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潘仁美”
杨业之死300年后,一直到今天,随着杨家将系列小说、戏剧、影视的广泛流传,知道大宋开国名将潘美的人越来越少,而知道大奸臣潘仁美的人却越来越多。
历史讲究盖棺论定,可是当人们将历史演义中的原型潘美附会为潘仁美的时候,讽刺的事情发生了:他的名字虽然多了个“仁”字,但关于他的评价却走向了“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极端。
我们的历史传统向来同情和推崇悲情英雄,而在悲情英雄的对立面,一定要有一个衬托英雄形象的反面典型。这样的历史,黑白分明,爱憎分明,是非分明。没有人性的纠结,没有对错的两难,没有灰色的中间地带,尤其适合直来直去的人的口味。
杨业是史上罕见的悲情英雄,那么,对他的战死负有责任的潘美,就必须是同样罕见的大奸臣。这就是典型的“英雄陪衬定律”。
然而,这样的历史,对于那个为了凸显英雄形象而被牺牲掉的反面典型,公平吗?
1
真实的潘美(925—991),是北宋开国的大功臣,也是宣布宋朝成立的第一人。
公元960年,陈桥兵变后,赵匡胤虽黄袍加身,但仍需回兵开封,得到后周朝中文武百官,尤其是小皇帝柴宗训和太后的承认才行。他想要兵不血刃,平稳得位,于是派出一个得力的助手先行回朝,去传达他的命令。
这个人就是潘美。
潘美与赵匡胤私交甚好,平时也以仁义出名,是“和平使者”的最佳人选。但对潘美而言,这件事情却颇有风险,万一朝中有人被赵匡胤“篡位”的做法激怒,大家一怂恿,第一个被开刀的人就是他潘美呀。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潘美确实是个人才。他没有辜负使命,稳定了朝局,协助赵匡胤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完成改朝换代。
宋朝建立后,潘美成为宋朝两任皇帝打江山、统一天下的左膀右臂,是宋初数一数二的功勋名将。
众所周知,赵匡胤得位后,为了防止黄袍加身的事情在自己的朝代重演,搞了一出“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首领的军权。后来,又罢去掌握重兵的节度使之权,加强中央对军队的直接控制。但史书说“诸节度皆解兵柄,独潘美不解”。
为什么唯独潘美没被解除兵权?一方面是他当时尚未掌握重兵,另一方面则是赵匡胤对他充分信任。每次领兵打仗,潘美都把妻儿留在京城,以示忠心。这样,潘美的军权越来越大,在统一天下的数场硬仗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史书记载,潘美在宋初主要建立了以下功业:
不带一兵一马,只身劝服了意欲起兵反宋的节度使袁彦,使袁彦归顺宋朝,赵匡胤为此十分高兴,曾说潘美“不杀袁彦,能令来觐,成我志矣”;
作为副帅随赵匡胤征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并在平定淮南后,镇守扬州,用3年时间把淮南治理得井井有条;
又在湖南治理了8年,为后来平定南汉政权做好了准备;
作为主帅,平定南汉,并在统一两广后兼任广州知州、两广转运使,干了3年,稳定了当地的社会和生产秩序,“岭表遂安”;
作为副帅,平定南唐,整个南方至此基本纳入大宋版图;
随宋太宗赵光义平定北汉,兵伐太原,完成中原统一大业;
和手下副将杨业一起,两次击溃辽军南下的军队,取得雁门关大捷;
……
在986年雍熙北伐之前,潘美为大宋南征北战二十多年。不论是平定南方各政权,还是抵抗辽军,他几乎没有败绩,被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任皇帝称为“柱国太师”。他的职位,也随着一场场的胜仗而飙升,从最初的行营兵马都监(出征军队的副帅),一直做到雍熙北伐前的忠武军节度使,晋封韩国公。
难能可贵的是,潘美不仅打仗在行,治国也拿手。基本上宋朝每拿下一个地方,潘美都是当仁不让的地方“一把手”,充当了促进该地区秩序和生产恢复的重要官员。“上马治军,下马安民”,他是宋初难得一见的全能型人才。
虽然战功赫赫,但潘美在正史中几乎没有劣迹,没有飞扬跋扈、滥杀无辜或者奸诈凶狠等记载。相反,他是一个颇有仁义之心的战将。史载,赵匡胤代周自立后,一些人主张把后周世宗柴荣的一个小儿子杀掉,只有潘美把那个可怜的孩子带回家,收为养子。在平定各地政权后,他也不曾妄杀一人,甚至拿出自己的薪俸,买了酒肉给溃散的敌人吃,对他们进行安抚。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仁人战将,后来却被彻底黑化了。
2
公元986年的雍熙北伐,更具体来说,是那一年的杨业之死,使得潘美背负了生命与名声难以承受之重。
那一年,辽国政局不稳,宋太宗赵光义想趁机收复燕云十六州,命三路大军北伐,分别由曹彬领东路军,田重进领中路军,潘美领西路军。北汉降将、人送外号“杨无敌”的杨业,则做潘美的副将。
这次北伐是两宋300年里最有希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一次机会。三路大军一开始旗开得胜,潘美、杨业的西路军出雁门关,很快就收复了四个州。然而,由于曹彬率领的主力突遭辽军重创,战局随即逆转,赵光义只得命令各路大军撤退。
潘美、杨业接到命令后,率军掩护云、寰、应、朔四个州的百姓撤退。打仗时如何安全撤退本身就是难事,还要带着百姓一起撤退,就更是难上加难。杨业于是建议用调虎离山计,派兵佯攻,吸引辽军主力,然后在撤退路上预先埋伏精兵,掩护军民撤离。
杨业刚说完,就遭到监军王侁的激烈反对:“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
王侁主张,宋军不但要直面辽军主力,还要“鼓行而往”,制造声势,唯恐不能与辽军决战。但在当时攻防形势转移、辽军兵力超过宋军三倍多的情况下,这一作战方案简直是飞蛾扑火。所以杨业说:“不可,此必败之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