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这个人有时候就喜欢强词夺理。
我反问她:“市面上那么多梵高,有哪本是您看完的呢?”
她想了想说:“那倒还真没有。”(可能也是想给我个台阶下吧。)
于是我脱口而出:“我想写的,是一本别人能看完的梵高。”
说完这话,顿时觉得自己开窍了。仿佛瞬间摇身一变成了个政客——喊出竞选口号和兑现承诺,其实完全可以是两回事啊。“别人”究竟能不能看完这本书,我不知道,但至少我从一开始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
然而,写一本能让人看完的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然我并不奢望那些除了中学语文课本外没看完过任何书的人来看我这本书。我只希望那些依旧将看书这项古老的娱乐活动视为一种享受的人,在翻开这本书后不要立刻丢掉,那样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按照我的个人经验,驱使一个人看完一本书的最大动力,往往是一个充满悬念的故事。而悬念,恰恰又是我这个故事所缺少的——梵高故事的结局,几乎人人都知道。
大半个世纪以前,在欧文·斯通出版《渴望生活》前,文森特·梵高不过是个在艺术圈内才有知名度的名字,而这本书却让无数“圈外人”了解到了这个苦命画家的悲惨故事。从那之后,一提到梵高的名字,就会让人联想到“穷困”“生不逢时”“疯狂”“自杀”等词。
其实我很能理解那位老记者的惊讶——一个已经形成既有印象的人物,还写他干吗呢?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回答。世界上有许多“已知结局”的经典故事——我们知道大侦探福尔摩斯终究会抓住凶手,超级英雄到头来一定会战胜坏蛋,而我们依然读起来津津有味,因为真正给我们带来快感的,是福尔摩斯的推理过程以及超级英雄的蜕变过程。如果只是为了找到凶手或看坏蛋被绳之以法,何不去看《案件聚焦》。
同样,在梵高的故事中,我们都知道他最终会死,甚至比法医还清楚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死亡。但相比他的结局,真正精彩的反而是他活着时发生的故事。
我并没有打算颠覆大部分人对梵高的既有印象。他毕竟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毫无根据的杜撰,只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毕竟我不是在写游戏脚本,不可能将他塑造成一个会搓大招的剑客)。
而真实的梵高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对于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人来说,我自然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无误地还原一个19世纪的荷兰画家。事实上,他即使是个21世纪的中国画家,我也没有百分之百还原的把握。
我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关于他的一切,包括历史、传说、信件、绘画……像是在拼一幅巨型的拼图。然后将这些真实的“碎片”用想象和推理串起来,整个过程有点像是在回忆一段别人的亲身经历。(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玄乎?)
其实每个人的回忆都是由“碎片”组成的。假设让你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你想起的不会是一个“大事年表”,而可能是教室天花板上的电风扇发出的嗡嗡声,生锈的窗框上剥落的油漆,以及数学老师抱着一沓卷子走进教室说“突击测验”时的心跳加速……回忆就是由这些“碎片”组成的,将这些“碎片”串起来,就成了故事。
所幸,文森特·梵高是个特别啰唆的人——他生前几乎将所有与他有关的“记忆碎片”都用书信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而我所做的,就是将它们穿起来罢了。
……
最后,让我们把开头的问题重新问一遍。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因为我觉得,将已知现实中的记忆碎片用自己的想象串起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它能帮你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一个人,一个我们本以为已经非常熟悉的人。整个过程,或许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
这个初衷,听起来够高级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