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治对应什么 > 秦桧的真面目(第1页)

秦桧的真面目(第1页)

秦桧的真面目

宋高宗赵构,经常在靴筒里藏着一把匕首。

尽管杀死了岳飞,剥夺了韩世忠、张浚等大将的兵权,但宋高宗还是很没有安全感,他总觉得有人要害他。

他日夜提防的人,是秦桧。

1

其实在37岁以前,秦桧算是一个标准爱国青年。

假如不是靖康之变的来临,秦桧或许终其一生,都将只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和北宋官员而已,然而南下的金兵,即将剧烈改写两宋之际每个人的命运。

虽然秦桧的父亲秦敏学做过玉山县令、静江府古县(今广西永福县)县令,但秦桧在年轻时候,生活并不容易。为了养家糊口,他一度做过私塾先生,面对吵吵嚷嚷的学生,他曾经写诗说“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表达他对生活现状的不满。但那时候,他还没有远大的志向。

考上进士后,秦桧辗转担任太学学正(正九品)。在青年学生聚集、爱国情怀热烈的太学,北宋面临的危亡境地,时时警醒、激励着这些年轻人,这也影响着青年时期的秦桧。因此当靖康元年(1126)金军兵临汴京(开封)城下,提出要宋廷割让河北三镇时,宋廷明显分成了两派,以文官范宗尹等为首的70人强烈主张割地求和,已经升任左司谏的秦桧等36人则坚决反对,力主应该抗战到底。

到了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破汴京,并将宋徽宗、宋钦宗废为庶人,还提出要立异姓为帝,好作为傀儡代表金人统治北宋的故土。于是,留守王时雍召集百官,商议决定立张邦昌为帝。在此存亡之际,监察御史马伸提出共进议状,尽量保存赵氏江山。仍然心存赵氏的秦桧此时已担任御史中丞,也参与进书金人,希望能在乱世中尽量保存赵氏。

1127年,38岁的秦桧,仍然为大宋尽心尽力。这年三月,张邦昌被立为伪楚皇帝,定都金陵。四月,秦桧随宋徽宗和宋钦宗等一万多人的宗室俘虏一起,被金兵押解前往北方。此后的三年,是秦桧人生剧烈转折的开始。

对靖康之变的恐惧,三年的俘虏生涯,让秦桧彻底转换了人生。他从一个力主抗金的主战派,变成了一个摇尾乞怜的主和派,且为此不惜迫害岳飞、赵鼎等武将文臣。

三年后,秦桧自称杀死了看守他的金兵,夺船南逃归顺南宋。对此,当时就有很多人颇为怀疑,在秦桧担任宰相期间,民间已有“秦桧是细作”的说法。

秦桧被金兵俘虏三年,为何能够顺利南归,以及如何南归的细节,一直是史学界的公案。后世普遍认为,秦桧应该不是像他自述的所谓杀死看守的金兵后南逃,而是金兵有意将其放归南宋的,否则他不可能带着妻子王氏和众多财物一起顺利南下。

秦桧在被金人俘虏的三年间究竟做了什么,对于这段只有他自己才知晓的经历,秦桧自然讳莫如深。后来,曾经出使金朝被囚禁达十五年之久的洪皓归来,秦桧很快就将他贬官外放,以防洪皓可能泄露对其不利的消息。

从后世流传的史料中,我们只大概知道,秦桧在被金兵俘虏的三年间,深得金人赏识。金军主将完颜宗翰甚至曾赐予他钱万贯、绢万匹,而另一位金军主将完颜宗弼(金兀术)也曾在金国宴请过秦桧,当时与会的也都是金朝显贵。此外,作为女真贵族的座上宾,秦桧在被俘虏期间,还曾经代替金人向被金兵围困的楚州(今江苏淮安)军民写过劝降书。

