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红星歌词谱谱 > 第十六章 低与高(第1页)

第十六章 低与高(第1页)

第十六章低与高

郭老铁活着的时候,原县委书记齐登科曾经十分欣赏并支持过他。后来齐书记调到了外省,远离了河川镇四十三村,对这一带后来发生的事情一概不知。加之多年来他过得也不太顺,被多次冲击,几起几落,撤了职又恢复,恢复了又撤,不过最终上级领导看在他是老革命的份上,进行了“安慰奖”,让他退在司局级上,也算是“善终”了。他原本不是河川镇一带的人,所以退休后回了原籍,而没有来河川镇。但忽一日他有点想郭老铁了。他感觉自己这一生最值得交往和信赖的人,就是郭老铁。他还始终记着郭老铁有鼻炎一事,为郭老铁搜寻了治疗偏方,头戴大檐草帽,上身半袖白衬衣,下身黑裤子,一双时下正流行的黑色“八带”皮凉鞋,带着老伴坐长途汽车寻到了河川镇,找了简陋的小旅馆住下。打算在这一带好好转转,忆忆旧,会会老朋友。这一年,齐登科应该是七十出头。

这时正是暑期,各中小学都放假。保定府的陈玉妮与陈之谦也来到河川镇找了小旅馆住下了。他们想先在镇上拜谒了烈士陵园,然后再奔郭家堡。此时,孩子们除了郭向前都在部队,平时回不来,所以,已经五十多岁的陈玉妮偕同七十出头的陈之谦,步履蹒跚地进进出出,不算寂寞,也不算热闹。他们在烈士陵园碰上了齐登科老两口。四位老人几乎是同时站在了烈士墓碑前,也几乎是同时献上花束,然后退一步站稳,鞠躬。齐登科因为当过兵,还向烈士墓碑敬了军礼。片刻之后,四个人站在树荫下说话。齐登科主动递给陈之谦一支烟,陈之谦道了声谢,接了过来。

“俺该称你一声大哥白,俺看着你比俺大一点。”齐登科点着烟道。

“俺七十二岁整,你咧?”陈之谦抽了口烟。

“俺七十一,说起来还算同龄。看你的样子,是研究学问的?”齐登科盯着陈之谦夹烟的两根手指。

“咋看出来的?有标记?”陈之谦一脸笑纹,被肯定,被猜出,似乎是件高兴事。

“瞧你的中指内侧,捏钢笔捏的,都出膙子了。凡是大笔杆子,都这样。在哪供职?”齐登科继续问。

“他是俺叔,在HB大学。”一直跟齐登科老伴说话的陈玉妮接过话来。

陈之谦这次没有回答,他打量着齐登科,感到十分钦佩,他怎么会猜到自己是做学问的?却原来是看手指,这个人过去说不定是地下党。看装束就像领导干部。于是,对齐登科肃然起敬,说:“看老弟这气质,这见识,现在至少也该县处级了白?”

“你眼力也不错,不过俺还略高一级。”

“地委书记?”

“是白。”

“微服私访?”

“会会老朋友。当年俺在这儿当过县委书记。”

“怪不得,你的老朋友一定很多咧。”

“可是俺最想见的却见不成。”

“谁?”

“郭老铁。”

“刚才俺们在整个烈士陵园转了一圈,石碑上刻的名字有黄国贤、柴大树、郭尚民和魏雨征,却没有郭老铁。”

“怎么,你也想见他?”

陈玉妮再次接过话来:“郭老铁是俺丈夫,俺姐沙荆花也为他努力了多年,本以为组织上应该把他纳入进来了,可是,没有。”

“你就是哈个保定二师的陈老师?”

“是咧。”

“郭老铁是当年俺最器重的干部,最后死于脑溢血,是因为村里出来很多讨饭的村民,让他受了刺激。”齐登科一声长叹。身边的人都跟着唏嘘。显然,他并不知道郭老铁的真正死因,也不可能知道。

“其实哈件事跟他没有关系,可他就是哈种责任心过强的人,不能承受自己的村民吃不上饭。”陈玉妮突然止不住抽泣起来。齐登科的老伴伸手抚着她的后背,说:“郭老铁和焦裕禄的性质是一样的,焦裕禄能算烈士,咱郭老铁就应该算。登科在省上还有几个老朋友,让他活动活动试试,看老铁能不能评上烈士,在陵园里也刻上名字。”

“么叫真正的党员?把群众的疾苦当做自己的疾苦,才是真正的党员。对群众的疾苦不闻不问,装聋作哑,不上心不着急,就不是真正的党员。陈教授,你说是不是?”齐登科挥着手道,“有的党员入党只是为了谋官谋利益,没有理想和信仰,更谈不到心里装着群众。这从他日常一举一动就看出来了,骗不了人的。”陈之谦点点头,道:“这些活你能说,俺不能说。俺是个‘臭老九’,没么社会地位,不敢随便表态。”

几个人正说着话,一个明眸皓齿的高个子漂亮女人走了过来,她虽然衣服十分朴素,上身一件一字领的灰塌塌的肥褂子,下身蓝裤子还打着补丁,脚上的一双方口布鞋也在一侧补了一块布,但身材窈窕,神采飞扬,整个精神面貌让人眼前一亮,仿佛一盏明灯照在头顶。她走到这几位老者跟前,大大方方启动朱唇,说:“请问哪位是陈玉妮?”

正与齐登科老伴牵着手的陈玉妮松了手,走上一步,说:“俺是陈玉妮,你是哈一位?”

“我是在黄召庄插队的知青丁卫红,这几天我到河川镇烈士陵园采访,住在小旅馆里,发现一个叫‘陈玉妮’的也在这里登了记,我下一步正要去保定府采访郭老铁的夫人陈玉妮,您就是郭老铁的夫人吗?”

现年已经二十有八的丁卫红出落得愈加丰满水灵,两只大眼睛忽闪忽闪地似会说话,其神情其风采早已将她一身不太像样的装束遮掩了,被对方忽略不计了。她恭恭敬敬地站着,说着话就把左肩右斜的书包顺到身前,从里面掏出一架当时非常时髦的天津海鸥120双镜头照相机,一边摆弄,随时准备拍照,一边等待陈玉妮回答。

听眼前这个靓女的一口纯正京腔,应该没有打谎,于是,陈玉妮道:“是,俺正是郭老铁的家属,你是报社的,还是电影厂的?”陈玉妮看着这个靓女,心里十分羡慕。前两年的电影《艳阳天》她看过,里面有个靓女“焦淑红”,曾经让她十分羡慕;今年又出了新电影《春苗》,她也看了,里面的“田春苗”虽不是扎眼的俊,却也让她非常喜欢。她这个年龄对靓丽女人已经没有了嫉妒,只剩下欣赏和羡慕。

“您说的这些,我都不是。我是在河川镇黄召庄大队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丁卫红,现在村里准了我创作假,正在采访原先县大队的成员和家属,打算写一本反映河川镇抗战故事的‘英雄谱’。”

陈玉妮道:“最近报纸上全文刊登了高红十执笔、几个知青集体创作的《理想之歌》,非常棒,知青里面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咧!相信你也会马到成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