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P2P仅仅是跟在银行后面,捡着原本被银行风控筛选下来的次级资产而已。因为数据不充足,绝大部分网贷平台识别信息真伪,准确评估贷款人的信用等级并非易事。而事实上,P2P们除了承担信息中介,还扛起了信用中介的大旗。这才是不断放大的风险敞口中随时会被引爆的雷。最为突出的例子,可以说是大学生这个群体了,有些甚至还走向了“肉偿”的恶性事件。互联网大平台,真正能运用大数据手段分得一杯羹都尚且不易,一般的网贷公司更是困难。
于是,一端是优质资产不足,风控不足,征信不足的底色;另一端是从信息中介,到信用中介,再到资金池的不断异化的表象。终于,监管和清理整顿的大幕开启,我国绝大部分网贷平台资金链断裂,在密集暴雷、跑路后,P2P成了历史。
从全球P2P看,曾经首屈一指的美国LendingClub,曾创造IPO后一周内股价连续上涨,市值轻松破百亿美元的佳绩,也不过就是在2013年出现过极其短暂的盈利,之后持续亏损,股价仅剩发行价的14。
很多人说,P2P的鼻祖要追溯到20世纪,穆罕默德·尤努斯为孟加拉贫民开创的无抵押小额贷款模式。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所依赖的正是当时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内部创立的格莱珉(意为“乡村”)分行。单纯承担信息中介,缺乏体系化支撑,缺乏大数据和大资金支撑的网络平台走这条路一定是充满荆棘的。
企业做大,终是金融?
也是在此时,企业做大,终是金融的认知也开始深入实体企业的发展战略中。
我和冯立果博士曾做过一份统计。在中国企联发布的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有272家企业都参股或者控股了金融业态。在这272家企业中,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企业合计数量仅为22家。这意味着,超过半数的中国非金融大企业要金融加身,发人深思。
是缓解融资难题的有效路径,还是产融结合已经深入中国企业的骨髓?抑或这只是资本对金融高利润的自由选择?每一个都足够有说服力。
或者很多大企业进军这个领域的最初想法,只是希望以金融手段盘活留在账面上的闲置资金。2011年,现金流极度充裕的国酒茅台迎来了新的掌门人袁仁国。也是从此开始,茅台开始了金融布局,准备打造一个横跨贷款、保险、金融租赁和资产管理的金融业务实体,并希望金融成为茅台的第二大业务支柱。
无论是哪一种,金融控股集团都成了流行的公司称谓,而金融牌照也成为各家比拼的焦点,在此后的几年中,产业跨界到金融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
金控老三家——中信、平安和光大不断革新做强,新的金控企业也跃跃欲试,中国人寿控股广发银行,长城、信达、东方、华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也在朝全牌照方向努力,这是具有金融基因的金控平台。另外一侧,中航工业、中石油、华能、五矿为代表的央企产业集团,广州越秀、天津泰达为代表的地方融资平台,恒大、复星、万向为代表的民企集团,和腾讯、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等四类产融系金控平台的格局逐步形成。
央企对参与成立或者转型成为金控平台充满热情,未来会有23以上的央企陆续开展金融业务,中油资本、国网资本、华能资本、五矿资本均位列其中。
央企金控平台的设立,有利于盘活分散在央企集团内部各处的资金,支撑集团主业转型发展,这是央企做金控的初衷。规模段位和众多中央兄弟集团相比并不突出的中粮资本,因为突出了农业金融的特色,通过粮食银行、订单农业、代储代烘等途径,支持中粮集团做通从田间到餐桌这条产业链,而成为国资委系统的典范,颇受监管层好评。当然大部分央企热衷金融业务都离不开做强做优做大的目标,以贸易起家,中国最大的钢材流通商五矿集团将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金融主业,也颇具有典型性。随着未来独立上市,五矿资本金融全牌照的优势,会显著放大。
从国家战略层面,央企布局金融将会是一盘大棋,绝不仅仅是对金融本身高利润的“贪食”,更是“不断增强国有资本控制力和影响力”这一长期任务的重要抓手。几年之后,监管层将转变思路,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轰轰烈烈地展开,这不仅是将民企灵活的机制引入僵化的国有企业中,国有资本也可以投资民营企业,政府管理层意在通过这种双向混改的实践,来探索混合所有制作为有效发挥两种资本优势的一种有效形式。
另一层面,在持续多年的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中,央企数量不断减少。以资本为对象进行管理或者以资本为手段对国民经济命脉和重要产业进行“控制”,于监管层或将是良途。阿里巴巴和腾讯这样的巨无霸平台的出现和发展,国有资本无论是从孕育中的资本支持、收益分红还是“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发挥”都没有出色的成绩,于监管层多少是一个遗憾。未来的产业大势中,金融资本天生所携带的逐利性没准儿可以冲破体制机制的天花板,培养出一些BAT。
