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罗支遣使入宋
在射杀了李继迁之后,潘罗支盘踞在凉州。虽然声名大振,威望空前提高,但潘罗支很清醒,他的实力还不足以与党项或者宋朝为敌。这次偷袭李继迁成功只能算险胜,从此,党项人与他之间将会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直到某一天,党项人以同样的方式将他诛杀,这段恩怨才能了结。可是,潘罗支也无可奈何,大争之世,谁不是一手提刀,一手提头。他若不杀了李继迁,李继迁就会将他的族人全部收编。
因此,在诛杀了李继迁后,潘罗支害怕党项人报复,更加强了布防。
此时的潘罗支害怕李德明,也害怕宋朝。跟李德明是世仇,是因为他杀了李德明的父亲李继迁。而吐蕃与宋朝的关系,也非常微妙。这种微妙,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一定程度上讲,吐蕃与宋朝应该算作故交,宋朝是老大哥,而吐蕃是小弟。潘罗支带领着吐蕃人,也一直认宋朝为老大哥。
然而,一直以来,尽管吐蕃与宋朝的关系不温不火,可潘罗支知道,自己不强大,依靠谁都不现实。大争之世,哪有真正的朋友。尽管此前宋朝已封他为朔方军节度、灵州西面都巡检使,可谁又能保证,宋朝不会惦记凉州。在他看来,必须清楚一个事实:不管是盘踞定难地区的李德明,还是自己领导的吐蕃人,在宋朝眼中,都是外邦。他们所占据的地方,对于一直想要一统天下的宋朝而言,都是隐患,都是需要收编的国土。
如果此时只有李德明一个对手,潘罗支倒也不怕。即使党项人倾巢而出,吐蕃人也不会坐以待毙。关键是还有一个强大的宋朝,谁能保证宋朝会一直与吐蕃人和平共处下去呢。
思来想去,潘罗支觉得还是应该先与宋朝修好,不管自己依靠的宋朝这棵大树会不会一直让他依靠下去,吐蕃人都要和宋朝交好。即使是短暂的朋友,也需要维持;即使是利益相同的盟友,在最关键的时刻,还是应该做出应有的让步。
于是,潘罗支延续了之前的策略,继续对宋朝称臣示好。他派出使臣出使宋朝,将吐蕃与宋朝的关系拉得更近了一些。
这次,潘罗支派出的人是他的外甥厮陁完。(1)这个人,似乎只是为了出使宋朝而出现,在史籍资料中,以后便再也找不到他的踪迹。(2)
厮陁完出使宋朝的目的,主要还是探听宋朝对吐蕃人的态度。这一点将直接决定吐蕃人最终向哪里靠拢。若宋朝无意再次接纳吐蕃人,那么潘罗支就得早做打算,为吐蕃人谋求出路。李德明的复仇之心,一直会持续燃烧,直到杀死潘罗支为止。可潘罗支一个人死了不要紧,如果将吐蕃人都卷入灭族的危险中,潘罗支就成了吐蕃的罪人。
厮陁完不是空手而来,他给宋真宗上贡了西域良驹。这些都是千里挑一的好马,宋真宗虽然不善骑射,但对良驹还是很喜欢的。况且,自从宋朝建立以来便一直缺马,这也导致了宋朝的骑兵严重不足。送礼必须送到人家心坎上,这样才能讨得对方的欢心。
马自然是宋真宗喜欢的,反正是自己不花钱就得到的良驹,谁都喜欢。而厮陁完带来的李继迁死已死的消息,比什么都更值得高兴。
李继迁之死,算是结束了这些年来党项与宋朝的较量。如果李继迁继续活着,宋朝与党项人的斗争将会无休无止地持续下去。如此一来,不管是党项人,还是宋朝人,都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辽与宋打了二十多年仗,与党项也是如此。这种事搁谁身上,都恨不得彼此的对手有一个先消亡。当然,党项和辽都不会轻易消亡,但如果他们的最高统治者去世,必然会影响两国之间的关系。
只是让宋朝上下想不到的是,李继迁竟然是以这种方式终结了生命。
听到这则喜讯,宋真宗对这个一向听话的吐蕃就有了几分好感。如今辽宋关系日益紧张,宋朝现在抽不出更多的精力顾及西北战事。只要有吐蕃人存在,李德明就别想乘机作乱。尽管此时宋朝上下都明白,辽与党项人早就已经互通消息,可对于宋朝来说,多一个帮手就多一份力量。
