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宋朝景德年间 > 议定和平盟约(第2页)

议定和平盟约(第2页)

何承矩不敢耽误,马上就面见了宋真宗,上报了这一特殊事件。

他对宋真宗说,此前从临河、观城县等地逃回的百姓中,听到有人说过萧挞凛已经被床子弩射死。当时官家您还在亲征路上,因此没有听到这件事。后来,萧太后为了促使辽宋和谈,故意隐瞒了这件事,我们也没有得到消息。但辽军在南下过程中,掳掠了很多大宋百姓到辽营。这些百姓都是趁着辽宋和谈之际逃回来的。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些百姓带来的消息不会有假。(8)

何承矩还表示,他刚听说此事时也不相信。为了了解具体情况,他还专门询问了当时值班的张瓖。而张瓖也说了,他们当时的确用床子弩射杀过辽军小分队,只是不知道射杀之人是不是萧挞凛。

但是宋真宗对这样的消息却持不同意见。

宋真宗对何承矩说,萧挞凛是辽国于越(9)一样英勇的武将。完颜阿骨打是于越出身,后来契丹就只对位高权重的人才会授予这个职位。契丹的于越都非常骁勇善战,很难将其制住。萧挞凛之才,不在于越之下。而且这些年来萧挞凛在防守这一方面功绩突出,为于越所不及。如今契丹大军入境,三军都愿意尊萧挞凛为主帅,愿意听从萧挞凛领导。且萧挞凛治兵严格,在战争中失利的人,十五岁以上都会诛杀。这样的人怎么会轻易被射杀?如果如你所说,萧挞凛果然死了,朕就率领三军,联合王超的定州大阵,将契丹大军全部狙杀。(10)

可是事实真是这样吗?宋真宗显然不相信何承矩的话,甚至以自己到澶州时辽军攻势不减来佐证。何承矩却说,这是辽军故意为之,为的只是麻痹我大宋,掩盖萧挞凛被射死的事实。但宋真宗依然对萧挞凛之死持怀疑态度。

一切只能等待曹利用回来才能弄清楚。何承矩却觉得,曹利用到辽营后,一定探听不到任何关于萧挞凛的消息,辽国一定不会向曹利用透露这么大的机密。

但是,何承矩的话,宋真宗已经不想听了。

如此,整个宋辽战局实际上是不明朗的。信息不对等造成的后果就是辽宋两国在和谈上,宋朝不知道对方的底牌。萧挞凛到底死了没有,尚待验证。不过,此时曹利用已经赴辽营和谈,还得等到和谈结束后再商议对策。

曹利用到了辽营之后,辽宋双方便展开了和谈。但这次,辽国继续坚持之前的意见,继续向曹利用讨要关南之地。(11)这件事,似乎没有讨论的空间。不管辽国怎么坚持,宋朝的关南之地决不会割让给辽国,这是宋朝的底线。

面对辽国再次讨要关南之地,曹利用对辽国谈判使臣说,你们既然想要结盟,若只是要一些岁币作为助军旅之资,我们还可以谈,其他的免谈。(12)

这时候,跟随曹利用出使辽国的政事舍人高正始悄悄对曹利用说,如今契丹率众前来,本就是为了关南之地,我们如果不遂了人家的心愿,恐怕契丹没办法给全国上下交代。(13)

曹利用对高正始说,我们带着使命前来和谈,若谈论不下去,死则死矣。如果契丹执意要关南之地,我们不会答应,大宋的那些守将这时候也都在严阵以待。

辽国使臣将第一次接洽曹利用的结果,报告给了萧太后和辽圣宗。曹利用强硬的态度,让辽国对索取关南之地的意思变得不再那么强烈,但在钱财上却狮子大开口。不过曹利用有自己的主见,坚持最多给三十万。(14)

此时,萧太后看索要关南之地无望,也就不再讨要这个地方了。只要辽宋从此太平安定,她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样一来,即使她死了,也可以安然瞑目了。

如此,和谈的大致内容基本议定,但具体的相关事宜还没有真正敲定,只是给辽的助军旅之资数目商定了。辽宋之间的使臣穿梭于两国之间,商议还未决议的相关款项。

对于助军旅之资的数目,辽国已经妥协了。但这时候,辽国提出了要与宋朝建立兄弟之盟。宋真宗年长,称辽圣宗为弟,称萧太后为婶母。王继忠作为辽国与宋朝交接的使臣,与曹利用进行了和谈。王继忠对曹利用说,如今辽宋讲和,实为天下美事,我们辽国国主年少,愿意尊称宋真宗为兄长。我们现在担心的是宋朝会在边境线上开设河道,修建防御工事,继续与辽国对峙。(15)

