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王继忠也说了自己的处境。王继忠说,如今我在契丹做官,因为我熟悉边疆战事,备受契丹恩宠,享受和其他契丹大臣一样的待遇。我经常想起昔日与官家您辞别时的情景,向您敬上善言,希望官家您以天下百姓为念,休兵止戈。况且听说宋朝皇帝圣德,契丹也希望与宋朝重新修好,故而让我这个愚昧的人上书,表达诚意。(5)
这时候,首相毕士安觉得,王继忠应该还活着。而且,这封信一定是出自王继忠之手。
听到毕士安这么说,宋真宗还是很难接受这个事实。尽管他从书信字迹里,一眼就认出是王继忠,可在心里,宋真宗还是无法接受。他以为殉国的人并没有殉国,虽然活着,但已变节了。
王继忠表达了辽军和谈的意思。此时的宋真宗听说辽军要和谈,内心是不平静的。从这场战争开始,他就想尽快结束战斗。可辽军一路南下,并未表现出短时间内结束战争的意思。
如果王继忠确实活着,而且代表辽方与宋朝交涉和谈事宜,宋真宗也非常愿意。当然,王继忠在信中还表示,请宋朝尽快选择和谈之人,北上与辽洽谈。
看着争吵不休的文武大臣,宋真宗犹豫不决。那些主战派的意见非常尖锐:辽军既然想和谈,那为何还在猛烈攻击宋朝的城镇?这根本就不是和谈的态度。
主张和谈的人,似乎看到了辽军一边攻打一边和谈背后的“猫腻”:这不就是辽军以战逼和的策略吗?
宋朝上下的莫衷一是,影响着宋真宗的判断。宋真宗对几个重要大臣说,朕想到历朝历代无不是与各种少数民族处理好关系,才保证了盛世太平。朕刚刚继位时,吕端等人就规劝朕不宜与契丹再起战火。后来,为了休兵止戈,一些文武大臣也建议朕与辽国暂时处理好关系。当时,朕以为道路不通,不可强攻辽国,对待辽国必须要以大仁德的胸怀容忍,用强力武装镇压,才能制伏。非如此,辽国不会向我们示弱。如今,辽国国主来信表示和谈,但朕以为辽国本身就是凶悍的敌人,他们不会轻易与我们讲和。所以,王继忠的这封信不足为信。(6)
毕士安说,这几年从辽国归宋的那些人,常常说官家您英明神武,让宋朝国富民强。他们还说,那些边境上的臣民也非常渴望有朝一日,官家率兵攻打幽云,他们一定会加入战争中来。如今辽国看似大军压境,实际上他们在宋朝境内没有占到一点儿便宜,退又退不成,战又无法战胜。所以,辽国高层才会想出让王继忠来信商议和谈之策。(7)
宋真宗表示,爱卿们说得都对,但也不全面,你们只知其一,未知其二。如今辽国并未取得胜利却主动提出议和,对我们来说的确是好事。可答应了辽国议和的请求以后,辽国必然会有所图,他们不会无缘无故讲和。当然,如果仅仅是委屈我们自己,让天下百姓过上太平日子,我们应该派出使臣与辽国交涉,即使是给他们钱财,也未尝不可。但朕担心的是,关南之地曾经是辽国的地盘,如果和谈时辽国讨要关南之地,该怎么办?朕虽然没有开天创地的伟业,但“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的古训还是记得的。这样一来,谈判势必难以进行。为今之计,就是由朕带领大军前往战争一线,讨伐辽军。(8)
听到宋真宗这么说,毕士安不再争辩。
但既然辽国来信了,不管信件内容真假,宋朝都理应回信。宋真宗对拟写回信的官员申明了自己的意思:朕虽然是宋朝的皇帝,荣登大宝,但朕经常想的却是息战以安人,让百姓过得更好一些。对于穷兵黩武之事,朕是万万不敢干的。如今看到辽国的来信,感受到了你们的诚意,朕也是为人父母,也希望四方安定。如若辽真有和谈之意,请派出人到汴京交涉和谈之事。(9)
于是,宋真宗命人以同样的方式,将宋朝的回信交给了辽国。这次回信的内容,代表了宋朝上下的态度。
虽然辽宋互相传送了第一封信,但双方似乎都不相信彼此,都在试探着对方。即使王继忠活着,但此时他已经是辽国的臣子,还被辽国赐予了国姓,他所做之事必然代表了辽国最高统治层的意思。
不过,既然和谈,还是要选出和谈之人。若辽国真有和谈之意,宋朝这边也应该及时和谈。
宋真宗让枢密院推荐一个人作为和谈之人。此时的枢密使叫王继英,他接到宋真宗让枢密院推荐和谈之人的诏令后,便在枢密院物色人选。王继英也是一位颇有才干的中央高官,对属下也知根知底。所以,当宋真宗让他选择一个人担任宋朝的使臣出使辽国时,他就想到了曹利用。
不久,王继英就将曹利用推荐给了宋真宗。曹利用本是一个小官,为鄜延路走马承受公事。(10)不过这个官,虽然位卑,手中的权力却很大。他们是皇帝派出去的公开“特务”。后来,曹利用几经周折,在枢密院任职,与之前一样,官职不是太高。(11)
