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沆在参知政事的职位上一干就是两年。时间到了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朝廷却意外地将其以本职罢参知政事,任奉朝请,对李沆进行了罢免。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朝廷虽然罢免了李沆,但只是罢免了他的参知政事,他的行政级别并未改变。而“奉朝请”则是古代专门对闲散高官的一种安置方式。也就是说,这时候朝廷并未将李沆贬出京城,只是没有给他具体的官职,有意让他闲居而已。
可《宋史》里的记载却并未说明罢免李沆的原因,只是说恰好此时李沆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按照古人守孝的礼节,此时已经闲居的李沆回家丁忧应该满三年才符合规定,可朝廷却还未等到李沆服丧期满,便将他调回,让他担任升州知州。李沆在升州知州任上没干几天,赵光义便又将李沆调任河南知府,兼留守司事。(47)
其实朝廷罢免李沆的参知政事,也不是偶然的。赵光义这次几乎对整个执政集团的旧有成员进行了一次大换血。与李沆一起被罢免的官员,还有宰相李昉、参知政事贾黄中、同知枢密院事温仲舒。相反,赵光义起用了参知政事吕端、知枢密院事柴禹锡、同知枢密院事刘昌言等人。
不久,在罢免了李沆等人之后,赵光义重新对调整的中央核心人员进行了任命,以吕蒙正为相,以赵镕、向敏中同知枢密院事,苏易简、赵昌言为参知政事。
至此,高层的人事调整完成了。
有学者认为,这次赵光义调整中央高层人事,是宋朝官僚机构里另一派人在作怪的结果,可以理解为最初的朋党之争。但笔者以为,这是赵光义有意为之。赵光义在北伐时受了箭伤,多年来一直饱受折磨。尤其到了这段时间,他产生了一种宿命感。此时的赵光义内心焦急万分,为皇位的继承人选问题忧心忡忡。他这次罢免这么多中央高层人员,我们不妨将其看作他为皇储铺路的一种举动。
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八月,在腿疾折磨和两个儿子不幸遭遇的打击中,赵光义终于决定立三皇子赵恒为太子。为国家选择储君,选定了接班人,就得为接班人选一批谋臣,让他迅速成长起来,准备承担国家大任。
此时的李沆,便被升任礼部侍郎,与李至同兼太子宾客。(48)
赵光义还对赵恒做了交代,那便是每次遇到李沆等人,都必须以师傅之礼对待他们。至于说赵光义为何要让赵恒做这些,也无从考证。不过,我们从各类史籍中似乎能找到蛛丝马迹。赵光义一生长于行政,也算半个武夫。在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中,除了赵匡胤,他是唯一文武兼备的皇帝。但在他执政的这些年里,他似乎一点点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缺点:太强势。所以,在接班人的性格培养上,他选择了另一种方式,那就是让赵恒尽量更温和一些,更仁德一些,少一些强势。让士大夫用儒家治国理政的思想,来改变他们所处的时代那些不利于国家发展的因素。
因此,赵光义选择了李沆等人担任赵恒的老师,让他们对赵恒言传身教。李沆受到了重用,便开始了辅佐赵恒的生涯。在这个过程中,李沆与赵恒两人相处非常融洽。李沆总是巧妙地运用各种办法塑造着赵恒,也在磨炼着赵恒的性子。
对于赵光义给他的这个职务,李沆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马虎。如果说将来赵恒在接替皇位之后没有一番作为,甚至出现各种祸国殃民的举动,那责任全部都将是他的。世人不会怪罪一个统治者,只会将这些算在他的头上。圣人也说,“事虽小,不作不成;子虽贤,不教不明”,况且,只要这个皇帝没有磨炼出优良的品质,李沆便担心皇帝会胡作非为,进而改变一个国家的走向。这种事绝不能在李沆的身上发生。他给赵恒列出书单,让赵恒系统学习儒家治国之策,并从宋朝的大局出发,拟定出可以辅佐赵恒的办法。
李沆在担任赵恒老师期间,不断给赵恒指明帝王需要注意的事项。李沆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这位未来的君王。从国家大政方针制定,到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再到与外邦建立各种关系,诸如此类,李沆都竭尽所能。如此一来,李沆对赵恒的影响,也就显而易见了。
