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军的船只高大、结实、船速快,而金军水师“船底阔如箱,极不稳”。宋军的艨艟往来如飞,横突乱刺,将金军船队一分为二,又以霹雳炮轰击。霹雳炮是宋军抗金时发明的秘密武器,“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堪称一大杀器。
宋军见漫江碧波浩**,金军百舸争流,起初有些动摇。当一些金兵的先锋部队登陆南岸时,就连军中出了名的猛人时俊也不敢贸然出击。
虞允文此时也不再文绉绉,亲自到阵中训斥时俊:“你胆略过人,威震四方,怎么现在站在阵后像个小女人一样?”时俊勃然变色,大吼一声,手持双刀冲锋向前,宋军将士大受鼓舞,“士皆殊死战,无不一当百”。
对金军形成强烈心理冲击的,还有在采石矶周围登高观战的当地民众,无论战况如何激烈,他们都驻足不动,为宋军呐喊助威,形成壁立千仞之势,连绵十数里不断。天色渐暗时,虞允文又派出一支300人的疑兵,从山后摇旗击鼓杀出,金军以为宋军援兵已至,纷纷败逃。
这一日,虞允文指挥的宋军“歼敌四千余人、万户二人,俘生女真五百人、千户五人”。完颜亮恼羞成怒,将金兵“不死于江者悉敲杀之”。虞允文料定金军明日必会再来,决定一鼓作气,连夜派船队封锁金军船队唯一入江口杨林渡口,截断金军归路。次日,虞允文再挫金军,烧毁金军全部战船300余艘。
此战后,宋金两军形势逆转,完颜亮不得不撤出采石一带,转而向扬州进军。
正当完颜亮南征时,后方统治集团却进行了一场政变,女真贵族联合起来,将这位不得人心的海陵王赶下台。金东京留守完颜雍,在2万名女真将士的拥戴下即位称帝。正在南方作战的金兵纷纷倒戈投靠新皇帝,“将士自军中亡归者,相属于道”。
宋军士气正盛,金兵人人厌战,战争狂人完颜亮却不在乎后院起火,还醉心于对南宋的征服,甚至孤注一掷,在军中下令:“三日内若无法渡江,尽杀诸将。”十一月廿七日,一些心怀不满的金军将士发动兵变,将完颜亮缢杀。一场持续两个月的战争就此逐渐平息。
关于采石之战的真实规模,史学界多有争议。史书评论说:“昔赤壁一胜而三国势成,淮淝一胜而南北势定。允文采石之功,宋事转危为安,实系乎此。”也有人认为,采石之败并未对金朝造成致命影响,金军损失的兵力总共不超过4000人,因此宋军才会有之后的符离之败。
无论如何,虞允文指挥的关键一战确实拯救了南宋。一旦采石失守,长江防线崩溃,金军**江南,后果不堪设想。
带病上阵的将领刘锜,在见到虞允文后就自惭地说:“朝廷养兵三十年,我辈一技不施,今日大功乃出于一儒者,我辈愧死矣!”
