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好一个宋朝 吴钩 > 宋钱遍天下(第1页)

宋钱遍天下(第1页)

宋钱遍天下

“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

1898年,德国的考古学家在非洲索马里的摩加迪沙挖掘到一些古铜钱。从钱币的文字看,这些古钱显然来自遥远的中国宋朝。这不是第一次从非洲东部出土宋钱,早在1888年,英国人已在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发现了宋代铜钱。当然,这也不是最后一次在非洲发现宋钱。1916年,马菲亚岛也出土了3枚宋钱;1945年,桑给巴尔岛又挖出了大批古钱币。在现存的176枚钱币中,属于北宋的有108枚,南宋的有56枚;坦桑尼亚的基尔瓦港口与肯尼亚境内的哥迪遗址,也先后发现了“熙宁通宝”“政和通宝”“庆元通宝”等宋朝铜钱。

人们忍不住好奇:宋朝与东非远隔重洋,相距万里之遥,文明差异恍若隔世,这些宋朝铜钱为什么会跑到非洲去?

其实宋朝跟非洲诸国已有接触,宋人笔下的“弼琶罗”,即今之索马里的柏培拉,“层拔国”即今之桑给巴尔,“蜜徐篱”即今之埃及,“木兰皮”即今之摩洛哥。成书于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的赵汝适的《诸番志》,辟有“弼琶罗”“层拔国”等条目介绍其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层拔国”还数度派遣使团入贡宋朝。

《诸番志》也记录了一条从泉州到埃及的航线:“大食,在泉之西北;去泉州最远,番舶艰于直达。自泉发船四十余日,至蓝里(亚齐岛)博易,住冬;次年再发,顺风六十余日,方至其国。本国所产,多运载与三佛齐(东南亚古国)贸易贾转贩以至中国。其国雄壮,其地广袤。民俗侈丽,甲于诸番。天气多寒,雪厚二三尺,故贵毡毯。国都号‘蜜徐篱’,据诸番冲要。”

从中国到非洲,宋朝的海商至少已掌握了四条航线。每年入冬时节,庞大的商船从广州港或泉州港起航,航行四十余日,到达南洋亚齐岛,在这里博易、住冬,次年再前往非洲。其四条航线大致为:

一是从亚齐岛出发,至印度南部,沿海岸线航行到阿拉伯半岛,然后穿越红海,到达埃及;一是从亚齐岛出发,航行至阿拉伯半岛后,直接南下,抵达非洲东海岸;一是从亚齐岛出发,至马尔代夫群岛,然后穿过印度洋,到达阿拉伯半岛南端,渡过红海前往埃及;一是从亚齐岛出发,经马尔代夫群岛横穿印度洋,直达非洲东海岸的摩加迪沙,并南下桑给巴尔。

在摩加迪沙等东非城市出土的宋朝钱币,应该就是宋朝海商带到那里的。

发现宋朝铜钱的地方,当然不仅仅是东非城市。1827年,南洋的新加坡掘得来自中国的古钱币,多数为宋代铜钱;1860年,爪哇岛挖出中国铜钱30枚,过半为宋钱;1911年,斯里兰卡也出土了12枚宋钱;波斯湾、印度、越南、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中国境内的辽、西夏、金的辖区,均有宋钱出土。可能从泉州港出发开往东南亚的南宋沉船“南海一号”,也发现了大量铜钱,总数超过万枚。如果这艘南宋商船不是在南海沉没,这批宋朝铜钱将被输送到东南亚,成为当地流通的货币。

宋人张方平说:“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从亚洲与非洲出土的文物来看,张方平的说法毫无夸张之处。各地出土的宋钱现在是博物馆或私人收藏的文物,但在800年前,则是流通于“四夷”的通货。

