续攻打大名府,进而围攻澶州。
不久,萧挞凛和萧观音奴带领的大军便对祁州进行攻打。祁州虽然算不上大市镇,但也是宋朝境内的重要之地。
面对黑压压一片的辽军,这次祁州的守将并没有顽强抵御,而是选择了投降,祁州被辽军顺利占领。(40)
祁州被攻下来,在一定程度上给了辽军信心。祁州失陷,也让贝州等地直接陷入了辽军的攻击之下。
萧挞凛率领的辽军先锋部队,在祁州得到了短暂休整后,开始继续南下。
(1) 古希腊悲剧诗人,公元前525年生于希腊阿提卡的埃琉西斯,公元前456年去世,与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一起被称为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代表作有《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善好者》。
(2)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七》:“时契丹母老,有厌兵意,虽大举深入,然亦纳继忠说,于是遣小校李兴等四人持信箭以继忠书诣莫州部署石普,且致密奏一封,愿速达阙下,词甚恳激。”
(3)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七》:“兴等言契丹主与母召至车帐前面授此书,戒令速至莫州送石帅,获报简即驰以还。是日,普遣使赍其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