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就把心中的苦闷向店老板一一诉说,没想到,老板是个退伍老兵,一下子被勾起了伤心的过往,他马上叫服务员:“再拿瓶酒,给我也拿个杯子来,我陪这兄弟好好喝几杯。”
老板边喝边给王昌龄讲道理:“现在的年轻人啊,光想打仗,想杀敌立功,可是你们不知道,战争有多残酷,我十五岁当兵,打了一辈子仗,当年的战友差不多已经死光了,只有我苟且活了下来,当兵有什么好?战斗英雄又能怎样?如今还不是只能开个小客栈勉强度日。”
说到动情处,老板老泪纵横,喝了一大口酒,接着说:“年轻人啊,别身在福中不知福,如今天下太平多好,为什么不去参加科举考试?和平年代,参加科举考试才是正道啊!”
一番话让王昌龄如梦方醒,回到家乡后,他开始专心复习,全力备战科举。
这段彻底改变了自己人生轨迹的经历,事后被王昌龄以诗歌的形式完整记录了下来,就是那首《代扶风主人答》: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
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
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
…………
叁
功夫不负有心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七二七年),王昌龄终于进士及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从此步入仕途。
校书郎职位很低,从九品,平时做些资料收集整理、典籍勘误校正之类的工作,任职期限是三年,期满后通常会被提拔晋升。我们熟悉的许多大诗人,白居易、元稹、韩愈、李商隐、杜牧等,都是从这个位置起步的。
然而,与这些人不同的是,三年后,王昌龄的职务并没有得到提升。
他没有气馁,第二年又参加了吏部组织的博学宏词科考试,并再次登第。
可是,吏部依旧没有提拔王昌龄,仅仅把他从机关调到了基层,让他担任汜水县尉,也就是县公安局局长。
这让王昌龄很受打击,别的同学早都提正县了,自己在县尉的位置上好几年,没有丝毫进步。
王昌龄开始闹情绪,懈怠工作,结果又被调往岭南任职。岭南在当时属于贫困偏远地区,根本没人愿意去,王昌龄找人托关系四下活动,一年后才被调回长安。
北归途中,王昌龄先后与两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相逢,喝了两场大酒。
第一位,是王昌龄神交已久的诗仙李白。
李白当时也是仕途受挫,正四处游**,在湖南岳阳与王昌龄偶遇,同是天涯沦落人,二人惺惺相惜,一见如故,痛饮了一番。
这顿酒让王昌龄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不光写诗写不过李白,喝酒也比不过人家。
临别之时,王昌龄挥笔写下《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依依惜别的同时,王昌龄也委婉地告诉打算去长安求职的李白,大城市虽然机会多,但竞争更激烈,生活压力更大,可能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
第二位,是王昌龄的老朋友,湖北襄阳的孟浩然。
当年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王昌龄和孟浩然分在一个考场。那一年,王昌龄进士及第,孟浩然落榜了,但两人由此相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次北归途经襄阳,王昌龄自然要顺便看望一下老友。
一直在老家隐居的孟浩然听说王昌龄来了,非常高兴。当时孟浩然患了疽病,也就是后背长了毒疮,大夫再三叮嘱不能喝酒,不能吃河鲜海鲜。但孟浩然心里高兴,还是大摆宴席,为王昌龄接风洗尘,尽地主之谊,安排了当地有名的河鲜,二人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王昌龄离开后不久,孟浩然疽病发作,一命呜呼。王昌龄过后很久才得知噩耗,一时追悔莫及。
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