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子通论 > 今译(第1页)

今译(第1页)

今译

今译说明

“《老子》今译”这件事,我足足准备了三十年。原因是,无论研究中国文化史,还是考察国际上对中国文化的认知,都一次次感受到老子的重要。而且,既是起点性的重要,又是终极性的重要。

在学术著作《中国文脉》、《修行三阶》、《北大授课》中,我都用很大的篇幅论述了老子。在《中国文化课》中,我讲解老子的篇幅也特别长。在其他著作中,我还记述了自己与希腊哲学家讨论老子的情景。

记得在世界图书馆馆长会议上,我以上海图书馆理事长的身份发表演说,告诉各国同行,中国最早的图书馆馆长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他执掌着周朝的“国家图书馆”。当然,他也应该是全世界最老的、有名有姓有著作的图书馆馆长。我说到这里,世界各国的图书馆馆长都给予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不管怎么说,老子已经深深锲入了我的话语系统。按照我的文化习惯,早就应该把他的五千字《道德经》翻译成现代散文了,却遇到了两大障碍。第一障碍是,他的文字简约圣洁,如天颁谕旨,难以撼动,更难翻译;第二障碍是,从韩非、王弼开始,历来有关老子的注疏、训诂、考订的著作多达数百种,许多见解各不相同,当代又有了马王堆出土的两种帛书,我若要翻译,就应该细致地研究这些著作,从而勘定老子每句话的歧义、衍义和真义,但这在时间上实在不允许。

因此,那么多年,这件事就搁下了。我已经在一系列学术著作中陆续完成了对中国古代很多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文本的今译,却一直没有惊动老子,尽管我还在不断讲述他,而且一直在研读王弼《道德经注》、河上公《老子章句》、苏辙《老子解》、马叙伦《老子校诂》、高亨《老子正诂》等著作。终于,发生了一件事,躲不过去了。

《中国文化课》以音频播出时,“只能听,不能看”,而老子的词句离开了文字呈现则很难被当代学员听明白。于是,为了课程,为了讲述,为了数千万人次的听众,我把《老子》八十一章全部翻译成了当代口语。在写作《老子通释》时,每一章我都重新做了翻译,有的段落可能与上几次的翻译有点差异,那也让它去了。我很想把翻译完整呈现一下,让当代读者一鼓作气地领略老子当年的话语气势,因此在通释之后又留出了一个完整的“今译”。

《老子》今译,社会上已有过一些版本。记得一开始有很多学员要我推荐,我总是推荐两种: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任继愈先生的《老子新译》,二是旅美学者陈鼓应先生的《老子注译及评介》。

既然推荐,当然是出于肯定,而且我对这两位先生也都很尊敬。但是,《老子》太宏大了,值得后人从不同的角度仰望。他们的这两个译本在不少地方与我颇有距离,因而促使我在尊敬之余另开译笔。

各种距离之中,值得笑谈的是我的文学感应。我非常喜欢老子斩钉截铁、铿锵有声的语言魅力,而任继愈、陈鼓应先生则更多地考虑阐释意涵,不太在乎文学。

例如,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这个“母”的比喻非常精彩,接下来他还把这个比喻衍生到“子”,组成了母子关系的完整比喻。但是,陈先生把“母”翻译成了“根源”,把“子”翻译成了“万物”,那就放弃了比喻,也放弃了文学。

又如,老子哲学中有一个既重要又形象的概念叫“啬”,陈先生把它翻译成“爱惜精力”,少了味道。因为只有“爱惜”到“吝啬”的程度,才有文字冲击力。

更有不少句子,早已如雷贯耳,不必翻译。例如,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家都懂,任先生把它翻译成了“千里的远行,在脚下第一步开始”,这种语言节奏就不是我所能接受的了。

还有很多地方,任先生和陈先生都用温和的解释性语言把老子的“极而言之”冲淡了,拉平了,失去了醒豁之力。例如,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语气多么痛快,陈先生将其翻译成“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这就造成了词语烈度上的严重后退,在修辞上有点儿遗憾。

——这些,都是很不重要的文字技术细节,我举以为例,只想表达我在学术视角之外还有一个小小的文学视角,并借此说明我的翻译所追求的境界。那就是,让当代读者更有质感、更简捷地倾听老子,不要让一层层的阐释丝网把他隔远了。老子的不少句子说得非常爽利又并不玄奥,我就让它们原样保留。有的章节只排除了一些词语障碍,就能使当代读者朗诵得畅达无阻。这样的译本就在当代语文中构成一种包含着不少古典美文的有趣“复调”,让古今语文相拥而笑。

《老子》永远会被一代代读者反复解释和翻译,不同的视角都是为了更加贴近老子的音容笑貌。因此,在他名下的各种声音永远会是热闹而又快乐的。

在这种热闹的快乐中,时间和空间都被无限度穿越,一位老人和一种文化的生命力,让我们深感自豪。

第一章

道,说得明白的,就不是真正的道。

名,说得清楚的,就不是真正的名。

无,是天地的起点。

有,是万物的依凭。

所以,我们总是从“无”中来认识道的奥秘,总是从“有”中来认识物的界定。

其实,这两者是同根而异名,都很玄深。玄之又玄,是一切奥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人都知道了美的定位,那就丑了;都知道了善的定位,那就恶了。

所以说,有和无,互相共生;难和易,互相构成;长和短,互相赋形;高和下,互相证明;音和声,互相协和;前和后,互相随顺。

因此,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让万物运行而不去创始,让万物生长而不去占有,有所作为也不要自恃,有了功绩也不要自居。只要不自居,功绩也就不会失去。

第三章

不要推重贤能之人,免得使人民竞争。

不要珍重稀有物品,免得使人民偷盗。

不要引起欲望,使民心不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要简化人民的心思,填饱人民的肚子,减弱人民的意志,强健人民的筋骨。常使人民无知无欲,常使智者不敢作为。

只要做到“无为”,就没有“不治”的麻烦。

第四章

道是空虚的,但它用之不尽。它是那么渊深,就像是万物的主人。

它挫去锋锐,解除纷争,与光相融,混同世尘,看似不见,却是实存。我不知道它从哪里产生,只知道它早在天帝之前就已经光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