既然吐蕃人诚心归附,以求族人在党项、宋、辽三方的夹缝中得以生存,宋朝也乐意成全他们。宋朝扶持吐蕃人,就如同辽国扶持党项人一样。
于是,宋真宗赏赐了厮陁完,同意了潘罗支归附的请求。宋真宗还专门派接待的大臣带着厮陁完在汴京体验生活,喝好酒,听妙曲,看美景,享美女。可以说,在汴京逗留的日子是厮陁完在凉州从未经历过的。宋朝的富有程度,已经远超那些西域商贾口中描述的样子。汴京那高大的楼宇,那鳞次栉比的商铺,远非凉州可比。这次出使宋朝,让厮陁完眼界大开,并且感受到了宋朝的强大国力。
厮陁完在汴京逗留了数日,便打算回去向潘罗支复命。如果不是使命在身,他倒愿意在汴京待一辈子,过汉人的舒适生活。
听说厮陁完准备回去复命,宋真宗便对潘罗支赏赐了一番,并表示宋朝对潘罗支非常信任,也非常重视这个藩属国,希望潘罗支继续守住河西那一片地方。厮陁完便带着宋真宗的赏赐回去了。
从此以后,宋朝将与吐蕃六部和谐相处。潘罗支与宋朝的关系,也最终确立。从这方面来说,党项臣服于辽,而吐蕃臣服于宋,都无须解释,只是当时这两个地方势力首领的权衡之法。
不久,李德明遣使至辽,并献上其父李继迁的遗物,表示愿意与辽继续修好,归附辽国。辽对李德明这种态度甚为喜欢,因为有党项人的存在,宋朝在西北地区的防御就不能松懈。这时候的党项,就如同当年的北汉一样,成为辽制衡宋的一枚棋子。(3)
得到辽国的肯定后,李德明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之策:对内保境安民,恢复生产;对外又臣服于辽和宋,把注意力放在了西面。也许,河西走廊才是他大显身手的地方。如此一来,党项便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因为首领接替造成的不稳定局势逐渐消失,大家对李继迁这个儿子颇为认可。李德明继承了李继迁筚路蓝缕创造的基业,以身作则,为党项树立榜样。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五月初,已在党项首领位置上干了几个月的李德明,开始了他雄心勃勃的复仇计划。他要击杀凉州潘罗支,为李继迁报仇。这已成了他当下最为紧迫的事情。不报此仇,枉为人子。
不过,李德明准备攻打潘罗支的消息被潘罗支的探子提前得知,潘罗支便联合兰州、龛谷、宗哥、觅诺诸族严阵以待,等待李德明前来攻打凉州。
等李德明率领党项大部队到达凉州时,潘罗支联合的诸部早已等在那里,这是李德明没有想到的。可既然来到了凉州,也不能就此撤退,还是要打一仗,看看结果如何。若党项部发挥优势,击败潘罗支合军,李德明也会乘胜追击,进而狙杀潘罗支;若吐蕃合军顽强抵御,到时候再撤军也未尝不可。否则不战而退,会成为天下笑柄。
随即,吐蕃与党项部在凉州城展开战斗。战争一开始,党项部和吐蕃部就派出了最精锐部队。厮杀声震天动地,潘罗支依靠坚固的凉州城墙,击败了李德明的大军。(4)
李德明第一次复仇计划失败,率部退回西平府。李德明虽然战败,但他与潘罗支之间的较量却正式展开。
李德明如此急于攻打凉州,也给潘罗支释放出了一个强烈信号:党项人不会就此罢休。
此时,潘罗支觉得应该再次与宋朝重申关系。只要傍上宋朝这棵大树,自己的生存就有了依靠,否则吐蕃人的处境就非常危险了。虽然潘罗支很清楚,于宋朝而言,谁对其有利,宋朝就会亲近谁,可如今自己实力不济,只有归附宋朝才能保全实力,哪怕是短暂的归附,给外界造成一种吐蕃是宋朝附属的感觉也就够了。真正遇到战争时,还得依靠自己。
如此,到了六月,潘罗支继续派使臣出使宋朝。(5)
这次,潘罗支派来的人是他的族兄邦逋支。关于这个邦逋支,史籍记载也很少,似乎他也是专门为了此次出使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