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治的意思是什么 > 南宋篇(第2页)

南宋篇(第2页)

2

赵构初临帝位,就经历了一次金人南侵,被迫在海上度过了一段逃亡岁月。

汲取靖康之耻的教训,赵构怎样也不想再被敌人活捉。在这种心态影响下,他变得过度警惕。其实,金人不习水战,在海上战场并不占优势。

赵构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南宋和金朝打打停停,双方在中间地带呈现出拉锯战状态。

本质上,赵构是厌战的。战争给他的皇族带来了耻辱。从个人角度来说,战争压力让他得了不育症,这对皇族来讲是个大问题。官员张戒评价他“居危思安”,颇为切中实质。

出身官宦世家的秦桧,是赵构后半生主要的政治助手和盟友。毫不夸张地说,秦桧的作为、政策直接影响着后世对赵构的评价。但秦桧并非一开始就稳固了在赵构王朝的地位。

当初两人一见面,秦桧的施政纲领“南自南,北自北”深深打动了赵构。这个政策就是和金朝议和,双方南北分治,互不侵犯。这个政策击中了赵构的内心需求。他高度评价秦桧为“朴忠过人”。他甚至说自己得到秦桧,高兴得睡不着觉。

站在大的历史视野来看,秦桧的政策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因为金人频繁南侵,会扰乱南宋不稳定的政治经济结构。金人作战抓人当奴隶贩卖,也会影响人口结构。而且南宋内部农民起义不断,靠招安制度也解决不了。连年战乱,有的地区十室九空,形同鬼域。在这种惨状下,战争需要的兵饷也无法充分地筹措。

秦桧在后来能稳定地居于南宋权力的中枢,还在于他是个议和主义者,或者按照后世主流的评价,是个稳定的“投降派”。这种稳定性也满足了赵构的需要。因为这要好过一个主张时战时和的骑墙派。

但秦桧公开提出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还是惹怒了赵构。赵构说“朕北人,将安归”,他需要对天下臣民作出一个态度。

秦桧一时被罢相。等他再次复出时,就逐渐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让赵构维持历史知名度的,还有岳飞。

岳飞在前期是很受赵构赏识的,赋予了他很大兵权。朝中重臣张浚等人对岳飞不满,但这些不是岳飞后来引来杀身之祸的根本原因。岳飞之死是赵构最重要的历史公债之一。《宋史》竭力淡化赵构在岳飞遇害中扮演的角色。岳飞不满足赵构议和的大国策,以及赵构王朝对武将的天然不信任,才是他身死的根本政治背景。在求和背景下,赵构下旨让岳飞班师回朝,岳飞强烈反对。在一个内部政治经济形态极不稳定的王朝,一个手握重兵的武将是可以威胁到王朝生命的。

当然,岳飞之死的直接原因,是秦桧。

赵构对秦桧也不放心,甚至有些恐惧。在众多臣民反对议和的浪潮中,临安街头甚至出现了“秦相公是细作”的标语,可见秦桧名誉之差。在秦桧执政后期,他权倾一时,钳制舆论,打压异己。在很长时间内,赵构见秦桧,身上都带着一把匕首以防不测。但只要秦桧不政变,就不威胁赵构的皇位。当秦桧病危时,想推养子继任他的相位,赵构始终没有点头。

但秦桧执政时的不少重大冤狱,比如岳飞之死,赵构就坚决没有平反。

3

在赵构执政多年,金朝海陵王上台后,再启战端。海陵王派遣使者王全传达金朝索地的要求。王全见到这个老皇帝,竟然开口骂他。可见赵构执政多年,在金人眼里始终是摇尾乞怜的一个形象。

王全向赵构通报了宋钦宗的死讯。赵构听闻后是哭着离开的。

此前赵构在致金元帅府的国书中,自贬为“康王”。有次,金朝派使者南下,携带诏书,竟要赵构“奉表称臣”,跪在使者足下。这个明显的具有贬低意味的外交行动让南宋朝廷群情激愤。后来在外交斡旋下,南宋找人替代赵构下跪了事。

然而金朝兵力和作战能力并无压倒性优势,加上内部政局动**,此次战争并未对南宋构成致命威胁。但靖康恐惧症始终折磨着赵构。他一面派兵北上作战,一面又准备好海上逃亡的船只。可见他惶恐的心态和对大局认识不清醒的状态。

时人将赵构的政策评价为一切取决于金朝,金朝要和就和,金朝要地就给地。

不过,在赵构与金朝的很多政治交易中,双方都取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金朝是个落后的奴隶制王朝。他们要钱。而赵构要地,要农业生产。因此双方在谈判桌上容易达成一致。

但赵构无法挽回的,是金人加在自己头上的耻辱。除了家族的奇耻大辱,金人在外交场合也不忘时时羞辱这位占据半壁江山的皇帝。

当初他父亲宋徽宗被掳后,在一首词中哀叹:“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艺术家皇帝无法回到他的故宫了。赵构有这个条件,但他却没有动力去实现南宋众多臣民还都的愿望。尽管祖先的陵寝都在中原,但赵构显然已满足于临安建都的政治生活,无意北返。只是他后来得知祖坟被挖,潸然泪下。但他也只是泪下而已。泪干了,及时行乐的生活照旧。

赵构一生与水有关。渡过黄河是他的臣子们的心愿。留在河的南边成了他的耻辱。而他被金兵追逐时,经历了在汪洋大海中的逃亡岁月。但赵构本质上不是一个权力爱好者。和父亲一样,他信奉道教,艺术造诣颇深,也相对不嗜杀。他有众多减免税负、赦免罪人的敕令。

在他所作的《渔父词》中,水不再是苦难与失落的载体,而是幽隐与超脱之所。南方偏居变成了庄子所言的“南面王乐”:

水涵微雨湛虚明,小笠轻蓑未要晴。

明鉴里,縠纹生,白鹭飞来空外声。

1162年,赵构退位。他没有留恋皇权,而是评价自己“以澹泊为心,颐神养志,岂不乐哉”。他也坦承自己在位时“失德甚多”。

25年后,1187年,他以81岁高龄去世,这在古代皇帝中是罕见的高寿。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