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治帝国大宋300年的世运与人物 艾公子 > 宋恭帝 大宋幸存者出家为僧(第1页)

宋恭帝 大宋幸存者出家为僧(第1页)

宋恭帝:大宋幸存者,出家为僧

在南宋进入亡国倒计时的时候,不知道朝廷上那些争吵、内斗了大半辈子的衮衮诸公,是否会想起已故诗人陆游(1125—1210)的两句诗: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

朝廷上的这些大人物啊,只管个人仕途升迁,不管国家命运走向,每天在无穷无尽的权斗内耗中,消磨了国家实力,可见误国误民的人,何止是一个秦桧呢?

陆游在世时,南宋的敌人是金朝,而如今,南宋的敌人早已换成了蒙古人。唯一不变的是他的警告和批判,并未过时。

最终,朝廷上的“秦桧们”和荒诞皇帝作的孽,都让三个出身皇家的小孩子以及将被载入史册的英雄烈士承担了。

1274年,4岁的赵?被推上帝位,成为南宋王朝实际上的末代皇帝。

南宋很快就亡了,但赵?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1

宋恭帝赵?即位时,南宋已在风雨飘摇之中。蒙古铁骑打下了四川,基本控制了长江中上游,并开始进逼宋朝的政治核心区域。

4岁的孩子如果还有记忆的话,应该仅能记得朝堂之上来来去去的人影。

这些凌乱的人影中,有一个人叫文天祥(1236—1283)。不知道赵?能不能记起来,但文天祥记住了这个小皇帝的面容,数年后,他们在元大都(今北京)重见,文天祥一抬眼就赶紧说:“圣驾请回。”

当南宋朝廷的精明人四散而去、自求保命的时候,地方官员文天祥却反向而行,组织起勤王义军,保卫江山,保卫临安,成为那个时代最著名的逆行者。

最悲凉之时,临安城内的大宋皇宫,几乎无人来朝,只有文天祥和五六个官员,还伺立在太皇太后谢道清和小皇帝赵?的身边。

随着蒙古铁骑兵临城下,临安城的沦陷已成定局。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蒙古军营谈判。文天祥大义凛然,并不示弱,而是跟元军统帅伯颜争辩起来。伯颜一怒之下,将文天祥扣押下来。

大约10天后,1276年,农历二月初五,南宋朝廷向元军投降,赵?宣布退位。

又20多天后,元世祖下诏,要伯颜押送南宋君臣北上觐见。

当6岁的赵?和他的母亲全氏以及少数侍从,离开临安一路北上前往元大都的时候,南宋的流亡政权还在南方继续抗元。赵?的哥哥赵昰、弟弟赵昺先后被立为帝,象征着南宋血脉未亡,也成为一些忠臣烈士持续战斗的理由。从元军大营中逃跑出来的文天祥,成为南方抗元的一面旗帜,直到1278年年底,在广东海丰一带被元朝将领张弘范俘获。

1279年,宋元最后一战,也就是崖山海战爆发之时,文天祥正被羁押在元军的舟中。在文天祥被押解北上的途中,到处贴满了汉族儒生写给他的“生祭文”,大家都担心他们心目中的文丞相,到了北方以后会招架不住蒙古人的威逼利诱,所以想通过写“生祭文”来敦促他自杀。由于一直被关在船上,文天祥并不知道外部发生的这一切,但他此后的表现,显然没有令儒生们失望。

在元大都,宋恭帝赵?和文天祥的命运,又交织在了一起。

元世祖忽必烈曾让赵?去劝降文天祥。被关在土牢里的文天祥,一见到赵?就伏地痛哭,只说“圣驾请回!圣驾请回!”9岁的赵?看到这阵势,也跟着哭起来,来之前大人教的话全都忘光了。

当年被元军送往大都后,忽必烈封赵?为瀛国公。元朝表面上对投降的南宋君臣礼遇有加,但实际上对赵?等人的猜忌、监视和羞辱从未间断。根据元朝文人陶宗仪的记载,当时跟随赵?、全氏母子北上的宋宫人,为保全贞节不被羞辱,在寓所内自缢身亡,忽必烈知道后,下令将宋宫人的首级悬挂在全太后的寓所前,借机羞辱全太后。

1282年年底,元大都周边叛乱和谣言四起。先是传言真定路中山府(今河北定州市)有人拥兵千人,欲潜入大都营救赵?和文天祥。接着,大都城内发现匿名文书,声称某日以焚烧苇草为号,率兵入城为乱,“文丞相可以无忧矣”。

在这种草木皆兵的情势下,忽必烈听从了朝中杀文天祥的呼声,在最后见了文天祥一面后,于1283年1月下令杀死了南宋最后的傲骨。一些史学家从朝代精神的维度说,文天祥死后,宋朝真的是亡了。

不过,宋朝最后的皇帝赵?并未被杀。在杀死文天祥后,赵?母子以及他的老师、著名诗人汪元量等人,从大都被迁到了上都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闪电河中游一带)。元朝君臣认为,在蒙古人自己的腹地,他们能更好地监管和控制这名前朝末帝。

迁往蒙古腹地后,赵?的命运进入了捉摸不定的状态。

2

历史上关于赵?被发遣到上都之后有关经历的记载,夹杂着传说与真实,显得扑朔迷离。在接下来的叙述中,笔者将会不断引入这些记载,并考辨它们的真实性。

1288年,在正史中消失了数年后,赵?突然被记载了一笔。这条史料是这样的:

(忽必烈)赐瀛国公赵?钞百锭。

元世祖忽必烈赐给赵?一大笔钱。后来,明朝一些史学家据此推断,赵?之前的基本生活保障可能很成问题,估计吃不饱穿不暖。

但在赐钱10多天后,赵?被安排“学佛法于吐蕃”。也就是说,赵?要到西藏出家为僧了。这一年,他18岁,改名“合尊”,在藏传佛教著名寺院萨迦寺为僧。他的母亲全太后同时也被打发,出家为尼,后来悄然离世,几乎无人知晓。

至于赵?为什么会出家,历史上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说赵?降元之后,忽必烈为笼络南宋汉人,将一名公主嫁与赵?为妻。在一次皇帝的宴会上,赵?因醉酒现出“真龙”之形,惊吓到忽必烈,元朝君臣遂密谋除掉赵?。公主听闻后,痛哭流涕向忽必烈求情,赵?为了免于杀身之祸,也自请出家为僧。

这个故事带有太多离奇色彩,当然不尽可信。忽必烈的几个女儿,根据史书记载,无一嫁与赵?。而且,元朝宗室制度,非勋臣世族及封国之君,不得娶公主为妻。赵?作为亡国之俘,绝无可能娶到蒙古公主。但这个故事透露出来的关于赵?的危险处境,则可以认定是真实的。

在上都的5年时间里,赵?从少年成长为十七八岁的青年。这几年间,元朝的政治版图内,仍然不时有暴民造反、宗王叛乱的事件发生。特别是在南宋故土,聚众造反者往往伪称赵宋后人,并以宋朝年号号召起义。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元朝统治者还是民间造反者,都会想到身在上都开平府的那位已经步入青年的南宋末帝。越来越多的奏折递到元朝皇帝忽必烈面前,这些奏折对如何重新处置赵?提出了建议,有的甚至建议直接诛杀,以绝后患。赵?肯定也有所耳闻,知道自身处境的险恶,因此“乞为僧,往吐蕃学佛法”,希望远离上都、远离政治以求自保。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