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治帝国大宋300年的世运与人物 艾公子 > 陆秀夫 海国孤忠惊世之死(第3页)

陆秀夫 海国孤忠惊世之死(第3页)

张弘范抓住了张世杰的错误部署,从南、西、北三面包围住南宋舰队,同时切断了他们的陆上淡水供应通道。南宋舰队虽然筹备了足够半年的干粮,然而,在持续吃了十天干粮又缺淡水的情况下,军中已疲乏不能战。史书说,“兵茹干粮十余日,渴甚,下掬海水饮之,海咸,饮即呕泄,兵大困”。

双方一面战斗,一面和谈。张弘范想让文天祥写信劝降张世杰,被文天祥拒绝后,派出张世杰的外甥韩某去劝降。张世杰说,我知道我一投降就能活下来,还能享尽富贵,但我不能也不会投降。

1279年,农历二月初六,宋元崖山海战迎来最后的大决战。

张弘范趁着潮起潮落,分路发起进攻,声震天海。而张世杰作茧自缚式的布阵,注定了南宋舰队毫无转圜的余地,表里受敌。战到当晚,南宋这边“士众伤残,俱无斗志”,看着战舰上的旗杆一根根倒下,张世杰知道大势已去,最后关头砍断大索,率领十余艘战舰突围而去。

由于宋少帝赵昺的坐船最大,被外面的船挡住,动弹不了,陆秀夫坚守到最后一刻,担心小皇帝被俘,他做出了一个惊世决定。他先仗剑驱赶妻子、三个儿女跳入海中,随后跪拜在小皇帝面前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指赵?)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说完,他将8岁的赵昺缚在自己背上,纵身跃入海中。

没有人会想到,42岁的南宋丞相陆秀夫,用负帝蹈海、以身殉国的方式,维持了大宋最后的风骨与气节。

眼看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入海中,史载,一时间,“贵官士女多腰金赴水自沉,死者数万人”。而逃出包围圈的张世杰,还想侍奉杨太后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听闻赵昺的死讯后亦蹈海自杀,张世杰将其收葬海边。后来,张世杰在今广东阳江海陵岛海面上遇大风雨,拒绝登岸而溺毙。

崖山海战是南宋亡国的最后一战,文天祥在元军船中目睹宋军的败亡和惨死,痛苦不已,向南恸哭。史载,此战过后,“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

4年后,文天祥求仁得仁,死于元大都。

至此,南宋的两个丞相,当年的同榜进士,一南一北,为大宋画上了悲伤而有力的句号。

5

陆秀夫负帝蹈海自杀之后,文天祥最早写诗赞颂陆秀夫的气节永留天地间:

文彩珊瑚钩,淑气含公鼎。

炯炯一心在,天水相与永。

陆秀夫早年的同窗好友郭景星,听闻噩耗后,也曾写了一联挽诗,平平淡淡,却十分动容:

独忆城南秋雨夜,

一窗曾共读书灯。

陆秀夫死后仅4年,元朝枢密院副使兼潮州路总管丁聚,因为敬重陆秀夫,为他在南澳岛(今广东汕头南澳县)修建了墓园(应为衣冠冢)。

1531年,明嘉靖十年,也就是陆秀夫死后252年,他的故乡盐城建起了陆公祠,以纪念这位千年一见的英雄。

又52年后,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从小对陆秀夫的事迹耳熟能详的广东南海人杨瑞云赴任盐城知县,他启动了陆公祠的重修工作,并撰碑文说:“宋亡死节之臣多矣,乃余则以陆丞相为称首。”为什么说陆秀夫是宋末第一死节者,杨瑞云解释道:

难莫难于从容就义,始终不渝;

烈莫烈于举家沉海,尽葬鱼腹。

这就是陆秀夫的勇气所在。陆秀夫历经宋末三帝(赵?、赵昰、赵昺),明知事不可为但仍坚持到底,“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把传统士大夫的理想追求与坚毅本性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妻子、三个儿女与他一起投海,仅有长子留在潮州陆厝围而幸存,堪称一门忠烈。

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追谥陆秀夫为“忠烈公”。

1858年,清咸丰八年,全国各地孔庙皆配祀陆秀夫。

数百年来,在陆秀夫的故乡,在他生活过、战斗过的地方,在他殉难的地方,无论官府或民间都无限尊崇这位以“海国孤忠”名垂青史的英雄。衣冠冢、塑像、祠堂、纪念亭等,人们以种种形式纪念和缅怀陆秀夫。

如果要有一个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是否伟大,那就看在他死后的100年、500年甚至1000年,是否还有人广泛地纪念和缅怀他。这就叫,公道自在人心。

现在,我们可以代陆秀夫、代“宋末三杰”中另外两位、代李庭芝、代谢枋得、代许许多多不惜以身殉国的人回答之前的问题了:南宋已经亡了,他们为什么还要苦苦坚守与抗争?

有的人说是“愚忠”。但如果李庭芝愚忠,他就应该在接到谢太后的诏令后献城投降;如果陆秀夫愚忠,他就不应该凭自己的判断去决定一个小皇帝的生死……而这恰恰证明了他们不愚忠。在他们心中,有比君主的去留和生死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中国历史代代传承的信念与良知。

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说,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三人之奔波海陆,百折不回,尤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六合全覆而争之一隅,城守不能而争之海岛,明知无益事,翻作有情痴。后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时局至此,已万无可存之理,文、张、陆三忠,亦不过吾尽吾心已耳。读诸葛武侯《后出师表》,结末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千古忠臣义士,大都如此,于文、张、陆何尤乎?

1927年6月2日,51岁的大学者王国维突然在颐和园投湖自杀,当时人认为王国维是“殉清”,是“愚忠”,但史学家陈寅恪一针见血地指出,王国维其实是“殉文化”:

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自有中华文明以来,每当时代变易、江河日下之时,那些生死以之的人,不正是捍卫文化、捍卫信念最坚定的那批人吗?

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不也正是靠着这批人的坚守与抗争,才一次次留下了传承与复燃的火种吗?

斯人已逝,唯精神不死。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