宋真宗一听枢密院给他推荐的人竟然是小官曹利用,当下有些不高兴。也不知是因为曹利用官微位卑,还是曹利用本人让宋真宗不满意,总之,宋真宗看不上。
宋真宗对王继英说,两国邦交不是小事,你怎么能随便给朕推荐这样一个人呢?宋真宗让枢密院重新推荐一个人担任本次谈判的使臣,王继英对此并未解释。
对于曹利用,王继英也算是知根知底,这个人有本事,口才也好,而且又是主战派阵营里的人。曹利用经常说一些豪言壮语,来表达自己的心志。
这也是王继英推荐曹利用的一个重要原因。若给皇帝推荐一个主和派阵营里的人,那么宋朝在和谈中势必会被辽国牵着鼻子走,对于辽国提出的一切条件都会答应,这会对和谈带来不良后果。但曹利用不一样,他似乎就是为了这次和谈而存在的人。
宋真宗只看到曹利用官位低下,却并不知道曹利用的能力。因此,当宋真宗让王继英重新推荐一个人时,王继英还是坚持曹利用。
第二天,宋真宗召集几个朝中股肱之臣商议和谈之事,王继英继续给宋真宗推荐了曹利用。这次,王继英将曹利用的优点摆在了宋真宗面前。王继英尤其强调曹利用善辩,是出使辽国的不二人选。
听到王继英的叙述,宋真宗便对曹利用有了几分期待,也就认可了曹利用这个人。既然王继英坚持推荐曹利用,他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但是曹利用的确官位卑微,这时候,曹利用要代表的是宋朝使臣,那就得给曹利用升官。至少在官位上,曹利用不能失了身份,否则辽国会轻视宋朝谈判使臣。于是,宋真宗授曹利用为(外门内合)门祗候、崇仪副使。(12)到了这个规格,曹利用出使辽国也就有身份了。
提拔了曹利用后,宋真宗便召见了他,并对其交代和谈需要注意的事宜。虽然,此时宋朝并不知道辽国是否真的和谈,但既然准备和谈,就得把许多事情提前先考虑好。
宋真宗对曹利用说,这次辽国举国南侵,不是想夺取土地就是想获得财物。此次,你代表宋朝与辽国交涉,记得一个底线,那便是国土一寸都不能割给辽国。关南之地从太祖皇帝开始,就是宋朝的疆域。辽军多次兵犯边境,也是为了这块地方。若此次和谈,辽军讨要关南之地,切不可答应。但若是讨要钱财,还有商议的空间。汉代为了安抚匈奴,也有给匈奴钱财的先例,这也不算是违背祖宗之法。听着皇帝的交代,曹利用心中早有了自己的想法。曹利用对宋真宗说,此次和谈,辽国若贪得无厌,向我们索要关南之地,我是决不答应的。我若做不好和谈工作,决不活着回来面见官家。(13)看着曹利用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宋真宗心里有少许宽慰。但曹利用的话,让宋真宗有些不悦。宋真宗从曹利用身上,看到了寇准的影子。
不久,曹利用便带着诏书前往辽国军中,准备与辽军和谈。
此前,宋朝派出信使八百里加急,拿着宋朝的回信,到辽国驻军处见辽国最高统帅萧太后和辽圣宗。不过,宋朝信使并未直接见到萧太后,而是钻进了辽国南院大王耶律善补驻军的地方。耶律善补见来人拿着宋朝皇帝的书信,也不敢耽搁,命人火速将宋朝信使拿着信来讲和之事汇报给了萧太后(14)。
萧太后会见了宋朝信使,宋朝信使把信件交给了萧太后。随即,萧太后命人款待宋朝信使,自己则单独召见了王继忠,对王继忠交代了和谈事宜,让王继忠与宋朝信使慢慢商量。
王继忠见了宋朝使臣,诉说了自己如何思念故土,希望能回到宋朝为国效力等。但这次宋朝派出的信使只负责送信,朝廷真正的谈判使臣还没有到达辽营。
不久,送信之人完成将信件交给辽国最高统治层的任务后,便回去了。
宋辽之间,算是建立了一种和谈的契机。不过这时候,辽国虽说要与宋朝和谈,但辽军的攻势并未减弱,他们继续南下攻打宋朝的重要市镇。
这种情况下,宋朝非常怀疑此次辽军讲和的诚意。寇准等人更是建议宋真宗亲征。如果辽军借此拖延时间,而他们的大军继续南下,宋朝北方的那些市镇就有可能会被辽军攻破。而整个关南之地的市镇任何一处被辽军攻破,都将是宋朝巨大的损失。
宋真宗本身也对这种边打边和的事情不看好,于是,在给辽国回了信之后,继续观察事态的发展。
不久,澶州知州张秉言调集了一些壮丁修缮城墙,此时向朝廷上书,一方面希望朝廷可以拨一些银子,另一方面也是向朝廷汇报这件事。但宋真宗不同意这么做,并将这个未请示汇报、喜欢自作主张的张秉言调离了澶州,而让引进使、英州团练使何承矩到澶州任知州。(15)
而宋朝的谈判使者曹利用则直奔辽宋前线,准备就辽宋和谈之事与辽国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