对于这样的事情,曹利用不敢私自答应,毕竟这涉及一国之礼仪。曹利用表示,这种事情他还得征求宋朝皇帝的意见。萧太后同意了曹利用所请。不久,曹利用与辽右监门大将军姚柬之持辽国国书到了宋营,宋真宗让赵安仁继续担任接待使臣,给姚柬之讲述相关礼仪制度。宋真宗像上次赏赐韩杞一样,赏赐了姚柬之衣物和美食。(16)姚柬之陈述了宋辽建立兄弟之盟的建议,宋真宗竟然答应了。

姚柬之便在宋营里多次与赵安仁畅谈交涉,争取为辽国获得更多的利益。姚柬之和赵安仁在一起的时候,还是不忘夸耀辽国兵强马壮,战无不胜。(17)但赵安仁用老子的话来反驳姚柬之。赵安仁说,听了你之前说的话,我个人有不同见解,岂不闻古人有云:“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胜利不应该拿来夸耀,而故意将此拿来夸耀的人是喜欢杀人者。

姚柬之自知说不过赵安仁,便不再说辽国军士如何威武之类的话,转而将话锋转到了王继忠身上,赞扬王继忠的大才。赵安仁却说,王继忠在辽国为官,只知道他做任何事都谨小慎微,其他的倒是没有听说。这样,姚柬之每次都希望能驳倒赵安仁,但赵安仁总是引经据典,反过来将他驳倒。(18)

在宋营待了几天之后,宋真宗便命西京左藏库使李继昌以左卫大将军的身份与姚柬之一起出使辽国。这次,李继昌带着宋朝的正式国书北上,具体国书内容如下:

维景德元年,岁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至于陇亩稼穑,南北勿纵惊骚。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献,慎守封陲,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监,当共殛之。远具披陈,专俟报复,不宣,谨白。(19)

如此,宋辽和谈正式建立。两国谈判使臣经过多日的磨合,最终确定了整个和平协议。这个协议,被后世称为“澶渊之盟”。具体协议如下:

第一条是政治联盟。从此,宋辽结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之所以将这放在第一位,也是将两国的政治地位先提出来。宋辽建立兄弟一样的国家,以后都要维系下去,不能因为谁更强大就让另一方在政治上遭受不公待遇。所谓天无二主,在这一时刻,成了一种不合时宜的观点。

第二条是边界划定。这次盟约划定宋辽东线以白沟河为界,白沟以北属于辽,以南的瀛州、莫州,包括依托瓦桥关建立的雄州和依托益津关所建的霸州,归宋朝所有。这样也就是说,宋朝要承认其他幽云十四州永久属于契丹,不得再以收回幽云十六州为名,继续对其他十四州进行攻击。这个协议签订后,辽宋双方都要及时撤兵,不在边境线上屯重兵,以此来显示双方和盟的诚意。而且,此后但凡有盗贼在边境线上越界逃窜,意图进入另一国地界躲避罪行,另一国不得藏匿这些罪犯。而那些原来两国边界线上的城池就继续维持原状,不得私自在边境线上建立防御工事。

第三条是经济补偿。辽国毕竟举国南侵,所图者无外乎土地和金钱。如今澶渊之盟即将形成,宋朝不愿意给土地,那就给些钱作为补偿,让辽国不至于空手而归。但宋朝也有底线,钱数不能超过三十万,而且不能是“纳钱”,而是作为资助辽军军旅的费用。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在雄州交割。

第四条是边境贸易。双方自盟约签订后,要在边境线上那些市镇开设榷场,让辽宋两国进行贸易。榷场实际如何开设,依据具体情况而定。

归纳起来,就是这样的盟约:

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圣宗为弟,称萧太后为叔母;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盗贼逃犯越界逃至对方领域,对方必须实施引渡,遣返罪犯;两国边界城池一如既往;宋每年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至此,辽宋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因为签订这一纸合约终结了。

但宋朝北方的那些将领心里并不好受,这次本可以与辽军决一死战,歼灭辽军,最终因为这一盟约的签订,自缚手脚,前功尽弃。

辽国决定撤军,但给宋真宗传达了一个意思,宋朝一定要保证辽军顺利撤兵,不能因为辽军北撤,宋军便趁机偷袭。

宋真宗对这种来之不易的和平,当然想极力维护。于是,给前线的所有将士下达命令,禁止他们偷袭北撤的辽军。

前线的将士,只能眼睁睁看着辽军北还。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