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少年白马醉春风句子 > 王昌龄(第1页)

王昌龄(第1页)

王昌龄

七绝圣手死于一场莫名的谋杀

?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大唐王朝正值安史之乱,社会动**,人心惶惶。

就在这一年的秋天,安徽亳州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恶性事件,大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在返乡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无端杀害。

噩耗传出,舆论哗然。

王昌龄生前系贵州龙标县尉,也就是县公安局局长,职位虽然不高,但在文坛享有盛誉,是大唐边塞诗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尤以七言绝句见长,素有“七绝圣手”之称。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这首《出塞》,历来被视为边塞诗的代表、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连续多年入选中小学教材。

诗人意外被杀,令大唐文坛为之震惊。人们不禁要问:王昌龄到底犯了什么罪?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亳州刺史对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下此毒手?

王昌龄跟其他诗人不一样,他没有显赫的出身,祖辈世代务农,是标准的农民的儿子。自幼喜爱读书,可家境贫寒,吃了上顿没下顿,哪来的闲钱读书?

但王昌龄深知,在和平年代,农家子弟要想改变命运,读书几乎是唯一的出路,所以,他一面帮着家里种地,一面坚持用功学习。

结果,书没读好,地里农活儿也耽误了,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村里人都在背后笑话他:“你看隔壁老王家那孩子,一锄地就躲在树下看书,装模作样的,我看八成是为了逃避劳动。”

王昌龄受不了村里人的冷嘲热讽,加上生活困顿不堪,二十三岁那年,他一气之下离开了家乡山西并州,前往河南嵩山,出家做了道士。

修不修道无所谓,主要是这儿管饭,而且清净,有大把时间用来读书。

就这样,王昌龄在嵩山饱读诗书,三年后还俗下山,回到家乡,决心依靠满腹才学,干一番事业。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为没有学历,王昌龄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老王劝儿子:“你当道士这几年都学了点啥?不行回村里给人算个命看个风水啥的,也不少挣钱。”

王昌龄说:“爸,你别闹了行吗?”

可总这么下去也确实不是办法,好男儿志在四方,“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昌龄决定投笔从戎,到祖国边疆去建功立业。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七二四年),二十七岁的王昌龄西出玉门关,在大漠戈壁中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就是在那段时间里,他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壮美诗篇,开大唐边塞诗之先河,引领一代诗风,也确立了自己在诗坛的地位。

除了前面提到的那首《出塞》之外,他广受好评的边塞诗还有这首《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边塞诗,昂扬激进,意境雄浑,大气磅礴,后来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人的边塞诗,都不同程度受到他的影响。王昌龄特别是在七言绝句方面成就最为突出,被誉为“七绝圣手”,后世将其与李白并列。

那又怎样呢?诗写得再好,也就是在文坛混点名气,并不能彻底改变生活。王昌龄在边塞从军期间,边疆并无战事,也就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这让王昌龄颇为苦恼。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七二五年)冬,王昌龄回乡探亲,途经陕西扶风,晚上,在一家小客栈喝酒,越想越郁闷,想自己已近而立之年,仍一事无成,忍不住唉声叹气,借酒浇愁。

店老板一看,就过来问他:“这是咋了兄弟,失恋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