相比而言,民营金控最为神秘。种类众多的业务,错综复杂的股权关系,外人往往难以明白。复星系、海航系、泛海系、万向系、中植系、明天系、杉杉系、宝能系都是手握众多牌照,产业和资本深度融合的金控平台。民营资本系也成为在资本市场上可以和国资匹敌的一股力量。当然它们背后的掌门人也是一群真正的隐形富豪。后来人们也更愿意用“××系”来表达一个公司甚至是一个人的势力范围。
广为人知的海航系,资本运作伴随了海航自诞生以来的全部成长历程。流传的故事是,海航创立之初,创始人陈峰在启动资金仅有1000万元的情况下,硬是说服银行给刚刚诞生的海南航空贷款,而担保对象就是还没有买到手的飞机,然后海航再把手中的飞机抵押给银行购买第二架飞机,就这样不断再抵押购买更多的飞机,海航巧妙地利用资产杠杆获得了快速发展。
海航的疯狂扩张是从2003年开始的。彼时因为“非典”,航旅业务受到重创后,海航开始了多元化的战略布局,用并购的方式开始了迅速扩张。一路“买买买”中,海航总资产一路飙升,达到万亿元规模,一度闯进世界500强。通过多年令人眼花缭乱的国际并购,海航的业务遍布航空、地产、酒店、商品零售、旅游、金融、物流、船舶制造、生态科技各个领域,海航也成为一个让外界越来越看不懂的公司。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将此解释为“货通天下”。
海航创造出来的金融体系、资本市场工具,则为其一路扩张提供了支撑和服务。在进军金融领域之初,海航就拿下了非常珍贵的金融租赁牌照。这为此时还处于航空重资产阶段的海航在业务扩张中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而后在保险、信托、券商和银行领域的布局,让海航有了全面扩张的底气。与此同时,高负债自然也成为打破海航“借贷—并购—再借贷—再进行更大的并购”这一循环的最大变量,一旦宏观经济和企业经营有风吹草动,上面的循环模式将随之崩塌。
追求产业整合者的复星系,直接和间接控股的公司已超过了100家,投资范围涉及生物制药、房地产、信息产业、商贸流通、金融、钢铁、证券、银行、汽车等领域。
明天系和安邦系相对神秘,隐藏的力量令人惊叹。
根据新财富统计,高峰时期“明天系”控参股44家金融公司,涉足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基金、租赁、期货等,覆盖了金融业全部牌照,其控参股的金融机构资产规模高达3万亿元。
安邦系,东窗事发,爆出来的诸多细节令人瞠目。根据公诉人在法庭上的介绍,安邦集团共有6名个人投资者,用5。6亿元的资金,以虚假出资、循环出资投资于49家,号称总注册资本达到24亿元的企业,再以“蛇吞象”的资本游戏,撬动对安邦98%的股权、600多亿元的注册资金和超过19000亿元的资产。“安邦事件”所暴露出的金融乱象,将金控关联交易风险推到众人面前。金控公司组织结构上的复杂性使得关联交易隐蔽性增强,投资者、债权人,甚至控股公司最高管理层都难以清楚了解公司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授权关系和管理责任,对公司的整体风险的判断和衡量很多时候存在缺失。
多年后,金控领域也面临了强监管。央行甚至从注册源头上开始实行禁入,明确表示,未经人民银行批准不得注册金融控股公司,不得使用“金融控股”“金控”“金融集团”等字样。
金融的创新和监管平衡
金融机构的核心功能是将社会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中介。2011年前后,我国从储蓄到投资,从居民到企业,都面临着新的变化。这在根本上推动了金融业态的革命和创新。
2011年,我国人均GDP达到5400美元,步入世界银行划分的中等偏上收入行列。居民已不满足于固定的低储蓄收益,大量的高净值人群积极寻求多元化资产配置,这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甚至是P2P的非理性繁荣。企业端,还未走出金融危机阴霾的制造业极度缺钱,另一侧的金融业高利润又极具有**力,自我救赎、逐利**相互夹杂在一起推动着实业企业走向金控平台。而对传统银行而言,除了面对舆论的压力,还有想“革命”的“宝宝们”带来的业务分流竞争,以及不久之后拿到牌照的10余家民营银行开启的新经验和新做法。
这一切,都让金融业面临着重大革新和转折。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举足轻重,在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中的占比更是高达15%左右。金融稳定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1997年触目惊心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并不久远的2008年次贷危机,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一些国家甚至政权不稳。这都在告诉我们,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的重要性。而这似乎与金融创新所内含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不相融。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之间旧的平衡在打破,在新的平衡构建中,金融业也正在不断发展、进步。
(1) 2018年4月27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被业界称为“资管新规”。