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那个写《爱莲说》的人
我相信,每一个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国人,基本都能背诵一篇题为《爱莲说》的短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此文仅有119个字,却成为千年来的传世经典,跟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样,都是中国文学传播史上的奇迹。
然而,很多人能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脱口而出,但对它的作者是谁却要好好想一想。
很多人知道它的作者叫周敦颐,却不知道周敦颐除了写过《爱莲说》还干过什么。
若生在当代,周敦颐绝对属于“歌红了人没红”的那种明星。
但周敦颐不是歌星,也不是文学家,他的真实身份是一个开山宗师,他的思想至今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1
周敦颐是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生于1017年,出生时并无任何祥瑞异象。在他出生的年代,北宋已立国逾半个世纪了,亟需重建一套新的思想体系,以应对新的历史时期。
宋代之前是纷繁变乱的五代十国,那个乱世被宋人描述为人心离散,价值错乱,道德崩溃。而乱世的出现,除了现实的政治、经济等因素之外,思想坍塌并失去了维持社会稳定的功能,是更为根本的原因。
宋朝立国后,几代士人都在寻找维持人心和社会平稳的思想资源。
周敦颐长大后加入了寻找的行列,并最终脱颖而出,成功构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经过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等人的发扬而成理学,成为此后近千年主导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主流思想。
但周敦颐的一生并不如意。
他最早显现出来跟别人不一样之处,是在14岁那年。他征得父母同意,带着简单的生活必需品,以及许多书本,在一个仆人的陪同下,跑到了离家数十里外的月岩,在孤冷的岩洞中读书思考。这件事,后来被称为“月岩悟道”,是周敦颐思想升华的滥觞。
一年后,周敦颐的父亲病逝。15岁的少年只能跟着母亲投奔在京城开封做高官的舅舅郑向。
郑向很喜欢这个聪慧的外甥,指点他攻读经史。后来,朝廷给予郑向一个恩荫子弟入仕的机会,郑向没有推荐自己的儿子,而是推荐了外甥周敦颐。
又五年后,舅舅和母亲相继病逝。
在为母亲守丧期间,20岁出头的周敦颐已经颇有名气。比他大28岁的范仲淹专程到周敦颐读书的鹤林寺,跟他交流思想。少年王安石则三次慕名前往拜会周敦颐。
这些人,还有欧阳修、苏轼、曾巩等,年龄跨度相差大约半个世纪,都是北宋第一流的人物。面对时代的根本命题——如何重建一套安稳人心的思想体系,也各自作出了努力。最后却是官职最为卑微的周敦颐,最好地完成了这项使命。
2
在古代,人们评价一个官员的标准,在于他的德行和作为,而不在于官职大小。因此,周敦颐虽然官职不大,但政声很响。
他一生为官三十余载,辗转湖南、四川、江西、广东等十来个州县,留下为官的足迹。不过,跟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官至宰执、有机会推行自身理念的大政治人物相比,周敦颐一生做的都是地方小官。最大的官职,也就是做到广东的提点刑狱而已。
这可能跟周敦颐不是科举出身,而是凭借恩荫入仕有关。
尽管周敦颐在每个地方做官的口碑都极佳,但他的升迁极为困难。1040年,周敦颐服完母丧,被派往洪州分宁县(今江西修水)任主簿,做一个低级的事务官。一到分宁,年轻的周敦颐就解决了一起陈年旧案,当地人很惊讶,交口称赞:“老吏不如也。”
很快,他被推荐做南安军(今江西大余)司理参军。有个人犯了罪,但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是个酷吏,想将此人判死。所有人都不敢跟王逵争辩,只有周敦颐不怕,依法力争。
王逵不听,周敦颐当即决定弃官而去:“这样的官有什么可做的!杀人以媚上,我干不了。”王逵这才领悟到自己的霸道,改正了作风,后来还推荐周敦颐做了郴县县令。
在南安,周敦颐有个上司叫程珦。程珦见周敦颐气貌非凡,一交谈,便知此人学问不得了,随即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拜其为师。这两兄弟便是后来的理学大儒程颢、程颐。
周敦颐每到一地,都勤勉为官,从不以官小而懈怠,而且,他为官清廉得惊人。
1054年,他任知州于洪州南昌,日夜操劳,终至大病一场,甚至“假死”过去。好友潘兴嗣赶来为他料理后事,看到他整个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箧,钱不满百”,清贫得让人掉泪。
好在周敦颐昏死了一日一夜后,又奇迹般地苏醒过来,不然宋代的理学要怎么发展还是个未知数,而我们也铁定读不到《爱莲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