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落榜了,自从跟莺莺好了以后,几个月没翻过书,能考上才怪。事后元稹心中不免有些抱怨:都怪那个狐狸精,害得我没时间复习,果然是红颜祸水啊!
元稹干脆不回去了,留在京城专心复读。第二年再考,再次落榜;又复读一年,又考,又落榜。
三连败,就在元稹走投无路之际,京城高官突然抛来了红绣球,你说遇到这种好事,谁能不动心?
贰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谁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或早或晚,或多或少,总会遇到一些岔路口,让人举棋不定,犹豫再三。走对了,或许就是金光大道;走错了,可能从此陷入泥潭。
此时此刻,元稹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艰难的抉择。
每天脑海里好像有两个小人在争吵,一个说:多好的事儿啊,你还犹豫什么?别人羡慕还来不及,你做了京兆尹的女婿,就等着飞黄腾达吧,为了事业,牺牲个莺莺算什么?
另一个说:对啊对啊。
成年人只看利弊,小孩子才分对错。既然这样,好吧,经过一番不怎么激烈的思想斗争,元稹决定,放弃莺莺,娶京兆尹韦夏卿之女韦丛。
婚礼当然要等元稹工作的事儿解决了再说。
第二年,也就是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八○三年),元稹以京兆尹未来女婿的身份再次应试科举。
自我感觉考得还不如前几次,交卷以后,跟同考场一个年龄挺大的河南考生对答案,发现错了一大半。完了完了,元稹当时的心拔凉拔凉的。
那个大龄考生名叫白居易,估计考得不错,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还安慰元稹:“别难过,大不了明年再考嘛,我的复习资料都给你,准备复读吧。”
可说来也怪,等一发榜,元稹高中“书判拔萃科”第四名,比白居易名次还高。
世界就是这么神奇,万事皆有可能,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顺便说一下,唐代科举试卷考生的姓名是不密封的。
发榜后不久,元稹就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一职,跟白居易分在了同一个部门,两人自此成为好友。
同年,元稹与韦丛的婚礼在长安大酒店盛大举行,京城文武百官悉数到场,当朝天子也送了红包表示祝贺,婚礼隆重热烈,轰动一时。
几个月后,远在蒲州的崔莺莺才从别人口中听到这个消息,听完呆坐良久,一句话也没有说。
不久,莺莺另嫁他人,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截至目前,这还是一个老套的故事,男人为了所谓的事业,牺牲爱情,类似的剧情,生活中也不少见。
叁
事情很快有了变化。
元稹成婚之后,事业蒸蒸日上。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八○六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由校书郎升任左拾遗,从八品。
生活上呢,元稹这桩带有功利目的的婚姻是否幸福?与妻子韦丛的感情究竟怎样?
元稹当时在京城没有房子,结婚后,元稹一直住在岳父家里。
不久,岳父韦夏卿调任东都洛阳留守。按理说,夫妻终于可以有自己的二人世界了,但奇怪的是,韦丛以方便照顾父亲为由,也随之搬到了洛阳,元稹仍留在长安上班。也就是说,两人很早就处于两地分居的状态。
我就问一句,这是必须的吗?
更不幸的是,结婚仅仅七年,韦丛便因病去世了。当时,三十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据说十分悲痛,写了一篇催人泪下的祭文,托人在韦丛灵前代读。
没错,请人代读。元稹因公务繁忙,并未出席妻子的葬礼。
什么了不起的工作,连老婆的葬礼都没时间参加?只能有一种解释,夫妻感情不好。
为什么外界一直认为元稹与妻子感情很好呢?
说来好笑,凭的就是元稹写给亡妻的那几首诗,比如《离思五首》,比如《遣悲怀三首》,其中,尤以下面这首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