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但宋高宗需要一枚议和的棋子。
绍兴五年(1135),在靖康之变中被金兵掳掠北上的宋徽宗,死在了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境内)。这个消息一直到两年后的1137年,才传到了临安城。
父亲宋徽宗虽然死了,但作为法统象征的哥哥宋钦宗还没死,宋高宗内心未免忐忑不安。起初,他最担心的就是主战派们声称的“迎回二圣”,现在父亲宋徽宗虽死,但如果哥哥宋钦宗突然哪天回来,那他赵构又将置身何处?从内心深处,赵构最忌讳的,就是主战派们“还我山河,迎回二圣”的北伐主张。
所以,他还是需要秦桧。
此时,宋朝仰赖着岳飞、韩世忠、吴玠、吴璘等诸多能臣名将,逐渐构建起一条抗御金人的稳固防线。有了军事局面的支撑,宋高宗也有了与金人谈判的底气。另外,当时完颜昌一派执掌金国政权,采用“以和议佐攻战”的政策进行诱降,遂开始同意议和。
在此情况下,绍兴八年(1138)三月,一直力主议和的秦桧被任命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第二次拜相。
此后,秦桧牢牢占据着宰相之位,并排挤掉了其他政治对手,以“独相”的身份,荼毒南宋政坛整整十八年时间。
虽然宋高宗和秦桧试图委曲求和,但金人并不客气。秦桧第二次拜相后几个月,绍兴八年十二月,金国使臣张通古抵达临安。趾高气扬的张通古将南宋贬称为“江南”,并要求宋高宗拜接金熙宗的谕旨。畏金如虎的宋高宗放不下脸面,又担心激起国内众怒,无奈之下,只得假称刚刚接到宋徽宗死讯,正在守孝,让秦桧出面代替自己拜接了金熙宗的谕旨。
根据这次宋金双方的议和条件,南宋向金朝称臣,并且每年要向金朝进贡银50万两、绢50万匹。作为交换,金朝则将自己扶持的伪齐政权原来治下的河南、陕西等地划还给南宋。
宋金议和的消息传出后,南宋举国哗动。枢密院编修胡铨不顾安危,直接上疏请求宋高宗下令处斩负责议和的秦桧、孙近等人以谢天下。由于胡铨不是主政官员和台谏官员,这种直接的上疏也将胡铨置于险地。为了光复大业,胡铨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将文章副本散发到民间,以博取广泛支持。
对于胡铨的勇敢,当时举朝为之震动,这不仅让宋高宗下不了台,也深深得罪了秦桧。碍于宋朝不杀文臣的祖训,秦桧以胡铨“狂妄凶悖,鼓众劫持”的罪名将其除名,并下令将胡铨贬黜押送到昭州(今广西平乐)管制。在户部尚书李弥逊、侍御史郑刚中等大臣的多方劝阻和营救下,秦桧迫于公论,不得已才将胡铨贬放到广州去监管盐仓。
由于对胡铨恨之入骨,此后,秦桧又下令将胡铨贬放到新州(今广东新兴),接着又贬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州)。即便如此,秦桧仍不解恨,他在家中的一德格天阁中,特地写上了赵鼎、李光、胡铨三名主战派官员的名字,必欲除之而后快。
但即使历经磨难,胡铨仍然不改初心。秦桧死后,胡铨有幸得到宋孝宗启用。临死前,他跟子孙们嘱咐说,抗金大业不可遗忘,他即使死了,也将化身“为厉鬼以杀贼,死亦不忘”!
