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人,自然是赵普。
作为见证赵匡胤兄弟起家过程的权贵,赵普虽然越来越专横,但却始终处处维护赵匡胤的皇权。而这也是尽管赵普越来越蛮横,赵匡胤却仍然忍着他的原因。
北宋建立后仅仅三年,乾德元年(963),赵匡胤提出让66岁的宿将、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来担任禁军的名义统领,没想到赵普却极力反对,因为符彦卿正是赵光义的岳父。对此赵匡胤说:“卿苦疑彦卿,何也?朕待彦卿厚,彦卿岂负朕耶。”
对此赵普反问:“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柴荣)?”
一席话说得赵匡胤黯然无言。
随着赵光义在朝中势力的崛起,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其地位已经难以撼动。而在满朝文武大臣都无人敢于出面制衡、打压晋王势力的背景下,不像汉高祖刘邦和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那样大开杀戒,赵匡胤多少都有点兄弟情深,在这方面,他就像唐高祖李渊一样难以决断。而最终,这又将酿成一场不亚于玄武门之变的宫廷血案,尽管在表面上看似乎温和许多。
虽然赵普是唯一敢于制衡晋王势力的权臣,但赵普本人也是越来越不靠谱。到了开宝六年(973),就在吴越王给赵普送来十瓶金子被赵匡胤无意中当场撞破之后,赵普又跟枢密使李崇矩结下婚约,准备让赵普的儿子赵承宗迎娶李崇矩的女儿为妻。
而枢密使是什么?是可以调动禁军、掌管天下军权的重职,与宰相文武并立。想当初赵匡胤为了打压武将专权,特地拔高枢密使的地位,使得将、权分离,而皇帝则可以通过控制枢密院和枢密使,来直接掌控天下军权。但眼下,作为控制政权的宰相,赵普竟然与控制军权的枢密使李崇矩私下联姻,政权与军权会合,这意味着什么?这分明触及了皇权的至痛点,于是,雷霆大怒的赵匡胤下令,将赵普贬到地方担任河阳三城节度使。
赵普的被贬黜和失势,意味着北宋朝堂中唯一可以制衡晋王赵光义的势力也消失了。
除了皇帝之外,晋王已经一家独大、尾大不掉了。
6
赵普被贬的这一年(973),赵匡胤还有三年可活。
赵匡胤当然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但他很明白,开封城中,已经处处是弟弟晋王赵光义的势力,于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北宋开宝九年(976)四月,赵匡胤率领群臣先是到洛阳祭拜,然后突然宣布:他要迁都洛阳,最终指向是迁都长安。
当然他不会说出来,他的根本着眼点,是离开开封。
在洛阳举行祭祀仪式后,赵匡胤公开向臣子们宣布。开封是四战之地,从北方南下的游牧民族,三四天时间就可以沿着(华北)平原直逼开封城下。为了拱卫京师,五代各国以及北宋都在开封设置重兵,以致天下冗兵、百姓税赋沉重,而洛阳和长安具有山川拱卫之险,是历朝历代的首都重地。
当时长安多年来因为河道荒废、漕运艰难,加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不具备立都的条件,所以赵匡胤提出先迁都洛阳。因为洛阳北临黄河、漕运便利,南有嵩岳,东有虎牢、成皋,西控函谷,“河山共戴,形势甲于天下”。
洛阳的地理地形当然比开封好,但是赵匡胤没有说出来的另一个原因,是当时洛阳的控制者,是赵匡胤的儿子、皇四子赵德芳的岳父焦继勋。也就是说,如果迁都洛阳,不仅可以摆脱赵光义势力密布纵横的开封,还可以间接扶持自己的儿子,巩固赵匡胤自己的势力。
为此,效忠赵光义的禁军将领李怀忠直接抵触说:“开封漕运便利,供馈无阙,若留在洛阳,谁会和您一起挨饿?”
接下来,赵光义又出面阻拦,“叩头切谏”。赵匡胤一方面为了掩饰,另一方面又指出开封作为首都的战略缺点,说:“计划迁都洛阳,进而迁都长安,是为了占据有利地形,拱卫首都而去冗兵。”
赵光义对此回应说:“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
早已在开封定居多年,不愿离开安乐窝的群臣们也跟着起哄说:“在德不在险!在德不在险!”
无奈之中,赵匡胤只得仰天长叹说:“患不在今日,自此去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赵匡胤当然不会想到150年后的靖康之变(1127),女真人果真迅速南下灭亡北宋。或许他当时心中,还在盘算着日后继续迁都洛阳的事宜。
但弟弟赵光义早已看出了端倪,他不会再给哥哥赵匡胤机会了。
就在洛阳之行6个月后,北宋开宝九年(976)十月,宋太祖赵匡胤在跟弟弟赵光义一起喝了一顿酒后,神秘暴毙。
“斧声烛影”中,赵光义最终登基上位,是为宋太宗。
赵光义死后,北宋的帝位,一直在他这一脉传承,但没想到的是,靖康之变后,北宋皇室几乎被金兵掳掠一空,赵光义的子孙几乎被一扫而光。
在此情况下,宋徽宗的第九子、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仓皇登位,是为宋高宗,在南宋初期的乱世中,宋高宗年仅3岁的亲生儿子赵旉,在苗刘兵变后受到惊吓而死,此后,宋高宗一直没有生育。
或许是感觉到了一种天意,最终,宋高宗赵构特地从民间挑选了赵匡胤的第七代孙,也就是莫名其妙死去的秦王赵德芳的六代孙赵伯琮(后改名赵昚)进行抚养,并立为太子。这,就是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孝宗。
从宋孝宗开始一直到南宋灭亡,南宋的皇位都是由赵匡胤一系的子孙继承的,冥冥之中,历史又反转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