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景德元年大宋王朝1004年的历史大变局 > 朋党相争初见端倪(第2页)

朋党相争初见端倪(第2页)

毕士安病了,而且一病不起。

宋真宗登基以来的这位第二任宰相,竟然在干了一年多后就撒手人寰。(4)这件事,让还沉浸在澶渊之盟带来的喜悦中的宋真宗备受打击。

宋真宗在毕士安灵堂前恸哭,让当时参与吊唁的人无不动容。(5)寇准也悲伤万分。尽管他知道毕士安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可当毕士安去世,寇准依然难以接受这个现实。

他和毕士安搭班子一年多,两人相处颇为融洽。寇准性格上的强势,让很多人都不愿意与他为伍,可偏偏这个毕士安,用自己的包容和仁德,接受了寇准的一切,并和寇准一起力劝宋真宗亲征,最终建立了澶渊之盟。宋真宗就曾夸赞过毕士安,说毕士安有古人遗风,如今遽然去世委实可惜。(6)

若毕士安当时强烈反对宋真宗亲征,即使寇准再怎么力排众议,宋真宗可能都不会去亲征。毕士安成了寇准为相时最为贴心的老大哥,也最支持寇准。

毕士安去世后,寇准感觉失去了靠山。他和宋真宗一样,需要毕士安这样的人在幕后默默为自己排除一切困扰。

可宋朝还会有毕士安吗?

寇准因此成了名正言顺的一肩挑宰相。当然,这时候,还有个参知政事王旦,辅佐寇准干着中书门下的工作。

但随着毕士安的去世,寇准的那些死对头开始冒出头来,准备对寇准下手了。

为首之人,便是王钦若。他规劝宋真宗南迁金陵,与寇准结下了梁子,以后在朝廷中又备受寇准的打压。毕士安在世时,他不敢轻举妄动;如今毕士安已经去世,再没有人可以阻止王钦若复仇了。

于是,一场扳倒寇准的计划在秘密制订着。王钦若拉拢了寇准的所有政敌,为扳倒寇准做准备。

此时宋真宗尽管不喜欢寇准这个人,但对寇准还是很敬重。每次散朝之后,宋真宗都要目送寇准离开。(7)寇准做的许多事情,宋真宗也都不再过问。

王钦若觉得,要想扳倒寇准,首先要破坏寇准在宋真宗心目中的形象。

那么,在宋真宗心中,寇准做过的哪件事情,最让宋真宗满意?

毫无疑问,是寇准力排众议,规劝宋真宗亲征这件事,王钦若也只有在这件事上做文章,才会让寇准在宋真宗心中的形象大跌。

于是,有一天散朝之后,等宋真宗目送寇准离开,王钦若却并未急着回家。等到众人都散去之后,王钦若对宋真宗说,官家如此敬重寇准,真的是因为寇准对大宋社稷有不世之功吗?(8)

宋真宗突然被王钦若的话问住了,他不知王钦若何意,便对王钦若说,是啊,寇爱卿对江山社稷有大功劳。

王钦若说,要说寇准这一生对国家的贡献,无外乎澶渊之盟。可是澶渊之盟真是功绩吗?宋真宗顿时哑然了。一直以来,在所有人心中,澶渊之盟都是大功业,王钦若却对此提出了质疑,这让宋真宗一时反应不过来。王钦若继续对宋真宗说,官家您不以澶渊之盟为耻,反以为是寇准对社稷的贡献,为什么呢?(9)

听王钦若这么一说,宋真宗登时愣在了原地。这位在深宫大院长大的皇帝,一向仁义宽厚,从谏如流,善于听从士大夫们的意见。如果换成赵匡胤或者赵光义,听王钦若这样问,首先会对其进行处罚,让其知道如何对皇帝进言。然而,此时王钦若面对的是宋真宗。

宋真宗问王钦若为何如此评价澶渊之盟,王钦若便搬出了“城下之盟”(10)的典故。宋真宗自幼饱读诗书,对城下之盟的典故非常熟悉,听王钦若将澶渊之盟说成城下之盟,脸上便有些不好看了。

