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得心境安静。
万物活跃,
我观察它们如何回复本性。
万物纷纭,
终究会返归自身根本。
归根就会安静,
归根就是“复命”,
“命”就是本性。
“复命”就会知常,
知常就会心明。
不知常而异动,
那就会遭凶。
知常就能包容;
包容就能大公;
大公就能天下归从;
天下归从,就合乎天;
合乎天,也合乎道;
合乎道,才能长久,终身不殆。
综观这一章的概念丛林,最夺目的还是“虚”、“静”、“复命”三项。而这三项,又紧紧粘连。“虚”、“静”,是不受外界掺杂的本心状态,“复命”就是要复归这种状态。说到后来,老子又指出,只有这种复归了的本心,才符合天道。这样,修炼本心也就是问鼎天道。老子又把曲折的论述一把拉回到了他的主旨:道。
说到这里,老子的本意已经很明确,那就是:世人要学道、遵道、寻道,不必听那么多,读那么多,只需在自己身上下功夫。但这功夫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减去外在功利异动,坚持虚、静之路,回归自身本性,道就在眼前,就在自己身上了。
这里顺便说一件与这一章有关的学术小事。宋代苏辙在《老子解》中解释“复命”时说:“命者,性之妙也。性犹可言,至于命,则不可言矣。”同代学者范应元批评说:“读老氏此经,惟言心,未尝言性,而子由注此经,屡言性,何也?”(见《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简单说来,是该说“本心”,还是“本性”?我觉得后人注释前人,完全有理由运用自己时代的分析语言,这是晚于老子一千六百多年的苏辙的权利。而且,“本性”的说法,在春秋战国时代也已出现。“本性”在概念范畴上比“本心”更大,也完全符合老子的原意,因此我在翻译中也特地加了“命就是本性”一句,以示对苏辙的支持。更何况,我喜欢的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就是怀念这位弟弟的。范应元一提“子由”,让我想了起来。当然,苏辙的《老子解》,也真写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