两年之后,赵光义去世,赵恒成为宋朝第三代皇帝。三月,赵恒即位,是为宋真宗。赵恒继位之后,自然要起用一批自己身边的潜邸旧僚。此时,一直在赵恒身边的李沆就被起用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前文所说的副宰相。而此时的首相是吕端。因为吕端对宋真宗有拥立之功,用吕端也是必需之举,不能含糊。
可是吕端在宋真宗继位后,仅仅干了一年半的宰相便辞职不干了。(49)这时候,宋真宗面临着选择宰相的问题。那么,到底是直接选李沆为宰相,还是另选他人呢?此时已经不年轻的宋真宗,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眼光——选择了李沆为相。
在执政以来的短短几年里,宋真宗再一次体会到了与宰相合作的重要性。虽然皇帝拥有无上的皇权,但太祖设立依文治国的政策,给了宰相无比大的权力。纵观伯父和父亲的从政生涯,无不是与宰相机构密切合作,将国家不断向前推进。这应该是经验,宰相机构是一个大到干预皇帝废立,小到无所不统的强大权力机构。
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十月,李沆以本职与兵部尚书张齐贤同任平章事(50),李沆兼任监修国史,参与重修《太祖实录》。在宋朝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一般监修国史的宰相,就是首相。也就是说,这时候李沆已经官至首相了。李沆与张齐贤有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宋真宗希望他们两个人合作愉快,不断将宋朝推向繁荣发展的大道。可是,李沆与张齐贤相处得并不和谐。
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契丹大兵压境。前线频频传来宋军失利的战报。如京使柳开上书提议皇帝亲征,鼓励士气:“臣蒙陛下自代州移知忻州,每见北界归明人言契丹排比南侵,又闻河北边上屯结甚众,数侵犯雁门、宁化等军,度其阴谋,必不轻退,深恐大寒之际,转肆冲突。臣愚,乞陛下速起圣驾,径至镇州,躬御六师,奋扬威武,勿生迟疑之虑,勿听犹豫之谋,周世宗及我太祖、太宗近事,皆可法也……”(51)
还有一些主战派也纷纷上书。宋真宗思虑再三,决定御驾亲征。第一次亲征宋真宗就需要人来动员,可想而知,后来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第二次亲征,宋真宗是多么不情愿。此事暂且不表。
既然宋真宗决定御驾亲征,就得选择留守大后方之人。但选择谁为汴京留守,难住了宋真宗。因为此时大哥赵元佐尚在,如果自己御驾亲征,赵元佐身边的那些人,会不会趁此间隙在京城发动政变,拥立赵元佐为帝?这一点难以预料。当年他继位之时,王继恩伙同胡旦等人就想发动政变,拥立赵元佐为皇帝。只是当时宰相吕端早有防御,以至于那次宫廷政变胎死腹中。所有涉案人员,其他人全都处理了,唯独大哥赵元佐被囚禁在宫中。
宋真宗最终选择让李沆担任汴京留守(52),原因也很简单,留守汴京之人必须是自己最信任的人,其他人若被赵元佐一派的人利用,拥立赵元佐也不是没有可能。而李沆就不一样了,宋真宗对他知根知底,即使赵元佐身边的人再怎么希望拥立赵元佐为皇帝,李沆也绝不会与他们勾结在一起,对于这一点,宋真宗有十足的信心。所以,选择李沆为汴京留守,最合适不过。
这次亲征,宋真宗还未到达前线便听说宋军获胜的消息,旋即便回到了朝廷。听说宋真宗班师回朝,李沆率领群臣列队欢迎。宋真宗也很高兴,李沆在汴京留守期间,一切如常。
李沆担任宰相时,协助宋真宗实现了国家大治。君臣之间的深度信任,也是这时候建立的。他们把治理国家的第一条放在吏治上。前文所述的《文武七条》便是从国家层面来制定官员应该遵守的制度。《文武七条》均是廉政之举,是宋真宗苦心孤诣的安排,也是百姓们的热切期望。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谓首开先河。
对待官员的任职,宋朝也有非常完善的制度。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对官员的贪腐问题尤为痛恨,也出台过许多政策来扼制官员贪腐。实际上,宋代特别是宋真宗时代,对官员的贪腐就已经有相关制度进行制约。
