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路英雄辉煌而亡
面对这种情况,王超只能率军撤退。毕竟他现存的粮草有限,几万人的大部队,每天即使不打仗,也要消耗不少军粮。
灵州已失,这让宋朝上下悔恨不已,但宋朝只能面对这种结果。如果没有那么长时间的争论,早点儿拿主意,灵州可能就保住了。可一切事情都不允许假设。更要命的是,辽国这时候不断派出兵力,偷袭关南地区的市镇,宋辽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了。
此时,有人建议与李继迁讲和。一向不喜欢战争的宋真宗觉得,也只有这一条路可走了。如今李继迁盘踞在灵州,再想夺回灵州已经不现实了。这个地方虽然不是太重要,但毕竟是宋朝的国土,如今落入李继迁手里,宋真宗心里还是有种说不出的难受。
随即,宋朝派出使臣与李继迁讲和。这次李继迁也没有以往的执拗,接受了宋朝的讲和。宋真宗授李继迁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五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对于宋朝这一系列的封赏,李继迁欣然接受。也就是这时候,包括定难五州以及灵州在内的所有五千里之地,都成了李继迁的地盘。之后,李继迁及其后代将以此为基地,不断扩展疆域,西夏王朝的雏形已经初见端倪。
当然,宋朝为表诚意,还将李继迁的谋臣张浦送还了回去。这让李继迁很满意。在他与宋朝周旋的这些年里,张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李继迁依然不满足,他名义上接受了宋朝的加封,但对宋朝边境市镇的围攻却没有停歇。这次,李继迁把注意力投向了麟州。
麟州这个地方,有必要说一下。稍微了解点儿杨家将故事的人都知道,麟州就是杨继业的故乡。他以“杨无敌”闻名,而他的大儿子杨延昭更是将辽军打得抱头鼠窜。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的遂城之战,杨延昭以六千余人对峙辽军十万人,竟然用冰冻遂城的方法逼退了辽军,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麟州这个地方因为地处边关,那里的老百姓天天都面临着大战的威胁。这就养成了麟州百姓好斗的习性,青年人的志向就是当兵,在军队建功立业,光耀门楣,封妻荫子。
李继迁这次似乎忽略了这点,他把注意力放在了麟州。不过,选择此地注定会成为李继迁的失误。这是后话。
且说李继迁率领两万精锐部队攻打麟州(23),麟州当时的守军也就三千余人,李继迁或许觉得,自己两万人攻打一个小城池,应该轻而易举。论城墙坚固,麟州不如灵州;论守城将士,麟州没有灵州多。怎么说,自己都能轻易将麟州攻下来。
可李继迁忽略了麟州最为重要的两点:地利与人和。从天时角度上讲,李继迁占有绝对优势,可偏偏这场战役的死结就在这里。当李继迁带领精锐攻打麟州时,麟州竟然岿然不动。这更加刺激了李继迁,如果自己连这个小小的麟州都打不下来,以后还怎么开疆拓土?!于是,李继迁命人继续对麟州实施打击,可麟州就是固若金汤。党项军队的尸体堆积如山,麟州却始终稳如泰山。就这样,李继迁在麟州周旋了一个多月,麟州守城将士却越打越精神。
无奈之余,李继迁决定切断水源,让麟州自动瓦解。这无疑是一个绝招,如果麟州的水源被切断,城内的水就坚持不了几天,到时候,麟州城不攻自破。从内部进行瓦解之策,让李继迁有些扬扬自得,反正他的两万多人都在城外守着,等时机一到,就可以大摇大摆地进城。
李继迁派人不断关注着麟州城内的情况,等待麟州城内发生哗变,他就可以一举拿下麟州。第一天,麟州城内没有动静;第二天也是如此;到了第三天,城内开始出现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长时间没有水,守城将士都焦急万分。
李继迁似乎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李继迁翘首以待时,第四天竟然变天了,随即乌云滚滚,有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氛围。宋朝守将们看着天空中聚集的云层,顿时大喜过望。
这就叫天无绝人之路。
不久,天降瓢泼大雨,麟州城瞬间就有水了。听着麟州城墙上宋军将士的欢呼声,李继迁看了看如注大雨,只能仰天长叹。当年诸葛亮算计好了要烧死司马懿,可偏偏天降大雨,谁能左右天公的意愿呢?如此继续对峙下去,已没有任何意义。况且党项人已经围困了一个多月,早已兵疲将乏。这种情况下,只能撤兵。(24)
于是党项部众便从前线撤出。这时候,麟州的守城将士竟然冲出城门,追击李继迁撤退的大军。党项军队顿时乱作一团,被宋军狙杀者不计其数。等李继迁在慌乱中逃出宋军追击的范围后,清点人数时,才发现自己带出的两万精锐,竟然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死在了这次战斗中,身边只有六千余人尚存。
此后,李继迁看见麟州守将就如同辽军看见杨延昭一样,只好避而远之。
然而,随着李继迁势力不断崛起,那些西域的诸多小国家就坐不住了。李继迁的存在已经威胁到了它们的安全。宋朝管辖灵州之时,它们尚且还能与宋朝和平相处,但党项可不是宋朝,李继迁的野心太大,他必将夺取河西之地。如此一来,它们就成了李继迁的附庸,任由李继迁宰割。
可是再小的国家也是国家,李继迁如果来攻取,它们将面临失去家园的威胁。
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二月,宋朝与辽国刚刚休战。此时吐蕃六部的首领潘罗支便派遣咩逋族蕃官成逋到镇戎军(治所在今宁夏固原)向宋朝求助。
这里简单说一下镇戎军。此前这个地方没有守军,就是因为李继迁不断骚扰,宋朝才设置了镇戎军,防止李继迁进军。潘罗支的使臣到达镇戎军后,表达了潘罗支的请求,希望宋朝与吐蕃一起夹击李继迁。
成逋的话虽然重要,但宋朝守将还是持怀疑态度。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吐蕃的官方文牒,担心成逋是假冒的。他们害怕成逋是李继迁派来的人,想通过这种办法来获取镇戎军的信任,进而谋取镇戎军。
宋朝守将询问成逋如何自证身份,成逋却没办法自证。守将们便让人带领成逋去休息,说联盟之事要与众将商议,成逋便退下了。
军营里的守将就是否有必要与潘罗支联盟围攻李继迁之事进行了商谈。那些武将觉得不能确定这个成逋的身份,因此不能相信他的一面之词。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万一这个成逋是李继迁的人呢?或者他就是潘罗支的人,但如果潘罗支与李继迁联盟,派出这样一个人来麻痹镇戎军,到时候党项人和吐蕃人都来围攻镇戎军,问题就严重了。
这时候,身边有人建议,既然成逋不能自证身份,那就将其当作细作来对待,以观后效。
然而,逮捕成逋的消息却走漏了。成逋听说宋朝守将不相信自己的身份,便趁着夜色逃走了。宋朝守将马上派人去追击,但此时成逋只顾逃命,已经慌不择路,最终失足坠崖而死。
这时候,潘罗支才知道消息,宋朝也听说了这件事。但此时成逋已死,宋真宗便处罚了镇戎军主要领导,还令人将成逋厚葬于渭州。(25)潘罗支悔恨自己考虑不周全,导致自己的得力干将失足而亡。
这件事,不久就传开了。李继迁自然也听说了这件事。按照李继迁的观点,宋朝此举无疑得罪了潘罗支。潘罗支好心联合宋朝,最终被宋朝边将搞成这样,潘罗支一定想要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