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依稀记得,父亲赵光义那么强势,做了那么周密的部署,依然没办法击退辽军。雍熙北伐可谓是不败的战役计划,但宋军依然惨败。
这次,他能胜过父亲赵光义,力挫辽国吗?对此,宋真宗没有丝毫信心。
宋真宗觉得,既然没有信心击败辽军,就还得在防御上做文章。辽国多次南下,所图无外乎关南十县,只要派出重兵守住这些地方,辽军南下攻宋就不会顺利。况且这些年来,宋军在前线各个重镇的布防已初见成效,辽军并没有讨到多少便宜。
宋真宗对不主动出击、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进行了拍板。所有人都只能服从,即使寇准全力主战,也孤掌难鸣。
宋真宗对文武大臣说,防御之策既定,就请各位爱卿提供防御策略。
武将们开始分析当前战局,但所有人都不能确定辽军会从何处发动进攻,所以防御之策也就没有重点。当然,也有善于观察的大臣提出,根据最近几次辽军进攻的方向判断,定州一定是辽军的目的地。他们分析定州的作用、地势以及对宋辽的意义,定州一定首当其冲。
寇准看到宋真宗没有主动出击的决心,只能退一步做打算。他也认为辽军会攻打定州,因为定州是整个宋朝在北方防守的重心。不过辽军的意图向来不明确,寇准也实在很难预测,只能按照战时情况再做决定。
此时有人提出,让镇州广锐军以及旁边的南州军到定州驻扎。如此调动,还是为了稳住定州大阵,只要这个以唐河为界列出的大阵不乱,辽军就别想轻易南下。宋真宗深以为然,准了这个办法。(7)
其实,宋朝这样做也是有道理的。毕竟只是听说辽军要攻宋,但辽军还未行动。在不知道辽军意图的情况下,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无疑是正确的。
朝廷还让前线将士继续派出斥候探听消息,不断收集情报,密切注意辽军动向,随时随地掌握情况给朝廷上报。
如此一来,整个关南之地的宋军将士,便处在一种紧张的气氛之中。
然而,辽军并未迅速在边境集结。不过派出去的斥候不断传来消息,辽军攻宋已成定局。宋朝上下都知道了这件事。萧太后带着辽圣宗已开设祭坛,祭祀祖宗,准备举国南侵。
辽国已经对全国各处的兵力进行了调遣,只在几个关键处留了兵马,其他地方的人马都在向幽州聚拢。
情况越来越明晰。宋朝这边接收到的消息越来越多,也不断地加强部署。这段时间内,宋为了防御辽军南下,做了多次战略调整。
首先,朝廷让代州副部署元澄抓紧时间部署,做好抵御辽军从雁门关一带南下攻宋的准备,并及时牵制辽军。宋朝高层认为,辽军这次的主要进攻方向一定是关南之地,雁门关处辽军或许不会去。代州一带有天然地理优势,易守难攻,有元澄便足以抵抗辽军。(8)
既然整个关南之地才是防务的重点,那么就得在关南之地不断加强防御,阻挡辽军南下。于是,朝廷让并、代两州副部署雷有终带领着大部队离开代州驻扎地,从土门路出发,到镇州与大军会合,屯兵于平定军(9)。
随即,朝廷又让北面缘界河部署康进、邢州路刘用两人率所部到沧州、邢州屯守,并给了他们大权:辽国军队若在沧州、邢州入境,就请康进和刘用率军进行阻击,阻止辽军入境。(10)
没过几天,朝廷又给天雄军下了一道圣旨,让天雄军以北及滨、棣、德、博等州加强城内巡视,注意对城中人员的识别和防范,以防辽国细作渗入城内。圣旨还事无巨细地交代,若有辽兵想要入侵这些地方,掠夺百姓财产,或者伤害人命,不管是否发现赃款赃物,都可以先斩后奏,具体可由天雄军自行裁夺。(11)
这便给了天雄军处置边患的权力。宋朝边境上的每件事向来都隶属于朝廷管理,这次,朝廷给了天雄军这么大的职权,可见朝廷也预测到了辽宋之间即将到来的大战。
不久,朝廷让原马军都指挥使、感德节度使葛霸为澶州修河都部署,还给葛霸派了两个助手:一个是崇仪使张利涉,一个是内殿崇班王怀昭,让他们一起在澶州防守。
没过几天,朝廷又降下圣旨。这次是下达给北面都部署王超等人,命他们率军驻扎在唐河一带,并在唐河边上修建临时防御工事,防止辽军从唐河入境。(12)
看这部署,就知道宋朝也绝不仅仅是以静制动,该部署的地方一样都没有落下。朝中的那些智囊也没有休息,每天分析着眼前的沙盘,推测辽军会从何处来。
九月底,朝廷又对天雄军驻地的主要领导职位进行了调整,任命永清军(治所位于今河北清河县)节度使周莹替代王显为天雄军驻军都部署,主管军府事,将王显调到了河阳担任总负责。
这时候,精神高度集中的宋朝边境守将们得到了消息:辽圣宗不日便会到达幽州,对幽州的辽军进行检阅。
宋朝边境守将们开始紧张起来:难道辽圣宗这次来就是要过长城口,入侵大宋吗?但辽圣宗并没有继续南下的意思,只是在幽州城里待了几天便离开了。(13)宋朝将士们猜不透辽圣宗这次到幽州的意图,只能命人继续加强布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