在与宋朝接壤的辽国,出使辽国的苏辙看到,“北界别无钱币,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铜钱”;在日本,南宋时期有大量宋钱涌入,竟喧宾夺主地挤走了日本政府的自铸币,成为市场交易的主要货币;在交趾,当局下令“小平钱(宋钱)许入而不许出”;在南洋,诸番国“得中国钱,分库藏贮,以为镇国之宝。故入番者非铜钱不往,而番货亦非铜钱不售”。东南亚国家的传统是以金银等贵金属为通货,但贵金属货币一般只适宜用于大宗交易,民间琐碎交易使用金银非常不方便,只好采用以物易物的原始形式。而制作精良、信用良好的宋钱的流入,立即为当地的市场交易带来了便利,难怪当地人将宋钱视为“镇国之宝”。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勾勒出宋朝铜钱的流通范围了——从宋朝本土,到相邻的辽国、西夏、金国境内,从汉字文化圈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越南,到受阿拉伯与印度经济文化影响颇深的南洋诸岛国,从印度半岛到波斯湾,再到非洲东海岸,都有作为通货的宋朝铜钱流通于市场。

可以说,在11世纪至13世纪,宋钱是通行国际的“硬通货”。宋钱在海外的购买力非常坚挺:“每是一贯之数,可以易番货百贯之物,百贯之数,可以易番货千贯之物,以是为常也。”

“绝无一文小钱,在市行用”

海外诸番国对宋钱的巨大渴求,导致有宋一代的铜钱外流非常严重。据宋史学者王曾瑜先生的估计,每年从宋朝流入海外的铜钱,约为100万贯至200万贯,相当于南宋年铸币量的一半。如此巨量的铜钱外流,无疑加剧了宋朝的“钱荒”。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铸钱最积极的时代,特别是北宋,铜钱的年铸造量最高达570万贯,平常年份一般都维持着100万贯至300万贯的铸币量。后来的明朝,近300年的铸币总量竟然不及宋神宗元丰年间一年所铸的货币量。按中国货币史学家彭信威的估算,加上前朝留下的旧币,宋朝全国的货币流通总量约有二亿五千万贯。可见宋朝的市场规模之大。

但尽管如此,宋朝还是频频发生“钱荒”。如熙宁年间,两浙累年以来,大乏泉货(货币),民间称为钱荒;元祐年间,浙中钱荒;南宋初期,也是物贵而钱少;南宋后期,“钱荒物贵,极于近岁,人情疑惑,市井萧条”。从北宋到南宋,钱荒闹个不停,老百姓常常发现,市面上的钱用着用着就不见了,不知流到哪里去了。

宋钱到哪里去了?很多时候是被宋朝海商或海外番商带到海外去了。最严重的一次“钱荒”,发生在南宋理宗朝的一年春天:台州城的市民一觉醒来,忽然发现“绝无一文小钱,在市行用”,市面上居然几乎找不到一枚铜钱流通。原来,市面流通的钱都被日本商船收购走了。这些日本商船“先过温(州)、台(州)之境,摆泊海涯。富豪之民,公然与之交易”。日本人看中了宋朝的铜钱,于是低价出售日货,大量回收铜钱,“以高大深广之船,一船可载数万贯文而去”,致使台州一日之间爆发“钱荒”。

因此,宋朝一直严厉禁止商人携带铜钱出海。如北宋庆历年间,“边吏习于久安,约束宽弛,致中国宝货钱币,日流于外界”,朝廷重申禁令:“以铜钱出外界,一贯以上,为首者处死;其为从,若不及一贯,河东、河北、京西、陕西人决配广南远恶州军本城,广南、两浙、福建人配陕西。其居停资给者,与同罪。如捕到番人,亦决配荆湖、江南编管。仍许诸色人告捉,给以所告之物。其经地分不觉察,官吏减二等坐之。”走私一贯钱出境即构成死罪,禁令不可谓不严。

然而,法令虽严,却是屡禁不止。由于宋钱在海外的购买力坚挺,携带铜钱出海非常有利可图,许多海商都铤而走险,想方设法避开市舶司的检查,走私铜钱出海。“南海一号”所运载的铜钱,也当为走私无疑。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