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文治帝国大宋300年的世运与人物 艾公子 > 宋真宗 失了体面的皇权(第2页)

宋真宗 失了体面的皇权(第2页)

但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凡事有正必有反,过分“崇文”的宋真宗喜欢安逸。对此,宋真宗在当太子时的老师、后来官至宰相的李沆就看得很清楚。

李沆做宰相时,王旦担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当时因为用兵西北,宰相们要到天黑才能吃饭。王旦有一次叹息说:“我们这帮人怎么才能坐致太平,悠闲自得呢?”

李沆则说:“稍微有些担忧辛劳,足以作为警戒。将来四方宁静,国家未必没有大事发生。”

当时,契丹在经历与宋多年的战争后进行和亲,王旦询问李沆此事如何,李沆又说:“好是好,然而边疆的忧患停止后,恐怕皇上渐渐产生奢侈放纵的想法。”

李沆经常拿一些四方水旱、盗贼之事上奏宋真宗,但王旦认为这些琐事不值得上报劳烦宋真宗处理。李沆是太子宾客出身,深知宋真宗从小长在皇宫、不知四方艰辛,他对王旦说:“皇上年轻,应当让皇上知道四方的艰难。不这样,皇上血气方刚,就会大加留意声色犬马之事,那么动土木、兴甲兵,向宗祠求福等事就会发生了。我年老了,等不到看见这些,这是参知政事你将来的忧患。”

在对待辽国的问题上,李沆更是认为不可与敌讲和,他曾对王旦说:“我死后,你一定会做宰相,切记不要同敌讲和。我听说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恒亡,如果同敌讲和,从此以后国家武备废弛,必然多事了。”

宰相李沆的远见,副宰相王旦当时并不以为然,一直到多年以后宋真宗荒废政事、大搞“东封西祀”、营造宫室,他才体悟到当初李沆的睿智。

而在北宋与辽国讲和的澶渊之盟后,武备废弛的北宋君臣,也将在一百多年后的靖康之变中,深刻体悟到李沆的远见卓识。

3

1004年,在后世被称为“圣相”的李沆病逝,也就是这一年,辽国再次大举南下。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丧失了北方的屏障燕云十六州,此后契丹经常沿着华北平原南下入侵。而1004年的这次南侵,辽国的20万大军更是**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距离北宋首都开封仅仅数日路程之遥。

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开封城内震动,参知政事王钦若甚至主张迁都金陵(今南京)避祸,而作为国防部副部长的枢密副使陈尧叟则主张迁都成都。从小长在皇宫、只知读圣贤书的宋真宗惶恐不安,不知如何是好,当时朝内大部分人主张迁都避战,只有同为参知政事的毕士安和集贤殿大学士寇准等少数人坚决主战。

寇准当着主张迁都的参知政事王钦若和枢密副使陈尧叟的面,故意假装不知地说:“是谁倡议陛下迁都避战?这些人当杀无赦!如果陛下御驾亲征,那敌军势必将战败而逃。我们有必胜的把握,为何要抛弃祖宗和太庙,跑到蜀地这样偏远的地方去避祸呢?如果人心崩溃,敌人乘虚而入,天下还能保得住吗?”

在寇准的力请和坚持下,宋真宗不得已决定御驾亲征以振奋军心,当时,面对“急书一夕五至”的军事形势,宋真宗惶恐不已,不断逼近的辽军,让他更加疑虑。这时,又有人劝说宋真宗到金陵避祸,寇准则再三坚持,并提醒宋真宗说,进则士气倍增,退则万众瓦解。

当时,澶州分别在黄河两岸建筑北城和南城,宋真宗勉强抵达黄河南岸后不愿再渡河北上,寇准力请渡河鼓舞军心,但宋真宗犹豫不决,于是寇准出来对禁军大将高琼说:“太尉您承蒙国家厚恩,今日打算报答国家吗?”高琼也是愤慨不已,说:“国家临危,理当效死!”