4
正如何忠礼教授所说,虞允文以文官的身份仓促指挥此次战役,夺取的战绩却远远超过南宋的其他大将,也反映出了南宋绝大多数将领的腐败与无能。
虞允文和金军打过仗,最清楚宋军的劣势。采石大捷之后,虞允文在十余年间几度升任宰相,出任地方大员,针对军事弊政进行种种改革,可他将面对的,是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甚至主战派不同派系之间的争斗,将虞允文裹挟其中,让他心力交瘁。
采石之战后,虞允文任川陕宣谕使,与名将吴璘共谋经略中原之计,乘金国朝局不稳之际,收复了陕西部分失地。
宰相史浩等保守派却以“弃鸡肋之无多,免狼心之未已”为由,要求西线宋军放弃陕西之地,退出新收复的三路十三州。吴璘仓促撤退,被金军袭击,死伤惨重。虞允文前后上疏15道,反对弃地之说,认为坚持抗金、收复失地才是“天地之大经,《春秋》之大义”。
另一个宰相汤思退人如其名,也主张弃地求和,想要东线宋军放弃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海(今江苏连云港)、泗(今江苏盱眙)四州。虞允文连连上疏反对,力求保住关乎上游之存亡的唐、邓二州,却被诬蔑为“大言误国,以邀美名”召回朝中。
作为主战派的代表,虞允文在其政治生涯中遭受了太多抨击与谩骂。
虞允文的政敌们批判他是“轻薄巧言之士”,“其实无能,用著辄败,只志在脱赚富贵而已”,将他的北伐理想说成贪图功名的小人行径。
虞允文当然不是“轻薄巧言之士”,相反,面对别人的诋毁,他以德报怨,颇具君子之风。
有一次,虞允文调任临安,同行者有人盗取虞所注《新唐书》献给当时宰相。读书人的事,能叫偷吗?那人怕虞允文报复自己,竟然恶人先告状,处处说虞允文的坏话。后来,虞允文拜访夔州知府沈该。闲聊之时,沈该提起这个偷书小人,虞允文却对此人赞不绝口。沈该不解,说:“这个人到处诋毁你啊。”虞允文说:“他什么都好,只是喜欢骂人而已。”沈该听罢,嗟叹再三,佩服虞允文高风亮节。
5
宋孝宗即位后,这个新君早有出兵北伐、报仇雪恨之心,倒是和虞允文很合拍。但宋孝宗急于求成,在隆兴元年(1163)就大胆起用老臣张浚,借着朝野上下抗金热情高涨,乘胜追击,出师北伐。
可这一战,宋军在符离“一夕溃败”,换来了“隆兴和议”。南宋仅仅在名义上挽回一丝尊严,每年仍需输送岁币银、绢各20万两、匹,并割地予金。
隆兴和议后,宋孝宗不甘心失败,大力提拔抗金官员,尤其是以曾经取得采石大捷的虞允文为宰相。他与虞允文相约:“丙午之耻(靖康之耻),当与圣相共雪之。”
乾道八年(1172)送虞允文前往四川整军备战时,宋孝宗特别赐给虞允文以家庙的祭器,以示宠遇。
一年后,1173年,宋孝宗再度手诏虞允文,催促虞允文一起出兵北伐,但虞允文注意到北方金国政治稳固、国力强盛,便规劝宋孝宗要“相时而动”。宋孝宗对此非常不满,认为虞允文是在敷衍辜负他的期望。
虞允文的抗金思想与宋孝宗不同,他既不像此前秦桧一味屈辱求和,也不像张浚盲目挥师中原,而是主张积极备战,以待良机,在财力和兵力充足之后再出兵。虞允文此后两次受命治蜀,准备北伐之事,都以治兵和理财为主。
宋孝宗始终沉不住气,他对虞允文说:“若西师出而朕迟回,即朕负卿;若朕已动而卿迟回,即卿负朕。”虞允文治蜀多年,却不提出兵之事,宋孝宗对此颇为不满。
实际上,虞允文从来不曾辜负宋孝宗的信任。在蜀地,虞允文在民间募人耕作,囤积军粮,赈济数十万流民;在军中裁汰老弱,精简军费,惩治贪污之风;他选拔良将,还整顿川陕马政。这些举措全是为了“植根本,固富强,待时而动”,正是吸取隆兴北伐的惨痛教训。
淳熙元年(1174),为北伐大业殚精竭虑的虞允文积劳成疾,出师未捷身先死。宋孝宗还在埋怨虞允文迟迟不肯出兵,不愿给他加谥号。
一直到虞允文去世三年后(1177),宋孝宗在一次大规模阅兵检阅虞允文生前训练成军的部队时,才惊喜地发现这支军队仪容整齐、都是年少健壮之人,终于恍然大悟:“之前虞允文进行裁汰之法,如今才见成效。只谈采石一事,也是奇绝。”随后下诏追赠虞允文为太傅,赐谥号“忠肃”。
遗憾的是,虞允文去世后,朝中主和派东山再起,再加上辅弼无人,宋孝宗逐渐失去北伐的斗志,忘记了与虞允文共雪靖康之耻的约定。
虞允文不曾辜负时代,只是在那个时代说真话,做实事,他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