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治对应什么 > 第二章 更想用钱买和平(第2页)

第二章 更想用钱买和平(第2页)

不仅辽朝宗室想欺负萧太后孤儿寡母,宋太宗也看准了时机,在高梁河之败7年后,发起了雍熙北伐,大军兵分三路浩浩****而来,意欲收复燕云十六州。割据于山西的北汉政权为宋所灭后,宋辽之间在云州(今山西大同)一带已经失去缓冲地区,双方剑拔弩张,宋军更是可出兵河北、河东,直逼燕云地区。

这场战争中,辽军先败后胜,萧太后临危不乱,指挥若定,派耶律斜轸、耶律休哥等大将迎战由宋军名将曹彬、潘美、杨业等领衔的20万大军。随后她自己也祭告祖庙,率领军队亲临前线督战。

岐沟关一战,耶律休哥击败了东路曹彬的10万主力军,将数万名宋兵围困于孤城之中。宋军“弃戈甲若丘陵”,阵亡将士的尸体被辽军筑成“京观”。所谓“京观”,是指古代战争中用战败阵亡者尸体堆积而成,建在路边的土堆,以此来震慑对方。

萧太后与杨家将的不解之缘也始于宋军这次北伐。

东路军主力溃不成军后,西路军不得不后撤,号称“无敌”的名将杨业,在连下山西诸州后,为接应友军血战于陈家谷,最终因孤立无援,败给耶律斜轸。

耶律斜轸见到这位闻名边境数十年的“杨无敌”,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

杨业却早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说:“我本想期待杀敌报国,没想到被奸人所害,致使王师败绩,还有何理由求生!”他被俘之后,绝食三日,伤重而死,首级被耶律斜轸献给萧太后母子。

萧太后佩服这位素未谋面的敌国英烈,为表彰其忠君死节,下令修建庙宇纪念。此后,出使辽朝的宋人路过杨无敌庙,无不感慨万千,有“威信仇方名不灭,至今遗俗奉遗祠”之叹。

很多人只记住了杨业的悲剧,却忽视了萧太后尊重对手的胸襟。她与杨家将的关系实际上仅限于此,后来却莫名其妙走进了《杨家将演义》的故事。

北宋中期,宋仁宗在位时,坊间已流传杨家将抗击契丹的悲壮故事,从那时起,萧太后就成了故事中英雄们的敌人,经过历代的艺术加工,她的形象也日益失真。

现实总是比童话残酷,智勇双全的杨家将并未能阻止萧太后南下的步伐。在杨业兵败被俘后,契丹人在那年寒冬铺天盖地而来,对不久前得意扬扬的宋军进行了痛击,甚至深入宋境几百里,打到宋太宗放弃了收复燕云的念头。

萧太后人狠话不多,在短短四年间,以消灭宋军有生力量为战略目标,致使宋朝“沿边疮痍之卒不满万”。有学者统计,萧太后南征,至少歼灭了宋军15万兵力。

这个女人,让北宋军民闻风丧胆。

4

宋太宗北伐,将百姓拖入了兵荒马乱之中,起初却并非迷之自信。

在宋军轻取太原,消灭北汉后,宋辽的力量对比一度发生变化。宋朝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南征北讨,结束了晚唐以来藩镇割据、中原民不聊生的乱局,而辽朝自辽太宗去世后就陷入内乱,国力中衰,直到辽景宗、萧绰夫妇上台后才渐渐中兴。

宋太宗当时就与大臣讨论过:“幽州四面平川,无险可守。他日收复燕、蓟,在古北口之隘据其要害,不过三五处,屯兵扎寨,自此绝契丹南牧之患。”之后,他借着辽朝主少国疑的时机发起北伐。

面对宋军压境,契丹州郡长官一开始也无力抵抗,不是望风而降,就是弃城而走。

可宋太宗是怎么打这场仗的呢?他坚持“将从中御”,打输了还要将士们给他背黑锅。东路军在岐沟关大战惨败后,宋太宗将败将羁押大牢,准备下狱处死,曹彬等元老也遭到贬官。

曹彬实在是太冤了,为人稳重的他原本不愿轻敌冒进,进入涿州后一直与辽军周旋。可其手下诸将却纷纷请战,主张直取燕京,主将曹彬竟“不能制”,冒险进军之后,大败而归。

这个“领十万甲士出塞逼斗”,本身就是件吊诡的事情。曹彬不得不出兵,是因为中央的指示变了。宋太宗看到北伐进展顺利,一改“持重而动”的战略,企图一战成功,这才有东路军冒进,曹彬“不能制”手下诸将的情况。

