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北宋景德元年 > 二十万铁骑压境(第1页)

二十万铁骑压境(第1页)

二十万铁骑压境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有个闰九月。

此时已是深秋,天气逐渐变凉,青草开始泛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辽军开始了南侵的步伐。

为了这一刻,辽国已经筹备了一年多,上上下下备受时间煎熬,如今终于要付诸行动了,精神却反而格外紧张。

可以想象,辽这次以举国之兵南下,必然抱了胜败在此一役的决心,不成功便会继续留下隐患。辽宋关系已然影响到两个国家的发展。

但是,南下虽然既定,辽国却并没有迅速付诸行动,他们似乎在等待着时机。毕竟这次南下和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此前,辽宋有过多次战役,各有胜败。可这么大规模的战役,是二十五年来第一次。

闰九月初,萧太后和辽圣宗主持了盛大的祭祀仪式,邀请全族最有威望的人参加。当然,那些大将也都在参与者之列——这次南下,他们是主角。

祭祀的这一天,天气很好。

供桌上摆满了祭祀之物,青牛、白马(14)放在供桌最中央,后面是契丹各位君主的灵位,旁边还有些草原上少有的果蔬之类。一只硕大的香炉,赫然立在最前面,三支香散发出的缕缕轻烟,随风飘散。

百官衣衫整齐,庄严肃穆。萧太后亲自主持这场祭祀,整个祭祀过程显得格外隆重。

萧太后虔诚地给祖先牌位上香祭拜,然后轮到辽圣宗率领百官祭拜。

祭拜完天地、祖宗,穿着怪异的萨满便在众人面前跳起了大神。萨满嘴里念念有词,念着别人听不懂的话语。辽圣宗和萧太后等着萨满探听天意,占卜卦象。这种依靠迎接天神的制度,一直在辽国延续着。

一场庄严的祭祀过后,萨满向辽圣宗和萧太后传递了天神的意思:这次辽军南下,是天神向契丹人发出的讯号,是恢复契丹人的威望之时。萨满还信誓旦旦地表示,有天神的保佑,辽军一定会凯旋。

等这一切做完后,萨满将辽军出发之日选在了闰九月十二。

这是天神给契丹钦定的日子。萧太后和辽圣宗再一次拜谢天神,也拜谢辽国列祖列宗,希望他们保佑辽国这次取得成功。

随即,萧太后命所有辽军在幽州驻扎,准备攻宋。辽圣宗命弟弟楚王耶律隆祐(15)留守京师(16)。如此,整个部署已经妥当。

闰九月初八,在幽州城里,萧太后再次组织了一场小规模的祷告仪式。她让辽圣宗向上天表明自己的态度,也表明辽这次举国南下的决心。毕竟此行意义非凡,这次辽动用了全国之力去攻打宋朝,不敢有丝毫马虎,辽国也失败不起。

萧太后和辽圣宗在三军将士之前训话,给所有人统一思想。这一场面显得尤为宏大,士兵们的呐喊声响彻云霄。

至此,萧太后和辽圣宗的这次准备工作才告一段落。

到了闰九月十二这一天,按照之前的部署,所有辽军将领都率领部队在固安(17)集结,做战前准备工作。

萧太后和辽圣宗再一次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南下的部署。尽管这个部署已经论证过多次,但最后还是要给每位重臣将领讲清楚事态。

那些辽军高级将领早就跃跃欲试。这其中有很多年轻的面孔,透露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神情。但萧太后为了稳妥起见,还是决定起用萧挞凛等人为主要行军长官。打仗不是处理一般事务,有它的特殊性。

这些年轻的将领各抒己见,提出南下攻宋的策略。萧太后很欣慰,这些人将来都是辽国的栋梁。

那些投降辽国的汉臣,也都表达了意见。许多汉臣自然不愿意辽攻宋,所以,很多话都有保留,但韩德让父子似乎对这次南下信心满满。他们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辽国人,不像那些后期投降过来或者被辽军掳掠过来的汉人。

最终,萧太后询问了王继忠的意见。王继忠虽然也是汉臣,但他与一般的汉臣有区别。一是他文武双全,二是他慧眼独具。另外,王继忠与宋真宗的关系也不一般。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就是萧太后在望都之战中俘虏王继忠后没有杀他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萧太后的远见卓识,了解她的能力和手段。

对于辽国这次举国南侵,王继忠既不希望看到,也无可奈何。毕竟宋朝是自己的故乡,怎么能忍心眼睁睁地看着辽去攻宋?

可谁又能改变萧太后的主意?王继忠作为降将,唯一能做的也只有提示萧太后,一切只有到了战场才能验证部署是否得当。战争瞬息万变,谁也不敢保证战前部署一定会万无一失。

王继忠的话像一盆冷水泼向那些主将,很多人已经不愿意搭理他,有些辽国将领甚至怀疑他是因为与宋朝私下勾结,才会说出这些给辽国泼冷水的话。但萧太后觉得王继忠说的话有道理:王继忠在战场上这么多年,周旋于辽宋两军之间,对战争形势肯定看得更透彻一些。

最终,萧太后决定把王继忠带在身边。王继忠最熟悉宋军,可以给她当参谋,也可以在她失去理智时及时制止她,不让她犯错。汉人常说,以人为镜。(18)况且此时萧太后并未想着要灭宋,辽宋之间的和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带上王继忠,可以让其与宋朝交涉,很多棘手的问题也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