王钦若已经看到宋真宗不悦的表情,不但不住口,还继续对宋真宗说,《春秋》里面,城下之盟就被认为是一种耻辱的盟约。而澶渊协议,不就是辽军兵临城下,我们签订的城下之盟吗?官家您以万乘之尊签订了城下之盟,这该是多么大的耻辱呢?(11)

听了王钦若的话,宋真宗脸上阴云密布。(12)

见此情景,王钦若觉得还没有激起宋真宗的愤怒,应该在宋真宗心头上再燃起一把火,这样报复寇准的目的才会达到。否则,只说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只能表明当时宋真宗力主议和是决策失误。

这种循序渐进的手段,非常人所能有。

宋真宗不说话,等着王钦若继续说下去。于是,王钦若对宋真宗继续说,我不知道官家您听没听说过赌博?宋真宗一脸疑问。王钦若说,那些赌博的人,往往在钱快输完的时候,会将剩下的赌注全都压在赌桌上,想一次性把输掉的钱都赢回来,此举谓之孤注一掷。当时辽攻宋正酣之际,寇准不想着怎样保护您,却想着让您到前线去亲征,好在这次我们胜利了,可若是失败了,该怎么办?寇准力劝您去亲征,不也正是孤注一掷吗?(13)

听了王钦若的分析,宋真宗脸上更难看了。王钦若的话一点儿都不假,寇准将他作为赌注,押在了辽宋战争的这个赌局上。若辽国执意不议和,坚持南下,那么他不就成了牺牲品吗?一想到这里,宋真宗便觉得后背阴风飕飕。

世人只看到澶渊之盟的表面,却没有想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听王钦若说完,宋真宗对寇准的敬重之意一下子**然无存。寇准这是拿皇帝的性命做赌注,为宋朝赢取机会。当时,寇准还建议宋朝不要与辽国讲和,而是一鼓作气消灭辽军。万幸宋真宗没有听从寇准的话,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但即使这样,寇准也是宋朝的功臣,不管之前他抱以何种心态敦促宋真宗北上亲征,但最终宋辽两国迎来了和平的局面。就这个目的而言,宋朝已经达到了。不过,从这时候起,宋真宗便与寇准产生了某种隔阂,不再对寇准心存敬意。

王钦若等人利用这个机会,不断给宋真宗灌输一些诸如寇准专权独大、任人唯亲等印象,宋真宗便对寇准越来越不待见了。

一年后,也就是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寇准被罢相。(14)

至此,寇准与那些朝中大臣的斗争就此告一段落。

宋真宗虽然喜欢王钦若,但对王钦若这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还是非常了解的。寇准被罢相后,两个宰相的位置便空了出来,不过宋真宗并没有选择王钦若,而是顺势起用了王旦为相。从此,王旦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首相生涯。从景德三年至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这六年间,王旦一个人担任宰相。也正是因为宋真宗的信任,王旦不断向宋真宗提起寇准这个人。宋真宗在祭祀封禅之时,首先将寇准调到了天雄军任职。

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宋真宗祭祀汾阴,王旦作为这次祭祀的主要负责人,只能硬着头皮前往,主持相关事宜。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寇准再一次被提拔起来。不过,此时宋真宗并没有及时将寇准调回中央,而是让他担任贝、德、博、洺、滨、棣巡检捉贼公事。(15)但这到底是个什么官,一时还说不清,因为笔者遍查宋史,都没有发现这么个奇怪的岗位,不过却注意到在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的时候有一个类似的职位,当时朝廷任命雷有终为巡检捉贼转运公事(16)。

此时的寇准,已经没有了昔日的不可一世,毕竟官职低微,不能左右政局,即使对祭祀封禅之事有看法,也只能忍着。后来,寇准还是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宋真宗到亳州时,寇准还做了东京留守。不久,宋真宗又将寇准提拔为枢密使、同平章事(17),也就是次相。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