在靖康之变后绵延的战火中,当时楚州军民不愿投降,在城破后仍然与金兵进行巷战,连妇女都参与到战斗中,有的甚至拖住金兵投水而死。满城军民与金兵战斗到了最后一兵一卒。

但秦桧早已不是当初的秦桧,在靖康之变中他早已吓破了胆。就在楚州军民与金兵做殊死战斗之时,他对外宣称他杀死了看守他的金兵,然后夺船南逃,中途被南宋水兵所截。

在当时就有所质疑的南宋官兵,将这位自称是前朝御史中丞的男子送到了临安。一见到宋高宗,秦桧就迫不及待地提出,应该立即与金人讲和,“南自南,北自北”。在靖康之变中颠沛流离,同样被金兵吓破了胆的宋高宗赵构非常高兴,立即将秦桧任命为礼部尚书——因为秦桧的建议,正是他内心一直所想却不敢表明的。

君臣二人在议和一事上一拍即合,宋高宗非常高兴,说我不仅得到了父兄(宋徽宗和宋钦宗)和母后韦氏的消息,还得到了一位能臣。为此,他竟然欢喜得睡不着觉。

在一片力主恢复、北上抗敌的主战声中,赵构终于听到了他最想听到的声音:

停战议和。

2

在靖康之变继位后,历经金兵三年多的追杀,一直到建炎四年(1130)金兵北撤,宋高宗赵构才算稍稍喘了口气。所以,当秦桧来到他的面前,力主停战议和时,满心欢喜的赵构觉得,他的“知音”来了。

秦桧南归后的第二年,绍兴元年(1131)二月,深得宋高宗“心神”的秦桧被火速提拔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在附和宋高宗挤走宰相范宗尹后,秦桧便大肆扬言说:“我有二策,可耸动天下。”有人问秦桧是什么高招,秦桧故意卖弄说:“现在没有宰相,我说了也没法执行。”心领神会的宋高宗于是将秦桧提拔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这也是秦桧第一次拜相。

秦桧的“耸动天下”之计,其实就是向金人委曲求和。秦桧向宋高宗提出“南自南,北自北”的议和方针,内容就是让那些原籍在河北、河东、山东、陕西等地,为避战乱和不甘屈服金人南下的原北宋子民,必须返回原地(金人的控制区);而在北方的南人则回到原籍。

对于自己提出的这一南北分治、委曲求和政策,秦桧颇为得意。为此,他不惜强行驱赶追随宋室南迁的子民。当时,郑著、赵彬和杨宪等三十多户大臣后裔追随宋室南下,但秦桧却残酷地驱赶他们回到沦陷区。郑著一行人不愿返北,边走边哭,连路人都为之动容。

为了回归祖国,当时金人所任命的宿州知州赵荣、寿州知州王威献城归宋,但秦桧不念两人献土回归祖国的忠义,相反还强行将两人遣返回金国送死。对此韩世忠极为气愤,写信责骂秦桧说,赵荣和王威为了归顺祖国,以致父母妻儿都遭到金人杀害,而秦桧竟然还忍心驱赶两位大宋的旧臣,实在让人寒心。

而对于秦桧一厢情愿地献媚求和,金人在当时也不领情。在金人看来,南宋唾手可得,因此他们的志向是彻底消灭南宋,而不是与南宋停战议和。面对不断南下的金兵,宋高宗内心焦虑,而此时不断结党营私的秦桧也引起了宋高宗的注意。为了均衡秦桧作为右相的势力,宋高宗又拜主张抗战的吕颐浩为左相。

由于议和一直没有进展,于是在秦桧拜相一年后,绍兴二年(1132)八月,当秦桧再次在宋高宗面前提出“南自南,北自北”的方针时,将秦桧拿来做议和棋子和挡箭牌的宋高宗终于发了火,他怒斥说:“朕是北人,将归哪儿?还有秦桧说为相数月,就可耸动天下(议和),朕至今也没看到。”

被金人吓破胆的宋高宗,最想要的就是议和,而第一次拜相的秦桧还无法做到这一点,不得不惶恐辞职,结束了自己历时仅仅一年的拜相生涯。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