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治帝国大宋300年的世运与人物 艾公子 > 第四章 党争黑洞(第1页)

第四章 党争黑洞(第1页)

第四章 党争黑洞

欧阳修:一代精神领袖,被**传闻击垮

在历史与现实中,打击对手最好用也最阴险的一个手段,就是制造并传播绯闻。

1

1067年,61岁的欧阳修,遭遇了一生中最大的绯闻。

御史蒋之奇上疏,揭发欧阳修与儿媳吴氏有染。蒋之奇的用词是“帷薄不修”。古代称帐幔为帷,竹帘为薄,以帷薄分隔内外,由此引申,将家庭男女**委婉地称为“帷薄不修”。但这文绉绉的四个字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北宋政坛炸开了,一时中外骇然。

当时,宋神宗刚继位,对这件朝廷上议论纷纷的**案迟迟没有表态。毕竟涉及闺门隐私,朝中也没有人出来替欧阳修申辩。大家都在观望。

欧阳修身居高位,时任参知政事。面对意欲让自己身败名裂的举报,他一刻都不能忍,连续给宋神宗上了几道奏折,请求皇帝一定要彻查清楚。他的奏折,言辞悲愤,痛彻肺腑。随手摘几个句子,供读者意会:

“(蒋)之奇所诬臣者,乃是非人所为之大恶,人神共怒,必杀无赦之罪。传闻中外,骇听四方”——我被诬告的这个罪名,它不是人干的事啊,人神共愤啊;

“横被小人诬以禽兽不为之恶”——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竟然被人诬告禽兽不为之事;

“若实有之,则必明著事迹,暴扬其恶,显戮都市,以快天下之怒。若其虚妄,使的然明白,亦必明著其事,彰示四方,以释天下之疑”——这事一定要查清楚啊,坐实了,请公开处决我。如不实,请即刻恢复我的名誉;

“臣必不能枉受大恶之名,当举族碎首,叫天号冤,仰诉于阙廷,必不能含胡而自止”——我不能忍受这样的大恶之名,整个家族一定死谏到底,请求朝廷彻查此事,绝对不能含混了事;

“至如臣者,若实有之,则当万死。若实无之,合穷究本末,辨理明白,亦不容苟生”——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我不怕死,就怕背着污名苟且偷生;

……

看到欧阳修这些撕心裂肺、泣血哀告的文字,你就知道,一个以名节为立身之本的士大夫,面对人神共愤的**传闻,他的内心基本已经崩溃了。这种事情,不论真假,一经传播,被举报人的名节已经遭受到了不可逆的严重侮辱。

看来,举报者不仅要终结欧阳修的政治生命,更要剥夺他作为那个时代精神领袖的地位啊。

2

这起绯闻,不仅对欧阳修,对整个北宋的影响都很大。

我们知道,范仲淹是宋初士大夫的一个精神榜样。欧阳修比范仲淹大概小18岁,起初跟着范仲淹搞庆历新政,很认同范仲淹的为人,由于范仲淹在1052年去世,慢慢地,欧阳修逐渐成长为新的精神领袖。

欧阳修通过提拔、举荐人才,成为宋代最知名的伯乐,经过他的荐才,影响了仁宗朝以后整个北宋的政治、文化格局。比如:司马光、吕公著后来是旧党领袖,都官居宰辅;王安石、吕惠卿是新党领袖,是宋神宗朝新法的两任主导者;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是政坛、文坛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些人尽管政见不一,甚至对立,后来围绕变法还掐得死去活来,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标签:都是欧阳修举荐过的人。

欧阳修以宽大的容人之量,对公不对私,对事不对人,抱着为国家选拔一流人才的初衷,举荐过很多跟他本人不对付的人才。这是他的过人之处,他也因此赢得士大夫群体的认可。

苏轼说:“欧阳子,今之韩愈也。”这句话没有吹捧的成分,欧阳修在世时,确实被当成了“当代韩愈”和“一代宗师”。欧阳修在1060年官拜枢密副使,次年又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官居高位的一个主要原因,正是他作为“当代韩愈”的崇高声望。

