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似道:被骂了700多年,细思恐极
1259年,钓鱼城一声炮响,蒙古大汗蒙哥的死讯传遍世界各地。
但蒙哥之死并没有阻挡蒙古军南下攻宋的脚步,由蒙哥四弟忽必烈率领的中路军,来到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城外。
蒙哥一死,忽必烈就卷入汗位之争。耐人寻味的是,他并没有立刻班师,而是下令围攻鄂州,说:“吾奉命南来,岂可无功遽还?”也许在他眼中,鄂州不过是囊中之物,拿下此城轻而易举。
可等待忽必烈的是与钓鱼城守将王坚一样难缠的对手。这一仗,一打就是一百多天。
此人带兵抵抗,坚守城池,不仅让忽必烈威风扫地,还差点儿让这个元朝开国皇帝错失汗位。有人说他是庸才,没有金刚钻,偏要揽瓷器活;也有人说他是奸臣,祸国殃民,罪无可恕。
此人,是南宋最后的权相贾似道。
1
鄂州是长江防线重镇,与襄樊同为南宋门户,事关全局。忽必烈十万大军“进围鄂州,中外大震”。
南宋朝廷很慌,召集各路军队、各地义勇支援,前后出军费“缗钱七千七百万,银、帛各一百六万两、匹”。有大臣请宋理宗迁都以避锋芒,打不过咱就跑呗,当年南宋立国时不也是这么干的。
正在此时,贾似道临危受命,被朝廷任命为制置使,派往鄂州主持军务。
贾似道是名将孟珙推荐的军事人才。此前,贾似道担任地方官多年,曾在淮西筑城防御蒙古。晚年的孟珙得知其政绩,便向宋理宗推荐贾似道接任自己京湖制置使一职。贾似道正好也是宋理宗的小舅子,他姐姐贾贵妃生前是皇帝最宠爱的妃子,多少算是关系户。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知道。
贾似道到达鄂州后,一夜之间就在城外修筑了一道木墙。蒙古大军来势汹汹,望着鄂州城坚固的防御工事,一时进退失据。忽必烈在城外生擒了两个宋军俘虏,一打听,才知守城的是贾似道,且宋军“事起仓促,皆非精锐”,城中多为老弱之兵。
此后百余日,宋蒙攻防战异常激烈,鄂州城死伤13000人,却愈挫愈勇,将蒙古大军拒之门外。到了当年冬天,蒙军粮草匮乏,疾病流行,忽必烈仍未能攻克鄂州。他赞叹道:“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我为何没有贾似道这样的人才呢?
4个月内,蒙古十万大军竟然未能攻下鄂州。蒙古诸将心急如焚,士气低落,把气撒在忽必烈重用的南方士人身上,说,如果不是他们向老大建议不可屠城,鄂州早就拿下了。
忽必烈听了破口大骂:“宋军守城的只有一个贾似道,你们带领十万之众不能胜,打了几个月也不能攻下这座城。这分明是你们的罪过,哪里是士人之罪?”最着急的还是忽必烈,他要回北方与其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没时间在鄂州耗,后方拥护他的蒙古大臣也都写信催促他早日北还。
战局在当年闰十一月发生转变。
宋、元史书都记载,贾似道在此时欺君卖国,私自遣使者向蒙军求和,以“割江为界,且岁奉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为条件订立城下之盟,解鄂州之围。
忽必烈同意,撤离鄂州城,回家和弟弟争夺汗位去了。
第二年,忽必烈即汗位,派大臣使宋,贾似道二话不说就把蒙古使臣扣押下来,在真州军营中拘禁了16年。有人说,这是贾似道为了掩饰自己阵前屈辱求和。尽管所谓的鄂州议和并没有形成书面文字。
一个投降派的奸臣形象跃然纸上,与此前四个月,亲临前线与士兵同甘共苦、亲率700精兵突围至黄州指挥作战的所作所为判若两人。
此事蹊跷之处在于,鄂州之围中处于劣势且急于议和的应该是忽必烈。有学者认为,鄂州议和的真实性有待商榷:“蒙军以十万之众不能下一城,无功而返,这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如果将退兵之原因说成是南宋妥协投降,尔后蒙军乃退,这样就可以为失利的蒙军开脱。”(《宋蒙(元)关系史》)
另外,史书中除了此次“请和”,贾似道的表现都不像是投降派。相反,他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
2
“鄂州大捷”后,宋理宗大为感动,说:“吾民赖之而更生,王室有同于再造。”之后,贾似道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入朝执政。
在回朝担任宰相的十五年中,贾似道大权独揽,排除异己。若说他是权臣,这一点似乎毋庸置疑。若说贾似道是奸臣,则有必要了解其执政十五年,为抗蒙实行的种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