于是,寇准与高琼一起返回面奏宋真宗,力请渡河鼓舞军心。高琼说:“宰相(寇准)主战,实乃良谋。禁军将士的父母妻子都在京师(开封),如果陛下您要迁都逃往江南,禁军恐怕将会发生动乱。”

紧接着,高琼奏请宋真宗立刻动身,渡河北上。此时,一旁的枢密院事冯拯高声呵斥高琼无礼,高琼则愤怒地反驳说:“你只会写文章,官做到两府大臣。眼下敌兵向我军挑衅,我劝皇上出征,你却责备我无礼。你有本事,为何不写一首诗使敌人撤退呢?”

高琼与寇准立刻命令卫士将宋真宗的车驾转向澶州北城前进。到了黄河岸边时,探马飞报辽军势盛,宋真宗非常惧怕,迟疑不进。于是高琼奋力驱赶禁军将士,几乎是裹挟着将宋真宗的车驾驱赶过了黄河的浮桥,直抵黄河北岸的澶州北城下。接着,寇准和高琼又力请宋真宗全副仪仗登上澶州城墙鼓舞军心。当宋真宗出现在城墙后,澶州“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在象征性的巡视后,宋真宗又迅速撤回到黄河南岸的澶州南城,但寇准则继续留在澶州北城督战。宋真宗几次派人探视寇准的举动,当得知寇准在澶州北城上从容喝酒下棋,表现得胸有成竹时,宋真宗才逐渐定下神来。

当时,辽军二十万大军虽然迅速挺进到了黄河北岸,但后方的几乎所有重要城池仍然为宋军控制,孤军深入、后路有可能随时被断的辽军开始心生不安,就在此时,宋军又以伏弩射杀了辽国大将萧挞凛,使得辽军士气越发低落,于是,双方决定转而议和。

本来就畏惧战争,甚至想迁都避祸的宋真宗听说辽国愿意议和,马上派出七品小官曹利用前往同辽军谈判,随后双方基本议定辽军退兵、宋军则每年赔偿辽军银、绢来促成和谈,在前往议定最终条款前,曹利用向宋真宗请示最多给辽国每年赔偿多少银、绢,宋真宗犹豫过后说:“必不得已,一百万(银、绢)亦可。”

寇准在一边不便当面反驳,遂在曹利用面奏出来后迅速追了上去,特地叮咛曹利用说:“陛下虽有百万之约,但你去交涉,如果答应所给银、绢超过三十万,那你就提人头来见我!”

经过反复谈判,最终,担心退路被截的辽军答应议和退兵,而宋辽则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这比五代十国时,后晋皇帝石敬瑭在契丹前自称儿皇帝有所进步,但同时,宋朝则必须向辽国“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曹利用返回面奏宋真宗时,宋真宗刚好在吃饭,于是先派宦官出来问跟契丹许诺赔偿多少银绢,曹利用认为这是军国机密,坚持要面奏皇帝,在被宦官追问得没办法后,曹利用只得伸出三根手指示意。

宦官误以为是三百万银绢,返回奏报,宋真宗吓了一跳,连忙说:“太多了,太多了。”但过了一会儿又自我安慰说,“能把事了了,也还行。”

随后,曹利用进入面奏,当得知赔偿款为三十万银绢时,宋真宗顿时如释重负、转忧为喜说:“才三十万,这么少。你很会办事,你很会办事!”随后,宋真宗重赏了曹利用。

在宋真宗抵达澶州十天后,1005年1月,宋辽双方在澶州城下达成了澶渊之盟。尽管对于宋朝来说显得屈辱,但这也结束了自979年宋太宗第一次北伐辽国以来,双方持续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

与巨额的军事开支(三千万)相比,每年三十万银绢的岁币赔偿,极大减轻了宋朝在北方的军事负担。而通过与辽国的边境(榷场)贸易,宋朝不仅赚回了比岁币更多的钱,而且通过茶马互市贸易,在经济上开始制衡辽国,此后双方维持了长达一百一十多年的和平,使得宋辽边境“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干戈”。

热门小说推荐

小阁老
三戒大师小阁老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