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元朝景德镇 > 朋党相争初见端倪(第3页)

朋党相争初见端倪(第3页)

但这时候,寇准再一次遭遇了贬谪的命运。当时,宋朝又到了给辽国缴纳岁币之时,马上要交割,但朝廷一时半刻拿不出那么多钱来,便动员朝中大臣捐赠。那些大臣也都积极回应朝廷的号召,纷纷捐款。大家捐助的款项都不少,唯独寇准只捐助了五万钱,这件事便被募集捐款的人上报给了宋真宗。宋真宗听到这事后,很不高兴,觉得寇准作为朝廷大官不应该捐这么少。当时,王旦还替寇准辩护。不过宋真宗对寇准的意见,似乎已经成了某种成见。此时的寇准,虽然还挂着一个“同平章事”的职称,但很快被贬出朝廷,到地方任职去了。

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宋真宗起用王钦若为次相,王旦与王钦若之间有过一段时间的共事。不过,王旦和毕士安一样,是一位非常仁德的宰相。他在位十二年,竭尽全力,为朝廷网罗人才,深得朝中大臣的喜爱和信任。许多需要宋真宗亲手处理的政事,都由王旦去完成。后来的王钦若在担任了宰相后对人说,正是因为王旦的存在,才让他的宰相职位被延迟多年。(18)

王旦一生最为遗憾的是,纵容了宋真宗东封西祀。最终,王旦去世时,对他的儿子交代,他一生都兢兢业业,为大宋尽心竭力,唯独纵容皇帝东封西祀,成了他一生的遗憾。为了表达自己的愧疚之心,王旦让儿子在他死后,给他削发,穿缁衣(僧侣的衣服),按照僧道的方式入殓下葬。(19)

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王旦去世,王钦若继续为相。王旦在弥留之际,向宋真宗表达了调寇准回朝继续担任宰相的推荐之意。宋真宗虽然很尊重王旦的意见,但对寇准还是心存顾虑。所以,王旦去世后一段时间内,宋真宗并没有急着召回寇准。

王钦若作为宋真宗的宠臣,开始了短时间一肩挑两个宰相职位的政治生涯。

这时候,宋真宗已经有些糊涂,整天沉迷于祭祀封禅之事中不能自拔,王旦已去世,没有人能够阻挡王钦若和丁谓两人怂恿宋真宗搞这些劳民伤财之事。

此前,王旦请求宋真宗调回寇准,其实也是为了有效阻止丁谓和王钦若两人继续鼓动宋真宗的行为。但有王钦若在,宋真宗就不可能及时将寇准调回中央。当年费了那么大劲,才将寇准赶出中央,若再将寇准调回,那么王钦若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王钦若不会让宋真宗将寇准调回中央。

整个宋朝,在王钦若、丁谓等人的操纵下,开始走下坡路。“咸平之治”创下的一点儿基业,正在被宋真宗和他的这些宠臣挥霍。

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担任三司使的丁谓瞅准了宰相的位置。但是,按照当时丁谓的资历,是没有资格担任宰相一职的。所以,这时候,已经是参知政事的丁谓,为了上位,将王钦若极力打压排挤的寇准迎回了京城。此举,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是丁谓的计谋。

当时,寇准的一个门生就建议寇准装病,不要去中央任职,不然又会陷入权力的斗争中。然而,此时的寇准已经五十八岁,进入了老年人行列,早已不是澶渊之盟时期的寇准,对于门生强烈的劝谏,他没有听进去。

在丁谓等人的建议下,宋真宗再次起用寇准为宰相。或许,宋真宗想起了王旦的遗言,才做出了这个决定。

寇准接受了丁谓的邀请,义无反顾地回到了中央任职。

寇准再度成为首相。如此,王钦若的日子便不好过了。他和寇准两个人,早就成了政敌。此时,寇准再回朝廷,岂能善罢甘休?

史籍资料中,没有找到王钦若与寇准的这次较量。但总归,寇准回到朝廷担任首相后,王钦若便出任杭州了。当时宋真宗在丁谓等人的合力怂恿之下,对重新起用寇准还是做了权衡。最终,宋真宗决定起用寇准。但起用寇准,该置王钦若于何处?这两个人自然是不能在同一个地方任职的,否则相互攻击,势必会影响到国家政局的稳定。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宋真宗将王钦若派到杭州任职。王钦若临走时,宋真宗还作了一首诗,名为《赐王钦若除太子太保判杭州十韵》:

早自外朝登近侍,克符昌运振嘉名。

一参黄阁推良画,再陟鸿枢显至荣。

该博古今堂献纳,勤劳夙夜每专精。

石渠撰述多文备,日观封崇大礼成。

宰府调元心匪懈,真宫兼职望弥清。

龙楼进秩恩尤异,熊轼为藩任不轻。

二浙奥区期惠化,三吴佳致悦高情。

重重山水舟中见,处处壶浆陌上迎。

既肃迩遐安外域,更分宵旰抚黎氓。

予衷侧席方毗倚,伫有甘棠播颂声。(20)

此事竟然成为美谈,在官员之间广为流传。

王钦若走了,丁谓以为迎来了人生的巅峰时期,可是他失算了。以寇准的性格,岂是他能拉拢的?丁谓意图将寇准拉为同党的计划失败了。尽管此时的寇准已步入老年,但有些性格一辈子也改变不了。

果然,丁谓与寇准的矛盾产生了。丁谓从以将寇准引入朝廷为荣,变成了以寇准为死敌。这一时期,王钦若虽然被调出中央,丁谓却成了朝中的第二个王钦若。

此时的首相是寇准,次相是丁谓。他们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因为一件小事而开始。

有一次,朝中的一些大臣在一起聚会,宴会上大家玩得很尽兴。但饭局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寇准因为年纪稍大,不免有些邋遢。他吃完饭时,胡子上沾满了菜汁。这一幕,恰巧被次相丁谓看见了。于是,丁谓便上去试图给寇准擦掉胡子上的菜汁。(21)但丁谓这一举动,遭到了寇准的强烈批判。寇准认为丁谓此举是溜须拍马的行为。丁谓作为堂堂次相,在大庭广众之下竟然给首相溜须,实在是不该。(22)

丁谓被寇准这么一说,登时愣在了原地。或许在丁谓的意识里,此举的确有向寇准示好之意;又或许,这只是丁谓为了顾全寇准的面子做的一点儿小事。但不管怎样,这件事在寇准这里受到了强烈的反弹。

而丁谓也对此事非常恼火。丁谓与寇准的嫌隙,就此产生。(23)

道不同不相为谋,其实这一点,丁谓早该想到。寇准既然与王钦若无法共事,与他肯定也无法共事。寇准是个疾恶如仇的人,这些年来,丁谓的种种弊病,寇准都了如指掌。只是接二连三地被贬,让寇准无力阻止罢了。

而此时,寇准再度成为首相,大权在握,自然不会将丁谓放在眼里。丁谓与寇准的争斗,不断升级。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