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篇
第一章 皇帝的失眠症
做了开国皇帝后,赵匡胤失眠了
1
陈桥兵变以后,宋太祖赵匡胤失眠了。
尽管兵变成功,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帝,可他却经常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他经常大半夜睡不着,跑去敲大臣的门聊天,搞得有些重臣睡觉都不敢脱衣服,担心皇帝突然半夜来访。
这种失眠持续了一年多,越来越严重,于是有个侍卫向赵匡胤进献了一把能够隐藏在手杖里的宝剑,希望皇帝能睡得安稳一点。
可他还是睡不着。
于是,就在陈桥兵变的第二年,建隆二年(961)七月初九,这一天,赵匡胤叫来助他兵变的石守信等禁军大将一起喝酒。酒酣耳热之间,赵匡胤又开始吐槽他的失眠症很严重:“要不是你们,我也当不上这个皇帝,我每时每刻都念着你们的功劳,但当皇帝也很不容易,我没有一个晚上睡得好觉啊!”
作为曾经与赵匡胤结拜过的“义社十兄弟”之一,石守信等大将蒙了,问:“为什么?”
赵匡胤说:“这有什么难猜的,我这个位置,谁不想坐啊?所以我才睡不好啊!”
哎呀,石守信等人赶紧跪拜表忠心:“今天命已定,谁敢复有异心?”
失眠的赵匡胤又说:“你们是很忠心,可万一哪天也有人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这可怎么办呢?”
闹了一年多,这些大老粗武将才搞明白,原来赵匡胤失眠是因为这事,于是赶紧磕头求皇帝大哥指条明路。趁着酒劲,赵匡胤似醉非醉地说:“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第二天,石守信等人纷纷上书请求辞职。在陆续收回兵权以后,赵匡胤终于难得地睡了个好觉。
2
可他的失眠症并没有完全好。
这一天,赵匡胤又跟作为自己秘书出身的赵普聊天,他说:“我还是睡不着啊,因为卧榻以外,都是别人的地盘!”
尽管在陈桥兵变当年,赵匡胤就平定了忠于后周的昭义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的反攻,但是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走马灯似的换了13位皇帝,除了内乱之外,外患更是严重,北有虎视眈眈的契丹和北汉,南有南唐、后蜀等十国政权。如今既已“杯酒释兵权”成功“安内”,但如何“攘外”这个问题,北宋还没有解决好。
由于赵匡胤经常突然到访,所以赵普每次退朝,并不敢随便换衣服。有一天傍晚,开封城中大雪,赵普以为皇帝不会来了,正准备宽衣解带,突然传来皇帝御驾已到。赵普急忙出门,这才发现赵匡胤站在风雪中。不仅如此,赵匡胤还约来了弟弟晋王赵光义。
于是,赵匡胤、赵光义、赵普三个人一起在赵普家中烤肉吃。赵普的妻子敬酒,赵匡胤还称呼她为嫂子。在这雪夜密谈之中,赵匡胤提出了如何平定南北各国、统一天下的问题。
早在后周时,名臣王朴就曾经向后周世宗柴荣献出《平边策》,指出应该先南后北,先击取南唐、后蜀、南汉等较弱小的南方各国,然后再北攻北汉、契丹,夺回当初被后晋割让的幽云十六州。
但在柴荣南下夺取南唐的江北淮南十四州后,北汉与契丹不时勾结南下犯边,为此,柴荣不得不转而先北后南,夺取了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和易州(今河北易县)。尽管柴荣中途重病被迫撤兵,随后不治身亡,留下千古遗憾,但他的南北武功,还是给北宋留下了丰厚的政治遗产。
作为有统一天下之志的君主,柴荣没完成的大业,赵匡胤作为北宋的开国皇帝,自然耿耿于怀。自中唐时期安史之乱(755—763)爆发造成的政治遗祸,藩镇割据在唐末愈演愈烈,最终在907年朱温篡唐自立以后,演变成了五代十国的纷乱复杂局面。作为继往开来者,赵匡胤必须直面这一问题。
赵普虽然读书不多,但对于前朝名臣王朴提出的“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还是了然于心,于是,他向赵匡胤同样提出了“先南后北”的策略。吃着烤肉、喝着热酒,赵匡胤含笑点头说:“我的心意正是这样,特地来试试你罢了。”
君臣“雪夜定策”,厉兵秣马。北宋乾德元年(963),赵匡胤先是出兵平定了割据湖北的荆南和割据湖南的武平两个藩镇;乾德三年(965),北宋又攻灭后蜀,平定四川;开宝四年(971),北宋接着攻灭南汉,先后平定广西、广东;开宝八年(975),北宋又攻灭了十国中最为强大的南唐,平定江苏一带。
至此,南方仅剩下吴越、漳泉两处割据势力,向北进攻北汉虽然不能一战而定,但赵匡胤却大规模地掳掠了北汉的人口,使得北汉仅仅剩下三万多户属民,从而为后来宋太宗攻灭北汉奠定了基础。
3
尽管十几年间统一大业进展顺利,可赵匡胤还是失眠,还是睡不好。
北宋在960年建立后,尽管赵匡胤通过剥夺大将兵权、加强禁军、削弱藩镇等系列举措,逐渐加强了中央集权、一举削弱了武将集团,但皇亲贵戚集团却取而代之、逐渐崛起。当皇帝,确实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