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秀夫:海国孤忠,惊世之死
这是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一次贬谪。
在南宋流亡朝廷最应该同心戮力的时候,陆秀夫仍难摆脱大宋言官的悠悠众口。
关于这次贬谪,史书已难找到确切的记载,我们只知道陆秀夫得罪了左丞相陈宜中。有的说是因为陆秀夫举荐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而陈宜中原本与文天祥就不对付;有的说陈宜中一人手握将相之权,表面上谦虚地向陆秀夫征求建议,实际上内心十分不满陆秀夫总是提出反对意见……
虽然是流亡到福建、广东的小朝廷,但从开封到临安的那套斗争方法,被完完整整地复制了过来。言官们出动了,众口一词弹劾陆秀夫。
张世杰实在看不下去,直接怼陈宜中:“这都什么时候了?还动不动就用言官害人!”(此何时?动以台谏论人耶!)
抗议无效。
如果要给大宋之亡找原因,七成正是亡于这种根深蒂固的内斗。
陆秀夫被贬了。当时流亡朝廷的地盘就那么一点儿大,所以他也无法被贬到哪里去,就贬到了潮州闲居。那个地方,现在被叫作“陆厝围”,在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凤翔街道港口村。在那里,陆秀夫度过了一生中最煎熬的半年至8个月时间。
当听到闽广宣抚使陈文龙被人出卖,将被押赴已为元军占领的临安的消息时,陆秀夫给陈文龙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想身死不足惜,国事不可为,为可恨也。周粟虽佳,夷齐耻食,毋令首阳独孤寂。”
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经典典故,激励陈文龙为国而死,千万不要苟活。
而陆秀夫在信的落款写着“寓潮州罪人陆秀夫”。一个流亡朝廷的谪居“罪人”,还在顾念着那个时代的风骨,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后来,陈文龙在临安果然绝食而死,其母也跟着绝食而死。
那个时候,陆秀夫心中所想,也不过是“人生所欠唯一死”而已。只是,他还不甘心,他还念着成败,他还想为那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搏一搏。
那一年,40岁的陆秀夫,生命进入了为时仅两年的倒计时。
按照正史的写法,他的朝代此时已经亡了一年了,但我们接下来将看到,这个谪居潮州乡下的士大夫,才是最终为大宋王朝画上句号的那个人。
1
时间回拨到40年前。
公元1238年(另一说1236年),南宋嘉熙二年,陆秀夫出生在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建湖)。
这一年,文天祥3岁,18年后,他们将一起考中进士。然后一起守护一个王朝最后的尊严。
这一年,他们日后的劲敌张弘范,也出生了。
这一年,蒙古早已开始了征服世界的征程,而南宋人并不(上尸下从)。蒙古大将察罕率领大军号称80万,围攻淮西重镇庐州(今安徽合肥),企图攻破庐州后,造舟巢湖进军江左。南宋名将杜杲组织庐州之战,打死打伤蒙军2。6万多人。察罕败退,辗转于滁州、天长、泗州多地,寻找突破口,均被当时的名将余玠、吴潜、吕文德等人一一击败,最后退出了宋境。
这一连串的战事,都发生在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地带。陆秀夫的家乡盐城,亦地处江淮之间,早沦为南宋北疆、战争前线。张弘范的父亲、从金国投降了蒙古的将领张柔,跟察罕一样,也多次分兵出击,侵蚀南宋疆域。
史载,当时,陆秀夫家乡的射阳湖“浮居者数万,家家有兵杖(兵器)”。这些人既是流民,也是水上盗匪。总之,盐城那时候社会环境恶劣,已经不适合人居了,所以陆秀夫3岁时,跟随父母南迁到了京口(今镇江)。
在京口,陆秀夫度过了早年的时光,他在那里成长,读书,交友,考试,并完成了人格塑造。
他拜在京口名儒“二孟”先生(孟逢大、孟逢原兄弟)门下,年纪轻轻,但“下笔有奇语”,深得“二孟”先生喜爱,称他是“非凡儿”,一个非同寻常的小孩。
15岁时,陆秀夫和同窗好友郭景星形影不离。两人就读于京口南郊鹤林寺,白天论赋,夜晚谈诗。这个时候,陆秀夫向往成为本朝范仲淹或朱熹一类的人物。
陆秀夫曾写有《题鹤林寺》一诗,回想那段难忘经历。而这首诗,也成为他一生中留存于世的唯一一首诗:
岁月未可尽,朝昏屡不眠。
窗前多古木,**半残编。
放犊饮溪水,助僧耕稻田。
寺门久断扫,分食愧农贤。
这是一个日夜勤奋苦读、不忘参加体力劳动、对劳动人民抱有同理心的少年陆秀夫的自画像。
战事频发,国事日渐不堪,而每个时代都有为那个时代唱挽歌的英雄。属于南宋末世的英雄,慢慢长成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