曹彬失败后,却主动替皇帝承担了罪责。宋朝史书将罪责全部归于曹彬,实为宋太宗开脱,而宋太宗也毫不客气,说:“为戎人所袭而败,此责在主将也。”

杨业之死,也有宋太宗一份责任。东路军溃败后,杨业向主将潘美建议,应该避辽军锋锐,分兵诱开其主力,在谷口埋伏3000名弩手,以此来保护军民南撤。可监军王侁反对杨业的声东击西之策,还讥讽他避战畏敌:“你一个率领数万精兵的大将,竟怯懦至此。”

监军是皇帝的代言人,监军说的就是对的,不对的也能解释成对的。杨业只能战死沙场,以报君恩了。这次背黑锅的是主将潘美,他在后世小说中,成了迫害杨家将的奸臣潘仁美。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这句话看起来很鸡汤,也有几分道理,但宋太宗赵光义可能不懂。

与宋太宗居中指挥、派监军控制军队的做法相反,萧太后是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史书称她“有机谋,善驭左右,大臣多得其死力”。

宋军来势汹汹时,她将举国兵力交给大将耶律休哥等全权统领,针对宋军分兵合击之势,决定先集中兵力抵御曹彬东路主力,再抵挡进攻云州的潘美等。她本人与辽圣宗、韩德让亲临燕京前线督战,还特许将领先斩后奏的“专杀”之权,以此来统一军前号令。

由此,萧太后彻底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并对宋军展开了歼灭性打击。史书说,“岐沟之蹶,终宋不振”,这一战改变了宋辽战争态势,成为宋朝对辽战略的拐点。

5

萧太后打宋军打得够狠,但她不是小说中的战争狂人,其治国方略一改辽初的极端民族政策与剥削暴政,旨在缓和内部矛盾,从中可见她仁慈的一面。

辽初,契丹贵族将所掠的州县、人口编为“头下军州”,这些地盘归王公贵戚所有,可建堡寨、安置奴隶,拥有一定独立性,赋税一部分交给国家,一部分交给头下领主。

萧太后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削弱这些贵族大臣的权力,下令州县官吏必须听令朝廷。她摄政时,辽朝与宋战火频仍,也俘获了大量人口,但大多不再编为奴隶,而是使其成为平民,保持原来的生活。

萧太后还下诏,奴隶犯法,主人不得擅杀,全部交由政府处理;她对番汉法律不平等的现象也进行了改革,辽初契丹人殴打汉人致死,只需赔偿牛马,萧太后却规定,以后无论契丹、汉人,“一以汉法论”。

有一次,一个叫耶律勃古哲的契丹贵族知法犯法,残害百姓,萧太后得知后严格执法,命人调查。耶律勃古哲曾参与对抗宋将曹彬的战役,也算是一个功臣,但萧太后还是依法以“大杖决之”,把这个契丹贵族打得皮开肉绽。

有些史书,满纸尽是国仇家恨,萧太后也成了十恶不赦的罪人。实际上,她的宽松政策在当时甚至吸引了北宋边境的百姓,还有不少贫民前来归附。如统和元年(983)二月,北宋与辽朝沿边七十余村的百姓越过边境,投奔辽朝;同年五月,又有千余户百姓来投。

晚年,萧太后留给辽朝最宝贵的“遗产”,是奠定宋辽百年和平的澶渊之盟。

萧太后执掌辽朝权柄近四十年,与宋朝打了大半辈子仗,最后一次没赢,却也不亏,直接跟对手大捞了一笔,还留下了好名声。才华、爱情、权势,她一生样样俱全,不需要徒有虚名的皇位,也不需要默默做配角,每一次投资,都必定有回报,当时宋、辽最牛的帝王将相谁都玩不过她。

这才叫真正的人生赢家。

尴尬的是,她去世后却被后世文人写进了杨家将的故事中,一生功绩无人问,那些虚构的恶名,倒是传得天下皆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