在李沆等人的帮助下,宋真宗还在社会经济、财务、外交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沿袭了赵匡胤、赵光义时代好的做法,废弃了一些不适宜的政策和制度,使得宋朝各个行业蓬勃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突飞猛进,一些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成果,一些领军人物呼之欲出。
宋真宗对狱法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尽量少用严刑酷法,充分尊重人权。
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宋朝一度出现了繁荣局面。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这时候的宋朝经济已经占到了世界GDP的百分之八十,疆域不大的宋朝出现了令人兴叹的繁华。
在抑制皇权上,李沆也想尽了办法。他经常用身边的事情来警示宋真宗时刻注意周边的情况,李沆成了一个报忧不报喜的官员。这一点,与宋真宗身边那些近臣形成了鲜明对比。
有一次,参知政事王旦对于李沆这种报忧不报喜的行为提出不同意见,但李沆对王旦说,我们的官家还是个少年,很多事他还不懂,也难以想象维持整个国家的艰难之处。我之所以不断对官家说这些事,就是要官家明白治理好一个国家的艰难。否则官家每天处于形势一片大好的太平中会迷失自我,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不能自拔,到时候大兴土木,开展各类封禅祭祀之事,国家就麻烦了。当时,王旦还不认可李沆的话,可等到王旦担任宰相之后,宋真宗便开始了封禅祭祀的活动,而且一发不可收,这也成了王旦一生的遗憾。此为后话。
当然,李沆作为首相,凡事都非常谨慎。看似一人之上万人之下,其实一直如履薄冰。他不能独揽大权,也不能排斥异己,作为百官之首,他的一举一动都被所有人关注着。李沆恪守古道,以身作则,在官场中树立了榜样,这为后来的宰相毕士安、王旦都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李沆对干部的考察也非常灵活。用人不为私,善于察人,也乐于推荐和提拔人才,曾举荐了张咏、晁迥等人。他不拘一格起用真正有本事的人,让他们为朝廷效力,但对于那些钻营之人,一概不重用。比如,对于丁谓这个人,李沆就觉得他有能力,但品行不好。这样的人不适合大用,否则德不配位,会给国家带来灾难。丁谓后来担任要职后,果然如此。(53)
尽管李沆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仍有人对他的执政心存不满。这期间,便有朝臣上书,指责李沆的工作过失,要求对李沆进行罢免。宋真宗看到弹劾宰相的奏折后很不高兴。他自己对李沆是非常满意的,李沆执行的所有政策,其实都代表了他。有人指责李沆,一定程度上也就是指责宋真宗。宋真宗认为这些人只顾自己在皇帝面前表现,却不知道朝廷各种运作的良苦用心。宋真宗将李沆召来,并将弹劾李沆的折子递给李沆看。
宋真宗对李沆说,对于这种人,朝廷就应该严厉处罚,贬到边远地方去。但李沆有不同意见,他觉得,自从宋真宗继位以来一直都广开言路,充分听取士大夫的意见,可如果为了他个人而堵塞言路,那将是他的莫大罪过。况且上书之人指出的问题本身存在,只要在工作中不断改正就可以了,没必要对上书之人进行惩处。否则就会让人觉得朝廷故意堵塞言路,这对朝廷很不利。宋真宗听了李沆的话,良久不语。或许宋真宗觉得,李沆看到有人弹劾他,一定会对弹劾之人进行严肃处理,不承想李沆不但不要求处理弹劾之人,还表示这种事对朝廷的风清气正大有益处,因此只能作罢。
在李沆为相的几年里,辽宋关系一直很紧张,但正因为宋朝君臣之间没有嫌隙,才让宋朝各个方面迅速发展,产生了盛世的雏形。
其实,自打李沆主政后,宋真宗对李沆的话几乎言听计从。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君臣关系。
然而,就在这时候,李沆却去世了。
这让宋真宗措手不及。这么大的基业,没有李沆,犹如失去了主心骨。宋真宗除了感觉痛失依靠外,别无他法。他不止一次去吊唁李沆。(54)由此,也能看出李沆与宋真宗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
但李沆对宋真宗的影响并未结束,李沆死后很多年,宋真宗依然记得李沆对他的教诲。(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