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亲征之旅
按说,从汴京到澶州也就三百里路,用不了五天,宋真宗便能到达澶州。可这一路上,宋真宗竟然走了七天。当然,这七天中包括派遣王旦回京担任汴京留守的时间。
当时,以军队的正常行进速度,骑马是日行七十里,步行或者骑驴是日行五十里。加上当时是战争时期,行军速度应该比平常要快一些。三百余里的距离,最多四天时间就能完成。可是宋真宗却走了七天,平均一天四十几里路,可见宋真宗走得多么不情愿。
宋真宗一行走了两天,到达了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25)寇准等大臣心里万分焦急,可宋真宗说了,就在韦城暂时休整。因为此时,宋真宗又听到了辽军南下的消息。整个宋朝境内,似乎对辽军这次南下毫无办法。河北平原广袤之地,非常利于辽军骑兵往来自如。
众人无奈,只能暂时在韦城搭建行营,等着宋真宗缓和紧张的心情。可宋真宗在韦城休整期间,心里的惧怕与日俱增,他从未想过自己要真的亲临一线,指挥这场决定宋辽生死的战役。
这时候,宋真宗不断地给后方的援军下达命令,让他们火速到澶州支援。然而,因为宋朝的援军是从各地抽调的,一时半刻根本赶不到宋真宗面前。这便让宋真宗更加惧怕辽军。宋真宗命人给王超传召,让王超过来觐见,但王超一个月了都没有赶到宋真宗面前(26),这让宋真宗尤为恼火。
此时,宋真宗虽然带着一众文武大臣,但他不愿意与那些主战派商议对策,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心中的恐惧。但越是这样,宋真宗内心的紧张就越发强烈。
在韦城的宋真宗,内心不断产生折身返回的冲动。可满朝文武已经跟着他走到了这个地方,现在折回去算什么?
宋真宗没有勇气往前迈出一步。往事历历在目,赵光义受伤的情景一幕幕在他脑海中重现。他永远忘不了赵光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是怎样被箭伤折磨的。
于是,宋真宗找来了陈尧叟等人,想听听他们的意见。这些人鉴于寇准的强势,一直不敢再提议南迁,这时候,宋真宗自己提出来,他们当然表示赞成。试问满朝文武,哪一个能像寇准那样,不顾一切?
这些人再次对宋真宗陈述南迁的好处,希望宋真宗及时南迁。此时才到韦城,只需要掉转马头即可,不日就能到达南方,安全无虞。他们还给宋真宗出了另外一个主意:如果不能南迁,返回京师也不失为一种可行之策。(27)
宋真宗心里越发摇摆不定。此时,毕士安不在身边,若毕士安在,或许他还能有个商量之人,可偏偏毕士安病了,宋真宗这一路上走得战战兢兢。
但由亲征变成南迁,势必会引起不必要的混乱。宋真宗还是不敢轻易下这个决定。诚如寇准所言,朝廷一旦南迁,势必会影响整个国家的走向。这时候,宋真宗觉得需要征求一下寇准的意见,毕竟寇准代表另一派的意见。(28)
于是,宋真宗召来了寇准,开口便问道:“朕南巡如何?”这一问,寇准便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宋真宗本身就惧怕辽军,加上宋真宗身边那些主和派不断怂恿他南迁,他自然想这么做。
可是,如今亲征已是射出去的箭,想要收回来,根本实现不了,前方的三军将士都在翘首以盼宋真宗亲临澶州。
寇准对宋真宗说,官家定是听从了那些主和派的意见,才会有南巡的打算。他们这些人的见识还不及一个山村老妇。如今,辽军大军压境,前线的宋军将士人心涣散,官家您必须亲临前线,不能退却一步。唯有如此,方能给河北前线将士鼓舞士气。若官家您执意南巡或者回撤京师,则前线的将士肯定会自动瓦解,到时候辽军趁势南下,我们的麻烦就来了。
可是寇准的这一番话,并未受到宋真宗的认可。类似这样的话,寇准说得太多了,宋真宗已经产生了一种反感心理。此时的宋真宗一心想着南逃,已经顾不得前方的战事了。
然而,前方战报不断上报,宋军虽然坚守不出,可辽军的攻势依然非常猛烈。这种情况下,宋真宗看不到寇准说的那些前景。宋真宗不断问自己:难道自己亲临一线,宋军就能胜利吗?
宋真宗没办法说服自己。寇准的话,也说服不了他。
寇准还苦口婆心地继续陈述亲征的意义,可这些话已经引不起宋真宗的重视。在宋真宗看来,诚如那些大臣们说的,即使不南逃,回到汴京也可以。
可寇准对此持有不同意见。若亲征队伍回到汴京,前线的宋军士气势必会低落。到时候,辽军若破了澶州,下一个目标就是汴京。原来黄河还可以作为天堑,阻挡辽军,可此时已是隆冬,黄河结了厚厚的冰,天堑变成了通途。若辽军骑兵踩着冰过河,那么汴京就危在旦夕了。
此时的寇准,想得比宋真宗远,可是无济于事。
寇准看到自己的观点并没有引起宋真宗的认可,便绞尽脑汁想着如何能够说服宋真宗。但宋真宗此时已经听不进去了,他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在南迁、回京和亲征之间来回摇摆。
此时,寇准也不敢再次逼迫宋真宗了。尽管他知道,不逼迫宋真宗,宋真宗就会选择南迁或者返回京城。宋真宗的精神已经处在一种高度紧张中,没有人能替他解围。寇准不断敦促宋真宗亲征的话,反而激起了宋真宗内心的抵触。
怎样说服宋真宗?寇准没有更好的办法。
这一路北上,他早就预料到会有这种情况发生,这也是宋真宗一路上行动异常缓慢的原因。
无奈之余的寇准,只能退出宋真宗的临时行营。
刚刚走出去,寇准就发现了一个人。这个人虽然与寇准交情不深,但寇准对他还是知根知底的。
这个人是高琼。(29)
高琼“不识字,晓达军政”(30),而且是三朝元老,是为赵宋天下出过力的人。当年五代十国时期,他就投身王审琦(31)门下。最终,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他又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高琼在宋太宗时期,就得到了重用。
尽管此时他已经快七十岁,但仍然担任着禁军统帅职务。论资历,在当朝没有几个可以和他相比。
寇准觉得,高琼或许能帮忙解除宋真宗内心的困惑,当即使上前给高琼行礼。高琼也知道寇准是宰相,不敢怠慢。随即,寇准将高琼拉到一边,对高琼说出了宋真宗怯战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