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唐朝定居在哪 >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您倒是来打扮个看看呀 史官制度(第3页)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您倒是来打扮个看看呀 史官制度(第3页)

这些是公主和百官定谥号、总结一生事迹,在外的王来朝,由宗正寺勘报。

除此之外,如果还有什么事是史官听说了、比较感兴趣、认为可以写进史书里的,还可以向负责部门下公文,要求该部门写详细情况报送。公文下到一个月之内必须报上来。

您还没听完,就已经两腿发软了?这都怪您不学无术,穿越前就没好好读过什么史书,看了两本什么笑侃、什么秘闻、什么真相、什么一本书轻松读完××史就敢穿越。您随手翻开一本您看不起的“官方正史”瞅瞅,除了所谓的帝王将相腹黑阴谋故事以外,哪本不是记载了大量天文五行、地理人口、官职兵制、衣服车马、农业工商、社会经济信息?这些才是史官们平时下功夫最多、最见学问之处。您想想,换一个皇帝修一次实录,换几个皇帝修一次国史,那皇帝不换的时候,史馆还是常设机构,史官就白拿工资吃饭不干活?

您说有些跟人物政事关系不大的材料,可能没多少会涉及“隐太子”“秦王”啥的,用不着改吧?才怪,比如您随手翻一篇报上来的地名改置记录,一看:“晋安,本晋城,武德中避隐太子(建成)名,改今称……”

再翻一篇音乐方面的材料,您赫然发现居然有一支乐舞叫《秦王破阵乐》!“太宗之平刘武周,河东士庶歌舞于道,军人相与为《秦王破阵乐》之曲……”而且这曲子在唐朝相当于国歌的地位,耳熟能详尽人皆知,还由玄奘大和尚传到了印度,跟天竺国王探讨谈论过——您说您怎么改?

好吧,总结一下您需要对付的、这些存放在史馆里的文字材料。

首先是最原始的一手材料:起居注、时政记、官府各部门按要求报送的各种记录表章等。

然后是由这些原始一手材料和“一些从民间采集的笔记、碑文、个人著作”综合编撰成的“实录”。

再然后是由“实录”和原始一手材料再加上“一些从民间采集的笔记、碑文、个人著作”综合编撰成的“国史”。

顺便再说句,等唐朝灭亡以后,下个朝代(五代和宋)会再根据“国史”和“实录”和原始一手材料再加上“一些从民间采集的笔记、碑文、个人著作”综合编撰成前朝正史,也就是现代人容易看到的《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以及《册府元龟》《唐会要》等。所以您别以为唐朝的官方历史都是“唐朝的史官”写的,其实里面有大量内容是后代史官在没有政治压力的环境下,自主辨析选择材料再加上自由心证的结论。当然这些就不是您要操心的事了。

面对汗牛充栋的各种资料,您打算怎么办呢?全部涂改掉是根本不可能的,那干脆破罐子破摔,一条道走到黑?您入宫去跟皇帝咬咬耳朵,鼓动他下定决心,甘冒奇险,然后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叫人把一百多卷已经改好的国史偷偷搬到自己家里,随后就在史馆的资料库里放把火……

一把大火,无数先人心血焚烧殆尽化灰化烟,真是文化史上的大灾难啊。不过只有涂改过的国史谬种流传,您的任务倒是暂时完成得差不多了。

暂时。

没过几天,又有值班史官来报告:“某大姓世家里有以前抄录的国朝实录,家主自愿捐献给朝廷以恢复……”

您头也不抬地下令:“抄了他家,烧了那些书!谁叫他乱传国史,不自觉跟官方口径保持一致的!”

“某著名文人学者有家传私著,里面提及太宗曾有一兄长……”

“抄家!烧书!”

轰轰烈烈的文字狱运动提前一千多年兴起,正折腾得鸡飞狗跳,更多消息来了。

“报——长安城内永和坊东南角有隐太子庙,是太宗时下令设立的,至今享祭不绝,祭祀用歌词还被太常定式,什么‘苍震有位,黄离蔽明。江充祸结,戾据灾成’……”

“拆庙!禁歌!”

“报——登封少林寺内发现一块石碑,上面刊写着太宗平洛阳后对少林寺众僧的封赏表彰,碑头署名为‘太尉尚书令陕东道益州道行台雍州牧左右武侯大将军使持节凉州总管上柱国秦王世民’……”

“派人去把碑砸碎!把少林和尚们打走!”(等等,少林和尚?)

“报——隐太子正妻及女儿贞观以后都以皇亲国戚身份荣养,死后葬坟刻碑叙述其出身婚姻……”

“砸碑平坟!”

“报——太宗陛下的昭陵陵园内陪葬着二百多位贞观功臣,其中不少人都曾在隐太子属下为官,还把这经历刻到了墓碑上,比如……魏征魏文贞公……还有不少人曾参与玄武门之变,杀隐太子等,也刻到了碑文里……这些功臣的子孙后代如今仍在朝为官声望隆重……”

“……派人趁夜偷偷去把碑文凿掉!”

“按我大唐葬制,重臣高官死后,除在坟前立墓碑以外,还要刻石为墓志铭,埋入坟内。明公要不要再派盗墓贼,去把二百多位建国功臣的坟墓一一掘开,逐个检查墓志铭上有无犯禁文字?”

“……”

“还有,亲手杀兄这事的细节本来就是太宗陛下自己看过史书后,坚持写入实录的,万一昭陵主墓穴里,太宗遗骸身边亦有文书提及此事……明公要不要连昭陵一起开掘了……”

“……”

怎么样,改史这活儿好干吗?

(1) 此为初唐名相薜元超语录,见《隋唐嘉话》。

(2) 胡适此“名言”为后世批判者断章取义歪曲原意的产物,后来流传甚广,被历史虚无论者奉为圭臬。谢泳教授曾在《新民周刊》第51期撰文考证。

本篇主要参考资料&深度了解推荐:

牛润珍.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变.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岳纯之.唐代官方史学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何锡光.唐代史馆的史料来源的常例和别例.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2)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