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景德元年是哪个朝代 > 经济从此蓬勃发展(第1页)

经济从此蓬勃发展(第1页)

经济从此蓬勃发展

澶渊之盟,对宋辽之间的经济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时,辽国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中原文明相比,还是比较落后。尤其是幽云地区的农耕文明,深深影响了辽国的各行各业。

而要享受到这些文明带来的成果,就得与宋朝进行交流。战争必然会隔断这种交流,只有和平,才能让辽国享受文明成果带来的好处。

辽国地处草原,吸收了汉人、渤海人、女真人、室韦等部落。原来的那种统治方式,已经不适宜当前国家的发展。况且,很多人已经告别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他们也住在房子里,在街道上进行贸易。

如此,开设榷场与宋朝进行商业贸易,成为当前辽国高层普遍的共识。北宋的商业贸易,是辽国望尘莫及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国和平共处成了时代的大势所趋。和则双赢,战则两败俱伤。

辽国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与宋朝建立了“兄弟之国”。

澶渊之盟后,辽国国内趋于安定,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了多元方式。辽国商人不仅仅在榷场贸易,那些有本事有能力的商人,更是深入宋朝境内,开展各种贸易。辽宋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得到了缓解。辽圣宗时代,一直与宋朝和平相处,中原文明也源源不断地传入辽国,那些农耕文明的先进技术也渗入了辽国境内。

到了辽道宗时代,辽国文明已经与中原文明趋同。当然,于宋朝而言,和平发展经济也是时代主流。

宋朝尽管建国四十多年,但与辽国连年战争,百姓苦不堪言。国内经济虽然一直处于发展状态,但更多经济的收入都用在了战争中,国家还是很贫穷。朝廷还存在冗官、冗兵、冗费,这些都导致了国库空虚。当时,蔡襄就说过:“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张载也曾说:“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也就是说,宋朝一直以来,因为战争而导致的巨额支出,透支着整个宋朝的国库。

宋辽停战讲和,已经是形势所迫。澶渊之盟签订后,发展经济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对宋朝而言,这种息战等于开放了所有可以发展经济的渠道,为宋朝提供了发展经济的良好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宋朝经济的发展。

专心从事各种劳动,这是宋代农民向往已久的生活,安居才能乐业,而安居的前提条件就是天下太平。

澶渊之盟后,宋朝统治者基本实行了高度宽容的政策,允许所有人发展各种产业。如此,宋朝的经济快速发展,涉及人口、农业、商业、手工业、贸易等。

首先是人口。发展经济最重要的一项指标是人口。澶渊之盟后,宋朝的人口迅速增长。赵光义时代,宋朝的人口四百八十余万户,可到澶渊之盟后,宋朝的人口几乎翻了一倍。宋仁宗颇为仁德,让天下百姓尽情发展经济。仁宗时期,宋朝的人口已经超过一千二百万户。(8)

这些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国家的荒地重新被开垦出来,一时间宋朝的经济出现了喷发式的增长。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曾说:“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9)

农业得到彻底解放。从事农业劳动的人也大增。农民除了租赁地主和官员的土地,还可以自己开垦土地。他们用各种办法扩大耕地面积,在山坡、江畔、海边开垦农田,增加农作物的收成。

如此一来,从事农业的人积极性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原来单纯依靠租赁土地的农民,有了一定程度上属于自己的土地。在唐代的时候,全国土地面积大约是八百至八百五十万顷,可到了宋代,几乎增长了一倍,达到了一千四百万余顷。

同时,农民还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比如,茶叶、水稻、棉花、麻,以及桑等,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在水稻方面,宋朝引进了占城稻,在南方各地进行推广,苏州、湖广等地大量种植占城稻,产量暴增。当时民间就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另外,棉花、蔗糖以及养蚕种桑在南方也迅速发展,成为地方性经济产物。

当然,最重要的是种茶的普及和推广,为农民增收和国家税收都带来了极大裨益。当时,随着国家的稳定,宋朝大力推广茶树栽培技术。整个江南一大片地方,都兴起了种茶热潮。这一大片地域包括淮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及四川诸路。这里的老百姓已经普遍种茶,并将茶叶当成一种赚钱谋生的方式。这些茶叶不仅是当地政府部门向朝廷进贡的重要物资,也是出口贸易的重要物资。宋朝的海岸线已经广泛开港,向外输送茶叶。

在当时的汴京城,便有斗茶之风。这种斗茶之风,成为富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宋徽宗《大观茶论》、蔡襄《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等著作里对斗茶之风,有很多详尽而有趣的记载。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里写道:“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苏东坡则在他的《荔枝叹》一诗中感叹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谓)后蔡(襄)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宋朝的斗茶之风,刚开始时只是富人或者官员之间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斗茶之风不仅在上流社会中盛行,在民间也盛行起来。唐庚《斗茶记》描述道:“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

当然,影响农业的不仅仅是这些。宋朝政府为了更大提高粮食产量,进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对农业也进行了大力扶持。

这其中,兴修水利就是一项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举措。在宋代,人们很大程度上还是要靠天吃饭,但宋朝的统治者已经意识到了水利建设对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性。他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修缮水利工程,为农业灌溉创造了先进的条件。南方地区的水利工程中,江北捍海堰、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堤、西湖等都是修缮较为完善的工程。

在当时的太湖、苏州一带,宋朝新建或者修缮的水利工程,就发挥了很大作用。这才有了“苏湖熟,天下足”这个谚语的产生。太湖和苏州都有完整的灌溉水系,可以很好地发挥水利作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