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景德元年大宋王朝1004年的历史大变局 > 尾声 澶渊之盟的利弊(第1页)

尾声 澶渊之盟的利弊(第1页)

尾声 澶渊之盟的利弊

武备废弛留下亡国隐患

澶渊之盟的签订,结束了辽宋两国二十五年的战争,双方由战争转向了和平。这是辽宋两国多年战争后,最终做出的抉择。

毫无疑问,两国统治者都备受战争煎熬,战争只能徒增各自国内的负担,和谈是最好的解决问题方式。萧太后举国南侵,本欲夺得谈判筹码,便孤注一掷,深入宋朝境内攻打,可一路并不顺利。而宋真宗向来惧怕辽国铁骑,亲征之路战战兢兢。

此等情况下,谈判成了可能。萧挞凛战死,加速了两国和谈的步伐。最终,促成了这个影响两国百余年的合盟。

后世对澶渊之盟的评价褒奖不一。

有一种观点认为,澶渊之盟让辽宋两国彻底摆脱了战争的梦魇,从此安定下来,使得辽宋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对宋朝而言是一种耻辱。

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澶渊之盟的缔结,对辽宋两国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些影响的第一方面,便是影响了辽宋的军事部署。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宋朝调整和减弱了整个北方的军事防御部署。而辽国则大力倡导学习中原文化,使得辽国尚武之风逐渐消退。

缔结盟约后,宋朝统治者认定辽国的威胁已解除,便将定州、镇州的军事力量合并一处,只留下了高阳关一处。如此一来,原来定州、镇州、高阳关三处的军事部署力量就减少了一个防区。

同时,朝廷将沧州、贝州、雄军、邢州等四州的军事防御力量缩减成步军,原驻地在首都开封和河阳的禁军都被遣回,不得继续逗留在河北之地。

当然,这种军事部署调整,彻底遗忘了一件事,那就是长城防线还守不守?虽然两国在边境线上开设榷场,可谁能保证辽宋会一直和平相处下去?即使宋朝不再发动战争,辽国入主中原的决心会就此熄灭吗?

若辽国以后的统治者不想遵守澶渊之盟,宋朝到时候该如何自处?这一切都没有答案,正如寇准所说:“如此,可保百年无事。不然,数十岁后,戎且生心矣。”(1)

退一步讲,即使辽国可以与宋朝长久地维持和平关系,但辽国与宋朝会一直势均力敌地存在下去吗?很显然,当时的宋朝官员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或许,他们觉得这样的问题太过遥远,不会发生在辽宋两国身上。宋真宗是个务实的人,他只看眼前,至于以后怎么样,就交给后代儿孙处理。(2)

宋真宗忽略了太祖赵匡胤时代即使设立封桩库,都希望从辽国手中赎回幽云十六州。因为幽云十六州一天没有落在宋朝手中,整个北方地区都**在草原的铁骑之下,这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

即使澶渊之盟已经签订,但幽云十六州还在辽国手中,如此,辽国若要翻脸,辽军铁骑便能轻易进出长城口,继续染指整个北方地区。

宋朝对澶渊之盟还是持有很大信心的,辽国不可能在签订合盟之后继续骚扰宋朝边境。宋真宗似乎为了表示宋朝与辽国的和好诚意,便在澶渊之盟的签订后开始减弱兵力。宋真宗时期,因为辽宋刚刚建立盟约,一些问题没有暴露出来。加上宋真宗后期大行祭祀封禅之事,不再过问边关之事,边关的力量进一步得到削弱。

辽国在辽圣宗手中,也希望和平发展,便也开始削弱幽云地区的兵力。这些消息很快传到了宋朝统治者耳中,让宋朝上下更加放心了。辽宋正式在边境上设立榷场,辽宋两国人民的生活进入了安定期。

这种情形下,军队的力量就显得不太重要了。谁愿意在和平的土地上再次燃起战火呢?此时的北宋君臣上下空谈太平,武备废弛,放松了对辽国的军事防御,开始大力削减北境的边防力量。

这也是辽国希望看到的。

此后,辽宋之间进行各种大融合。中原先进的文化,已经深深影响到了辽国,辽国也大兴中原之风。这样对辽国的武备其实也是一种消磨。到了天祚帝时,辽国早已不是萧太后时代的辽国,军队也不是萧太后时期的辽国。黄龙府之战(3),就是很好的证明。

当然,澶渊之盟对宋朝的影响更大一些。花钱买和平,成了宋朝的一种共识。以后对待任何战役,宋朝都是这样。这无疑导致武备废弛,为后来金军围困汴京,埋下了一根长远的毒针。

在宋朝看来,能用钱解决的事情,绝不动用军队。毕竟只要发动战争,所花金钱的数额一定会远超给对方的岁币。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至宝元三年(公元1040年)历时三年的宋夏之战,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李德明时代基本上维持了与宋朝相对和平的状态。他记住了李继迁临终之言,不再与宋朝发生大规模战争。且李德明时代,宋辽已经建立了澶渊之盟,这对党项人非常不利。之前党项人可以利用宋辽之间战争的空隙不断偷袭宋朝,可宋与辽已经建立了和平关系,党项人便只能在辽宋的夹缝中生存。这时候,李德明将目光投向了河西之地。后来,李德明的儿子李元昊夺得了甘州。(4)随即,李元昊便成了党项人在西北边境上的主力,不断侵占河西走廊一带。(5)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