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陈子昂没别的爱好,就喜欢提意见。
肆
陈子昂任职右拾遗不久,京城发生了一起杀人案。
死者赵师韫若干年前任县尉时,因私事杀了徐元庆的父亲,徐元庆当时年幼,为报杀父之仇,隐姓埋名,在一家驿站打工。十年后,升为御史大夫的赵师韫出差,刚好住在这家驿站,徐元庆抓住机会,杀了赵师韫,然后投案自首。
案件轰动一时。在对徐元庆如何判决上,社会上出现了巨大争议。
一种意见认为,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何况死者是朝廷命官,必须依法严惩,判处死刑;另一种意见认为,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徐元庆为父报仇,属于至孝至烈,应该从轻处理,免于一死。
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官司一直打到了最高层,当时,武则天为了倡导“孝悌忠信”的社会风尚,准备赦免徐元庆的死罪。
陈子昂听说后当即表示反对,写了一篇《复仇议状》,向武则天建议:徐元庆故意杀人,依法必须判处死刑,但为父报仇,是一片孝心,情有可原,可以先执刑,然后再通过适当的形式,对他的行为给予表?彰。
这个主意好,武则天当即欣然接受,并将此案例写进了《唐律》。
这件事让陈子昂深受鼓舞,觉得武则天是一个能够接受批评意见的开明之君,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从此,意见一个接着一?个。
武则天笃信佛教,不杀生,所以,下旨“禁天下屠杀及捕鱼虾”,导致江淮饥民“饿死者甚众”,陈子昂上书直言,说这种假仁假义的规定,完全不切合实际,只有昏君才想得出来。
武则天任用酷吏,滥施刑罚,鼓励告密,搞得朝野上下人人自危,百姓道路以目,噤若寒蝉。陈子昂挺身而出,直斥当权者“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劝谏武则天,应立刻停止诛杀李唐宗室。
谏言一次比一次尖锐,一个比一个犀利,武则天心里能高兴吗?
伍
由于陈子昂锋芒毕露,直言敢谏,后来不但受到武则天的冷落,更得罪了一大批权贵,连周围的同事也开始疏远他。陈子昂没有特别要好的朋友,满腹心事无人倾诉,那段时间里,他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寂寞与孤独。
当年同科上榜的进士,有的都做到高官了,可最早步入仕途的陈子昂十几年来却一直在原地踏步,再也没有升迁过。
人不能守着一棵树吊死,再怎样也应该多试几棵。地方上混不出来,还有部队。
武周万岁登封二年(公元六九六年),契丹叛乱,三十六岁的陈子昂主动请缨,以随军参谋的身份,与建安郡王武攸宜征讨契丹。
结果,跟新上级的关系也没搞好,在军中处处受排挤,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唯有“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登泽州城北楼宴》,正是他当时灰暗心情的写照:
平生倦游者,观化久无穷。
复来登此国,临望与君同。
坐见秦兵垒,遥闻赵将雄。
武安君何在,长平事已空。
且歌玄云曲,衔酒舞薰风。
勿使青衿子,嗟尔白头翁。
在这首诗中,陈子昂将唐军在战场上的失利,与当年赵军长平之败相提并论。他悲观地认为,这样的失败,如同自己的军旅生涯一样,毫无意义。
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六九八年),军队班师回朝,连个三等功都没混上的陈子昂万念俱灰,以父亲年迈多病为由,上表辞官,朝廷也没挽留,直接就批了。
陈子昂就此告别了仕途,回到家乡四川省射洪县。
原本想远离官场是非之地,隐居家乡专心文学创作,没想到,树欲静而风不止,陈子昂在任时得罪了不少权贵,特别是武氏一族,对他早已恨之入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