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景德元年大宋王朝1004年的历史大变局 > 楔子 来自北方的眺望(第2页)

楔子 来自北方的眺望(第2页)

萧太后常常扪心自问:这是否意味着自己大势已去?她甚至会想到死亡。然而,这种死亡之感,也仅仅在脑海中一闪而过,稍纵即逝。

萧太后不放心,因为最重大的问题没有解决。

在萧太后波澜壮阔的一生中,丈夫死的时候,她没有害怕,因为她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么一天;儿子耶律隆绪刚刚继承皇位时,她也没害怕,因为那时候身边有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和韩德让等人。

在萧太后这一生中,让她最放心不下,也视为最大的问题,那便是辽宋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几乎困扰了她的一生。

截至这个春天,辽宋已经打了二十五年仗。这二十五年里,辽宋边境问题依然悬而未决。

这个问题不能再拖了。若再拖下去,必会生乱。尤其这一年年的时光流逝,不断提醒着萧太后,她已然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说不定哪一天,她就要撒手人寰。

她暗下决心,必须在自己去世之前,将宋辽的问题彻底解决,这样她才能放心。否则,等她一死,辽国皇室那些旧势力就会死灰复燃。到时,国内各种势力也会趁机作乱,再加上强敌宋朝一直对边境虎视眈眈,急不可耐地想要夺回幽云十六州,这诸多因素,都会让辽圣宗面临内忧外患。

若真是这样,她便没法给已经死去的辽景宗交代,更有愧于辽国列祖列宗。

可如何才能解决掉这个问题呢?她思来想去,都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战争很显然解决不了问题,如果能解决辽宋边境问题,辽宋也不用打二十五年仗。

萧太后想到了和。是的,以辽宋如今的局面,谁也吞并不了谁。用中原人的话说,就是不分伯仲。这种情况下,长期战斗下去徒劳无益,只会让两国人民陷入无休无止的战争旋涡里,国家也得不到兴盛。辽国需要的是长治久安,是人民的安居乐业。

和是最好的方式,可是要和就需要谈判,而谈判就需要有谈判筹码。这便如赌博一般,手中必须有赌注。

可怎样才能得到谈判的筹码呢?这个疑问,难住了萧太后。然而,这种事,只能自己思考,别人帮不了忙。即使是韩德让,也无法替她解决这个问题。

思来想去,一筹莫展。最终,萧太后觉得,以战促和是最好的办法。先发动几场战争,夺取宋朝几座城池,然后坐下来谈,就有筹码了。在战斗中获得主动权,最终逼迫宋朝和谈。时刻都得牢记:弱国无外交。

战一定要战,和也一定要和。可这个尺度太难把握了。

这样的想法,一直在萧太后的脑海盘旋着,挥之不去。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萧太后听说李继迁被潘罗支射死,整个西北也出现了短时间不稳定。这时候,党项人与辽宋的关系就有点儿暧昧了。尽管李德明已经向契丹通报了李继迁的死讯,契丹也册封了李德明,可萧太后还听说李德明已经派人到宋朝主动请降。似乎,战争的天平开始偏向了宋朝。而要扭转天平,必须发动战争。

如此看来,辽宋之间的战争已经无可避免了。天下都在看着辽宋关系的最终走向,进而影响整个中国版图上大大小小国家的命运。

随即,萧太后命军中几个重要将领操练士兵,准备打仗。大家对萧太后的安排,似乎心领神会,便带着人开始执行命令。

契丹士兵雄赳赳气昂昂,开始外出活动筋骨。训练场里,呐喊声不绝于耳。

这一练兵就是几个月。萧太后命人不断打听着宋朝境内的消息,不断对眼前的时局做出判断。

每天站在斡鲁朵外,听着士兵们的呐喊声,萧太后总是良久不语。她等待的那个结果,会顺利吗?

草原已经有了一丝丝透绿,夏天的脚步已经踏上了草原,节令到了膘肥马壮之际,战马已养足,士兵已操练好。

下一步,就是大军出动,冲向关南那片地方。

这段时间,萧太后总是向南观望。她常常在想:南方的宋朝,在干什么呢?

(1) 《辽史·营卫志》:“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2) 又称斡里朵、兀鲁朵、窝里陀、斡尔朵、鄂尔多等,意为宫帐或宫殿,是突厥、蒙古、契丹等游牧民族的皇家住所和后宫管理、继承单位。

(3) 位于今河北省张北县西北境内。辽金之世,历为帝王狩猎之所。

(4)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四》。

(5)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一》。

(6) 契丹名耶律明扆,辽世宗耶律阮次子,辽朝第五位皇帝。公元969年,辽穆宗被侍从杀死,耶律贤被推举为帝,尊号天赞皇帝,改元保宁,庙号景宗。

(7) 根据《辽史·列传第十》等整理而成。邢抱朴,生卒年不详,辽国西京道应州(今山西应县)人,刑部郎中邢简之子。其人生性聪慧好学,博古通今,主要活动于辽朝景宗耶律贤和圣宗耶律隆绪时期,是辽圣宗时期的重要辅臣,于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病故。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