史书记载,宰相韩琦曾多次向宋仁宗推荐欧阳修,但宋仁宗都不用。直到有一次,韩琦这样对宋仁宗说:“韩愈,唐之名士,天下望以为相,而竟不用。使愈为之,未必有补于唐,而谈者至今以为谤。欧阳修,今之韩愈也,而陛下不用,臣恐后人如唐,谤必及国,不特臣辈而已,陛下何惜不一试之以晓天下后世也?”意思是,韩愈在世时声望很高,但唐朝不用他为相,导致皇帝被骂到现在;欧阳修是“当代韩愈”,如果不用他,我怕陛下也会被当代和后世责骂啊。

宋仁宗向来爱惜名声,听完心头一惊,当场就点头,起用欧阳修为参知政事。

苏辙在给恩师欧阳修的贺词中说,古人才位难并,建立一流事功者如陈平、裴度,“不文”,能写一流文章者如韩愈、贾谊,则“不遇”,只有欧公名位双全,“位在枢府,才为文师,兼古人之所未全,尽天力之所难致。文人之美,夫复何加”。

欧阳修凭借崇高的声望,抵达当时政坛、文章、道德各个领域的顶点,古今罕见。

但是,当一个人成为英雄,成为偶像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人在酝酿着负面信息,大家都想看到英雄和偶像的倒掉。

3

污名化英雄和偶像的手法很多,本人有瑕疵的、不完美的,就整他本人;本人完美、无瑕疵的,就整他的亲属。这些手段,我们天天见得到,不陌生。

欧阳修本人,在当时人看来,就有一些瑕疵。

他为人富于正义**,说话特别直,很容易得罪人。1036年,在他30岁的时候,因为范仲淹上疏针砭时政被宰相吕夷简贬出朝廷,欧阳修挺身而出,斥责谏官高若讷在这种时候不仅不仗义执言,竟然还私下诋毁范仲淹,简直不知“人间有羞耻事”。结果,欧阳修自己也被贬到偏远的夷陵(今湖北宜昌)去了。

后来,欧阳修自己做了朝廷谏官,用现在的话说,叫“动真碰硬”,参倒了70多个官员,也树立了无数敌人。

敌人一多,每天就有一堆人拿着放大镜在他身上找虱子做文章。

偏偏欧阳修个性风流放逸,特别是年轻时,狎妓,写艳词,人生丰富多彩。虽然亲近歌妓、宴饮游乐、不拘小节、写写艳词,这些在宋代都是一时风气,算不上多大的黑料。但是,得看什么人做,人家柳永做这些事,大家都觉得太正常了,可你欧阳修是士大夫的精神偶像,当代韩愈啊,大家都希望你谨言慎行,做一个板着脸的正人君子啊,你怎么能够内心住着一个柳永呢?

当时有很多人在这一方面就看不惯欧阳修,说他修身的功夫没做好。而他曾经的风流,就成了对手从私生活上攻击他的一个入口。

在61岁被御史蒋之奇举报与儿媳**之前,欧阳修就已经遭遇过一次**传闻。

1045年,欧阳修39岁。那年,他参与的庆历新政宣告失败,范仲淹等人被贬,欧阳修上疏为范仲淹辩解,遭到忌恨。恰在此时,发生了“张甥案”,反对者攻击和搞臭欧阳修的机会来了。

欧阳修的妹妹嫁给一个叫张龟正的人。张龟正的前妻生有一女,张龟正死后,这个女儿才7岁,就跟着继母,即欧阳修的妹妹,投奔了欧阳修。这个外甥女(张甥)长大后,嫁给了欧阳修的堂侄,后来跟堂侄家的仆人私通。奸情暴露后,案件在开封府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不排除受人指使,张甥突然说,自己未嫁时曾和欧阳修有私情。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