与胡铨幸运善终相比,力主抗战、曾经担任宰相的赵鼎则被秦桧迫害致死。由于主张抗战,赵鼎先被秦桧下令贬放到福建漳州,然后再贬至广东潮州,最后又被贬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尽管屡遭贬黜,赵鼎还是向宋高宗上表说,自己光复故土的决心始终不改,“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看到后恨恨地说:“这老头还是这么倔强。”
为了不连累家人,赵鼎决定绝食,临终前他对家人说:“秦桧一定要杀我。我死了,你们没有忧患,不然,祸及一家。”最终绝食而死。
对于秦桧打击主战派的种种作为,宋高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议和,正是他所要的结果,在历经靖康之变后的颠沛流离,他内心怀着深深的恐惧,对于光复故土早已抛到脑后,只希望能早日议和安生、偷度余年。他需要秦桧这么一个打手和挡箭牌。
在此情况下,秦桧越发肆无忌惮,甚至不惜出卖忠臣良将以求讨好金人。
当时,南宋使节宇文虚中出使金国,试图请回宋徽宗和宋钦宗。金人当然不肯,宇文虚中说,自己奉命来迎回二圣,如今二帝既然不能南归,他也不能回去。金人于是将他扣留不回,此后,金人看重宇文虚中的气节和才华,将其升迁至礼部尚书、封河内郡开国公。但宇文虚中始终心怀故国,一直不断向南宋通风报信。
为了杜绝宇文虚中的念想,金人又向南宋提出索取宇文虚中的家属。宇文虚中于是托人转告秦桧,让他拒绝金人的要求,还说只要谎称自己全家在乱世中被贼人所掳就可以了。但秦桧为了不得罪金人,还是坚持将宇文虚中全家遣送到金国。当时,宇文虚中家人恳求秦桧允许为宇文家族在南宋留一个火种,让宇文虚中的儿子宇文师瑗留在南宋,秦桧都无情拒绝。
尽管如此,宇文虚中在金朝时,仍然时时以蜡丸向南宋密告金人的动向。为了报效祖国,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他联合七十多名有志之士试图劫杀金熙宗,并在事前密书通告南宋朝廷,希望南宋进行策应。没想到秦桧不仅扣下密书不报,相反还向金人告密,以致宇文虚中全家一百多口人惨遭金人屠杀灭门。
为了维持议和局面,秦桧无所不用其极。而他和宋高宗接下来的目标,则是一干为大宋抛头颅洒热血的抗金名将。
4
尽管宋高宗和秦桧竭力讨好金人,但金人并不满足。
绍兴十年(1140)五月,金人撕毁和议再次南下,试图攻灭南宋。在宋将刘锜、岳飞、邵隆、王德等人的奋战下,宋军先后击败金军主力。其中刘锜、张浚、杨沂中在顺昌之战和柘皋之战中大破金军主力;岳飞则率军在郾城、颍昌大破金兀术主力,并进军至距离东京(开封)仅有四十五里远的朱仙镇,一时金人震动,甚至准备撤离开封,北方恢复形势一片大好。
前线战士抗金取得辉煌战绩,宋高宗和秦桧却忧虑不已,担心自己议和委曲求全的无耻心思,被将士们的抗金功绩所冲毁。
另一方面,鉴于宋朝开国是以赵匡胤作为武将政变所得,因此有宋一代,对于自从唐朝安史之乱后的武人专政局面一直非常忌讳。整个宋代,崇文抑武都是基本国策。而宋高宗自从南渡以来,更是一度遭遇苗刘兵变,以致自己唯一的儿子夭折,本人也被吓得失去了生育能力。
在靖康之变后,宋朝的北方主力军几乎被金兵打垮,在此情况下,成长起来的岳飞、韩世忠、张浚、刘光世、吴玠、吴璘等人迅速带出了自己的亲军,甚至还被民间冠以“岳家军”“张家军”“刘家军”等名号。面对军人私有化的可能性,以崇文抑武作为国策的宋高宗,在相继平定南方的乱匪和北方的金兵后,开始筹划剥夺各位统兵大将的兵权。
于是,为了苟且偷生、委曲求生,宋高宗和秦桧在北方抗金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主动停战,并与金国媾和。而金国主政的金兀术提出的议和附带条件之一,就是必须杀死他的死敌、南宋名将岳飞,然后“和议乃成”。
为了屈从金人,宋高宗决定自毁长城,以十二道金牌下令岳飞从前线班师回朝。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宋金双方议和达成,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此后宋还向金每年进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并将淮河和大散关以北的土地永久割让给予金国。
而作为议和的附带条件,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岳飞被宋高宗和秦桧下令杀害于临安大理寺内。
岳飞遇害后,当时也已被革去兵权的大将韩世忠挺身而出,他当面质问秦桧,岳飞究竟何罪?秦桧不知如何回答,只好说:“莫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